回覆列表
  • 1 # 羅蕭弋

    在整個清朝沒有出現過宦官過多幹政,那是因為吸取了明朝的教訓,明朝正是由於宦官的干政而衰亡的。

    在清朝,朝政大權穩穩的抓在皇帝的手裡文官集團輔助皇帝處理好國事,根本看不到太監參政的影子。

    在乾隆時期,正處於國家興隆昌盛的局面,朝廷根本不需要其他相關的人過多的關心正事,

    鑑於歷史上,從漢朝的呂后到清朝的孝莊太后,后妃干政的事情出現的特別多,所以他必須要防微杜漸。乾隆唯一怕的就是的母親老太后干預正事,所以在他繼位之後第三天就給太后身邊的太監、宮女釋出了一道諭旨,他說:“凡國家政事,關係重大,不許聞風妄行傳說,恐皇太后聞之心煩。” 實際上,就是對太后進行了資訊封鎖,防範她有任何干預朝政的可能。

    乾隆身邊有兩個親兄弟,一個是跟他同歲的弘晝,從小在一個桌上吃飯,一起玩,一起上學,感情非常深。但是當了皇帝之後,這種兄弟情分馬上就發生變化了。乾隆登基之後,一心想搞好和這兩個弟弟的關係,所以他在金錢上對這兩個弟弟非常厚待,給他們封了很高的爵位。但是乾隆從來不忘記敲打這兩個兄弟,提醒他們現在不再是兄弟關係,而是君臣關係。

    除此之外對社會的其他各個階層,乾隆也都採取了非常強有力的防範和控制措施。比如乾隆當了皇帝不久,就編了一部宮廷法典,叫《宮中現行則例》,專門約束太監的,明確規定每一個太監的職責,幾點上班幾點下班,規定得非常詳細,就是說我們今天所說的這種精細化管理。乾隆對太監一直注意防微杜漸,所以乾隆統治的60多年沒有任何一個太監能夠干政。

  • 2 # 雁77

    出現後宮、權臣、太監、皇族干政、專權有制度原因,同時也是某些特殊情況造成的,其中皇帝是最大的原因,因為皇權是一切。正常情況下,作為一個獨裁專制的頂峰的皇帝是不能容忍至高無上的皇權被侵犯、分割的,出現這些問題往往是因為皇帝出了問題。清朝吸取前代教訓,在制度上進行不斷完善,至乾隆時已很完備,另外乾隆十分精明能幹,不會給別人干政的機會和條件。

    歷史上後宮干政、外戚專權在漢朝最嚴重,這是呂后開的頭。西漢末年王莽就是外戚,達到了外戚專權的第一個頂峰:篡位自立。東漢末年也是外戚專權,附帶後宮、宦官干政。漢武帝立年幼的劉弗陵為太子時,處死其母親,其理由就是“子少母壯”,怕後宮干政以致外戚專權。後宮干政、外戚專權往往是連帶的,後宮干政往往要依靠外戚專權。後宮干政專權無外乎兩個原因:1.皇帝懦弱,如漢惠帝的母后呂太后,唐中宗的皇后韋后,還有大名鼎鼎的武則天;2.皇帝幼小。這種例子很多,最為華人所知的是慈禧太后了,同治年幼繼位時,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北魏的胡太后最有代表意義。北魏太祖立下規矩:立太子後,處死太子母親。到了宣武帝時事情有了變化,嬪妃胡氏在兒子立為太子後並沒有被處死。公元515年,宣武帝去世,元詡即位,是為孝明帝。尊宣武帝皇后高氏為皇太后,尊胡氏為皇太妃。不久胡氏,逼皇太后高氏到瑤光寺出家為尼,尊自己為皇太后。由於元詡年幼即位,所以由胡太后臨朝聽政,大臣還稱她為殿下,下令處理事務。從此胡太后禍害朝廷,淫亂後宮,使開渾身解數把國家折騰得千瘡百孔,北魏政權開始走向倒計時。

