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學課本里就曾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以“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教導我們從小要養成孝順的優良傳統。可以說,小時候的孔融是我們孝順的楷模。那麼,孔融長大後為何卻因為不孝的罪名而被處死呢?
曹操處死孔融這件事實屬“投石問路”。 投的是孔融。 準確地說,是孔融的頭。
孔融之死,當然不是因為他不孝,恰恰相反,他就是太忠、太孝,為了大漢社稷的延續,以一己之力在朝中與曹操的強權對抗了十年,才落得如此下場。
孔融的讓梨,還有寫文章酸溜溜讓人看不懂,打仗能力也是渣,所以很惹大家討厭。但公平地講,他反對給馬日磾追贈,反對禁釀酒,編造姜子牙收妲己,這一類的事件看似雞毛蒜皮、不識大體。其實卻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在反抗曹操。
曹操跟董卓不同,雖然都是想著篡奪漢朝,但董卓的手段過於強硬,效果強而難持續。曹操不同,他遠比董卓奸猾,實力也遠弱於董卓,所以他傾向於一點一點地,慢慢地消減漢朝的權威,舉例來說的話:
《後漢書》: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曹操殺侍中臺崇、尚書馮碩等。封衛將軍董承為輔國將軍,伏完等十三人為列侯,贈沮俊為弘農太守。
《袁紹檄州郡文》:又議郎趙彥,忠諫直言,議有可納,故聖朝含聽,改容加錫,操欲迷奪時權,杜絕言路,擅收立殺,不俟報聞。
《續漢書》:太尉楊彪與袁術婚姻,術僣號,太祖與彪有隙,因是執彪,將殺焉。融聞之,不及朝服,往見太祖曰:"楊公累世清德,四葉重光……孔融魯國男子,明日便當褰衣而去,不復朝矣。"太祖意解,遂理出彪。
相信大家都能看明白,這是曹操主持的三次誅殺朝臣事件,都發生在他控制天子的建安初期,區別是有的成功,有的沒殺成。
為什麼有的沒殺成?
因為最後的那位太尉楊彪,身份地位遠非臺崇、趙彥之類可比,如果當時曹操真的殺了楊彪,恐怕也混不到在官渡與袁紹決戰的時刻了。
那麼曹操為何又要嘗試殺楊彪呢?
因為曹操並不蠢,說到底,誅殺這些朝臣,是曹操對自己對時局的掌控力的試探,也是對本陣營內人物立場的測試。
所以在楊彪被捕時,以荀彧、孔融為首計程車大夫們站出來了,拼命阻止和反對。
所以,哪怕後來禰衡如此羞辱他,曹操依然忍住了,把禰衡當成禍水倒去了荊州。
而此後,袁煥、王邑、陳琳、崔琰、許攸、田疇等許多人士也是各具性格的,曹操大多都能對其容讓,與殺楊彪時囧然相異。
因為他曹操的影響力與實力,日益增強。
孔融呢?雖然無權無勢,無兵無將,卻把這些看得很清楚,所以找到機會就要從輿論上對抗曹操,以消減其影響力的擴張。
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徹底消滅了袁氏,羈縻了公孫康、馬騰、劉璋等諸侯,儼然即將平定天下。
於是他終於敢殺孔融了。
楊彪此時垂垂老矣,司徒趙溫也剛剛被曹操罷免。為了給天下一個訊號,為了讓曹家的時代來到,需要一個強烈的訊號,這顆人頭必須有分量!
環視朝中,還有比孔融更合適的嗎?
而繼孔融之後,荀彧、崔琰、婁圭、毛階、劉勳乃至伏皇后,一個一個地死了。
曹操也一步步地邁向了大漢魏王之路。
不孝?那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孔融有學究的臭脾氣,自命清高,但是不變通、不懂官場規則。
司徒楊賜派孔融拜訪剛升任大將軍的何進,只因門房不認識他且未及時通報,孔融便將拜帖和禮物從門房手中奪回且摔在地上,轉頭走了。這下孔融不僅得罪了楊賜,還得罪了何進。
董卓要廢劉辯,立劉協。這種板上釘釘的事情,孔融堅決反對,最後被董卓流放到北海。
來到北海,黃巾軍打過來的時候,孔融棄城而逃。手下有個叫‘祖者’的就來勸孔融說,我們要選個可靠的陣營投降,曹操、袁紹啥的。結果孔融不但不聽,還把祖者給殺了。
孔融後來逐漸慢慢成長成了一個槓精。
俗話說的好,‘我瘋起來,連自己的祖先都不放過’。孔融是正兒八經的孔子之後啊,但孔融說什麼?他說的是“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別說當時的人了,我身為老母親,聽了這話也想揍他。
官渡之戰前,袁紹攻打曹操。孔融便說:“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忠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將也,統其兵,殆難克乎。”大哥,你當著曹操和眾將領的面子,漲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真的好嗎?
曹操攻下鄴城後,曹丕納甄氏為妻,於是孔融諷刺,“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主要你引用真實典故諷刺就算了,結果這‘典故’還是孔融自己編的。
北方平定後,曹操為了節省糧食,下‘禁酒令’。結果孔融立馬就寫了一篇《難曹公表制酒禁書》來諷刺挖苦曹操。
再後來,曹操欲封王侯,結果孔融說:“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說這種話來與曹操為敵,限制曹操的權利擴張。這件事,直接使曹操下定決心要殺死孔融。
於是曹操便以孔融那句“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反人類的言論為由頭,殺死孔融。
記得小學課本里就曾學過《孔融讓梨》的故事,以“融四歲,能讓梨”的故事教導我們從小要養成孝順的優良傳統。可以說,小時候的孔融是我們孝順的楷模。那麼,孔融長大後為何卻因為不孝的罪名而被處死呢?
