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困知勉行
-
2 # 應舍
父母要首先檢討自己的行為行為:
◎ 容易生氣,動不動就打罵孩子;
◎ 從不稱讚孩子;
◎ 總是要求孩子考試得第一名或100分;
◎ 不給孩子娛樂的時間,只要孩子一開啟電視,他們便會問:“功課做好了沒有?為什麼看電視?”
◎ 給孩子許多補充練習。除了學校的作業外,孩子還要做爸爸媽媽佈置的家庭作業。
除此以外,像父母不和、家庭生活不協調、雙親外出工作等,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情緒,使他無心念書。另外,從孩子的角度講,厭學情緒產生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推脫責任
這些兒童把簡單的失敗的原因推向外部,而不能客觀地分析學習成績不良的主觀和客觀原因,檢查自我,吸取教訓。他們常常把考試成績不好歸於老師講課沒有講清,卷子印的不清楚,老師閱卷不公平等原因。其實他們的心裡對失敗的原因很清楚,只是不敢正視自己的不足,用這種方式來掩蓋自己的責任。
2.精神勝利法
具有厭學情緒的孩子,在受到挫折時,不是分析原因,而是迴避現實,想法改變周圍人對自己的看法。往往容易沉湎於以往成功的回憶中。這些孩子的行為方式、心理特徵、思維活動都與這些孩子的年齡不相稱,這種自慰心理表明這些孩子對學習的厭惡情緒。
3.合理化
這些孩子往往把自己學習上的失敗變為合理化。當這些孩子達不到所規定的標準時,就否定或指責這個標準不合理,儘量找些看似合理的藉口,使目前的失敗趨於合理化,這樣的自慰可以使兒童減少自我形象與受挫感的反差,避免激烈的內心衝突。
4.自我保護
這些學生在學習上受挫以後,舉出眾多的受挫夥伴,表明自己與他人一樣,並不是最差的,以推脫因受挫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實際上這是一種錯誤的社會化比較方式,是為了推脫責任,解脫心理壓力。
-
3 # 小花花150589003
孩子厭學一定有很多原因,有父母從孩子出生只給予弱愛或打罵,有的父母為了孩子能贏在起跑線前,提前學各種才藝等等,(其實孩子每個階段都很重要,0歲~3歲陪伴,主要是媽媽在陪伴孩子過程給予,這時期媽媽越耐心,孩子越有好奇想了解,3歲~7歲孩子開始走進她們認知世界,好奇又好動,是問題專家,孩子百問,父母能給予迴應
而一般厭學的孩子,有的是提前上補習班,在正常上課時已經會了,養成在上課不專心聽老師講課,在上課時做自己喜歡的事,養成厭學習慣,
還有父母太嚴厲,打罵,也會造成孩子沒有自信與自尊,慢慢厭學和叛逆!
回覆列表
客觀講,大部分情況是跟父母有關係,少部分原因是孩子自身確實存在一定的學習缺陷。
現在很多成年人的心裡問題,心理學上都會歸宗為原生家庭的關係影響,當然也有人反對,說原生家庭不應該背鍋。
個人認為,家庭氛圍對一個孩子成長影響非常大,一張空白紙,放到家庭的環境,父母的一言一行,看似稀鬆平常,對孩子卻是潛移默化的影響,所謂環境對人的影響非常大,這就是為什麼被拋棄的孩子,從小被野狼養大了,他不會說話,只會按照狼的方式來。
有人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影印件有了問題,多半出在原件身上,雖然不是絕對,但是基本上大部分是對的 。
如果孩子厭學,作為家長肯定要幫孩子尋找原因了,放任自流,孩子的結局肯定就是對學習越來越提不起興趣,最後輟學。
是什麼原因引起的?不是家裡學習氛圍不好,父母對孩子的學習不夠關注?孩子遇到學習困難,不能得到及時的引導,以至於困難越積越多,最後負重前行,導致厭倦?
那麼就要問了,學習遇到困難的時候,作為家長又做了什麼?還是不作為?
希望家長能多學習,幫助孩子找到原因,幫孩子度過難過。
父母教育孩子就是要當孩子的守護者,扶上馬,還要送一程。讓他們有獨立面對生活的能力。家長職責才算是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