    太監專權的原因很簡單,皇帝給了他們權力。唐安史之亂後,宦官李輔國策立了一次不露痕跡的政變,擁立肅宗,唐肅宗李亨因強藩作亂險亡其國而疑忌將帥,開始用自己寵信的宦官統帥禁軍,開始了宦官掌權的先例。至唐代宗時,宦官的勢力又進一步膨脹,充任內樞密史,掌管機密,承詔宣旨。至此,宦官開始逐漸的控制了軍隊和朝政,而皇帝確逐漸的控制不了宦官,甚至反被宦官所控制,後來發展到廢立多位皇帝,甚至殺害了兩位皇帝。這是歷史上宦官專權的頂峰。

    明朝洪武初年,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字,不得干預政事,對宦官控制很嚴。朱棣因奪帝位曾得助於宦官,故視他們為親信,設東廠,由宦官主持。宦官開始取得出使、專征、分鎮等大權,為後來的宦官專政提供了條件。後來宣宗又讓太監讀書,並開始把批紅的權力授予太監。明朝皇帝依靠太監是出於兩個原因:一是為了牽制龐大的文官集團,二是分擔皇帝的政務,使自己能身心愉快。

    宦官專權,始於英宗時的王振,英宗是年幼繼位。明朝太監專權有一個條件:皇帝年幼繼位或年少貪玩,所以造成明朝宦官專權既有制度原因,也有皇帝自身的的原因。

    至於皇族干政這是最遭忌諱的,有分權乃至廢立的嚴重威脅,所以往往是被嚴加防範的。

    滿清立國之初有八王議政,是清王朝奠基人努爾哈赤開創的一種貴族軍事民主制,即由極少數的皇親貴胄共同決定軍國大事的一種制度。後來皇太極為了專權逐步廢除了這一制度。可見君主獨裁天然隔絕皇族干政。

    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皇朝,採取許多措施使封建專制集權達到頂峰。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軍在西北與準噶爾蒙古激戰,為及時處理軍報雍正皇帝始設軍機房,雍正十年改稱軍機處。乾隆皇帝即位後服孝,安排數位“總理事務王大臣”進入軍機處,故改名總理事務處。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乾隆服滿親政,總理事務王大臣等自請罷職,恢復軍機處名稱,自此遂成定製,軍機處成為直接對皇帝負責的核心權力機構,滿洲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地位更被削弱至幾乎可忽略不計,政治權力全部掌握在皇帝手中,成為清代中央集權制度的頂峰。這就沒有了多少外戚,太監專權的空間了。

    明代時就基本沒有外戚干政專權了,因為在那時就有了嚴重的防範心理和嚴密的制度。

    清朝對皇族的管控十分嚴格,不可能有什麼干政專權機會,以乾隆之精幹更不會讓這種情況出現。對太監的管理也空前規範和嚴厲,從制度上消除了太監干政專權的可能,而乾隆帝本身對太監擾政十分重視。

    清朝的皇子不在母親身邊長大,統一從小進行培養,一是可以培養好接班人,二是防止後宮干政。

    總之到了乾隆時期,各項制度都到了封建專制集權的頂峰,在前人的經驗教訓基礎上一切制度都十分完備,再加上自詡為十全老人的乾隆確實是個優秀的皇帝,皇帝沒問題,一般出不了問題,所以韓隆時期一切干政專權都是不可能出現的。

    編輯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古代封建王朝社會,總是會出現權臣專政、皇族掌權、後宮干政、宦官干政等各種現象。而這些現象,也常常會造成古代王朝的解體。舊的王朝滅亡,被新興的,沒有後宮、宦官、權臣、皇族亂政的新王朝所取代。而新王朝又會延續兩三百年,在這延續過程中,朝廷中皇帝的掌控能力又會逐漸減弱,又會出現新的幾股勢力亂政的現象。

    比如西漢和東漢兩個王朝,本來強盛一時,但是皇帝后來越來越弱,年齡越來越小,行事越來越荒唐。於是,朝廷逐漸被後宮掌握,被外戚、宦官及權臣掌握,王莽、梁冀、十常侍這樣的人出現,這兩個朝代也就走向滅亡了。