孔融被殺這件事曹操處死孔融這件事實屬“投石問路”。 投的是孔融。 準確地說,是孔融的頭。
孔融之死,當然不是因為他不孝,恰恰相反,他就是太忠、太孝,為了大漢社稷的延續,以一己之力在朝中與曹操的強權對抗了十年,才落得如此下場。
孔融的讓梨,還有寫文章酸溜溜讓人看不懂,打仗能力也是渣,所以很惹大家討厭。但公平地講,他反對給馬日磾追贈,反對禁釀酒,編造姜子牙收妲己,這一類的事件看似雞毛蒜皮、不識大體。其實卻是以他自己的方式在反抗曹操。
曹操跟董卓不同,雖然都是想著篡奪漢朝,但董卓的手段過於強硬,效果強而難持續。曹操不同,他遠比董卓奸猾,實力也遠弱於董卓,所以他傾向於一點一點地,慢慢地消減漢朝的權威,舉例來說的話:
《後漢書》: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曹操殺侍中臺崇、尚書馮碩等。封衛將軍董承為輔國將軍,伏完等十三人為列侯,贈沮俊為弘農太守。
《袁紹檄州郡文》:又議郎趙彥,忠諫直言,議有可納,故聖朝含聽,改容加錫,操欲迷奪時權,杜絕言路,擅收立殺,不俟報聞。
《續漢書》:太尉楊彪與袁術婚姻,術僣號,太祖與彪有隙,因是執彪,將殺焉。融聞之,不及朝服,往見太祖曰:"楊公累世清德,四葉重光……孔融魯國男子,明日便當褰衣而去,不復朝矣。"太祖意解,遂理出彪。
相信大家都能看明白,這是曹操主持的三次誅殺朝臣事件,都發生在他控制天子的建安初期,區別是有的成功,有的沒殺成。
為什麼有的沒殺成?
因為最後的那位太尉楊彪,身份地位遠非臺崇、趙彥之類可比,如果當時曹操真的殺了楊彪,恐怕也混不到在官渡與袁紹決戰的時刻了。
那麼曹操為何又要嘗試殺楊彪呢?
因為曹操並不蠢,說到底,誅殺這些朝臣,是曹操對自己對時局的掌控力的試探,也是對本陣營內人物立場的測試。
所以在楊彪被捕時,以荀彧、孔融為首計程車大夫們站出來了,拼命阻止和反對。
所以,哪怕後來禰衡如此羞辱他,曹操依然忍住了,把禰衡當成禍水倒去了荊州。
而此後,袁煥、王邑、陳琳、崔琰、許攸、田疇等許多人士也是各具性格的,曹操大多都能對其容讓,與殺楊彪時囧然相異。
因為他曹操的影響力與實力,日益增強。
孔融呢?雖然無權無勢,無兵無將,卻把這些看得很清楚,所以找到機會就要從輿論上對抗曹操,以消減其影響力的擴張。
直到建安十三年,曹操徹底消滅了袁氏,羈縻了公孫康、馬騰、劉璋等諸侯,儼然即將平定天下。
於是他終於敢殺孔融了。
楊彪此時垂垂老矣,司徒趙溫也剛剛被曹操罷免。為了給天下一個訊號,為了讓曹家的時代來到,需要一個強烈的訊號,這顆人頭必須有分量!
環視朝中,還有比孔融更合適的嗎?
而繼孔融之後,荀彧、崔琰、婁圭、毛階、劉勳乃至伏皇后,一個一個地死了。
曹操也一步步地邁向了大漢魏王之路。
不孝?那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孔融自身原因孔融有學究的臭脾氣,自命清高,但是不變通、不懂官場規則。
司徒楊賜派孔融拜訪剛升任大將軍的何進,只因門房不認識他且未及時通報,孔融便將拜帖和禮物從門房手中奪回且摔在地上,轉頭走了。這下孔融不僅得罪了楊賜,還得罪了何進。
董卓要廢劉辯,立劉協。這種板上釘釘的事情,孔融堅決反對,最後被董卓流放到北海。
來到北海,黃巾軍打過來的時候,孔融棄城而逃。手下有個叫‘祖者’的就來勸孔融說,我們要選個可靠的陣營投降,曹操、袁紹啥的。結果孔融不但不聽,還把祖者給殺了。
孔融後來逐漸慢慢成長成了一個槓精。
俗話說的好,‘我瘋起來,連自己的祖先都不放過’。孔融是正兒八經的孔子之後啊,但孔融說什麼?他說的是“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別說當時的人了,我身為老母親,聽了這話也想揍他。
官渡之戰前,袁紹攻打曹操。孔融便說:“紹地廣兵強,田豐、許攸智士也,為之謀,審配、逢紀忠臣也,任其事,顏良、文丑勇將也,統其兵,殆難克乎。”大哥,你當著曹操和眾將領的面子,漲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真的好嗎?
曹操攻下鄴城後,曹丕納甄氏為妻,於是孔融諷刺,“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主要你引用真實典故諷刺就算了,結果這‘典故’還是孔融自己編的。
北方平定後,曹操為了節省糧食,下‘禁酒令’。結果孔融立馬就寫了一篇《難曹公表制酒禁書》來諷刺挖苦曹操。
再後來,曹操欲封王侯,結果孔融說:“宜準古王畿之制,千里寰內,不以封建諸侯”,說這種話來與曹操為敵,限制曹操的權利擴張。這件事,直接使曹操下定決心要殺死孔融。
於是曹操便以孔融那句“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瓶中,出則離矣”反人類的言論為由頭,殺死孔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