    (十常侍亂政)

    再比如唐朝,一開始也是強盛無比,但是“安史之亂”以後,除了地方上軍閥割據外,朝堂也被宦官所掌控。以至於宦官可以任意廢立皇帝,殺戮皇帝。最終唐朝也走向了滅亡。唐朝的這種情況,在明朝的時候,又再一次重複出現。

    清朝的時候,雍正、康熙之前,朝堂的權力主要在皇族手裡,當時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讓皇帝的權力無法集中。一直到雍正的時候,朝廷還因為皇族權力太大,而讓雍正大費周章。到了晚清的時候,則出現了慈禧干政等後宮干政的現象。而慈禧太后的干政,也是清王朝走向沒落的一個重要原因。

    說起來,整個清朝,政治上最清明的時候,應該是乾隆時期。

    在整個乾隆時期,基本上沒有出現過皇族掌權、權臣專政、後宮干政及宦官干政這樣一些現象。雖然說乾隆晚期的時候,和珅算得上是一個權臣。但是和珅只不過是比較貪腐而已,他所培植的黨羽並不多,也沒在朝廷中排斥異己,更不敢控制乾隆皇帝,所以他根本算不得什麼厲害的權臣。而且,他不但不敢控制乾隆皇帝,還被乾隆皇帝牢牢掌控著。以至於嘉慶一上臺,一下就把和珅拿下了。而拿下和珅後,卻沒有任何動盪。

    政治清明,自然會促進國家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可是為什麼,乾隆皇帝之後,清政府的綜合國力卻急劇下降,清朝也江河日下,最終走向了被列強輪番欺辱的地步呢?

    政治清明,卻造成了國家的衰敗,這一反常的現象,究竟是怎麼造成的呢?

    (乾隆皇帝畫像)

    我認為,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就是要如何理解乾隆皇帝時期出現的政治清明現象。

    實際上,乾隆皇帝時期的所謂“政治清明”,其實只是表象,是非常不真實的。是建立在政治高壓的基礎上的。

    而且,乾隆時期出現的,是封建社會非常奇特的政治高壓。

    之所以說乾隆皇帝時期的政治高壓奇特,是因為這種政治高壓,和歷史上其它時期的政治高壓是不一樣的。

    歷史上最著名的政治高壓,是秦朝的政治高壓。當時秦朝實行了焚書坑儒、嚴刑峻法等政治高壓行為。如果說光是這樣,秦朝可能還不會走向滅亡。秦朝走向滅亡,是因為它還要大肆勞役百姓,大興土木修建萬里長城、阿旁宮等浩大工程。這樣一來,老百姓就沒有時間和精力種莊稼,生活就進入了困頓,因而最終揭竿而起。

    甚至秦朝之所以大亂,還不是大興土木,而是後來秦二世闇弱,趙高這個宦官“奸臣當道”,因此大家才不服,才有“揭竿而起”的說辭。

    (亂政的趙高)

    東漢末年的“黨錮之禍”這種政治高壓也是如此。也是來自於權臣和宦官的高壓,也是因為皇帝闇弱,讓大家對“奸臣當道”不服氣。才要站出來,和這些“奸臣們”鬥爭。

    乾隆時期的政治高壓,不是來自於“奸臣當道”,而是來自於皇帝的政治高壓。本來,皇帝已經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了,但是乾隆還不滿意,他還覺得自己權力不夠,因此才大興文字獄,進行輿論控制。同時,不斷地折磨大臣們。

    比如他對張廷玉、鄂爾泰等大臣的折磨;他的皇后去世後,藉口對葬禮不滿,對大臣及皇族的折磨等等。所有這些,就是要再一次收權。

    乾隆這樣高度集權,造成的結果,就是嚴重束縛了整個社會的創新能力,讓整個社會職能,囿於農業生產,也因此失去了走向世界前臺的機會。最終國家坐吃山空,國力急劇下降,因而發展成清末的破敗落後的可悲場景。

    (參考資料:《清史稿》《漢書》《舊唐書》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對付亂停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