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何以笙丶丶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希言”的字面含義是少說話,可以引申為止念欲,息思慮之意,也就是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的清靜無為思想。依老子意,“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二十四章)一切外逐意念皆是生命之負擔,自然之反動。人心常在這種外逐意念中存在,就是“心為形役”,失去了心靈本來的自由。(此義可看莊子齊物論前半部分,其論極精)。老子曾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也是與“希言自然”相對的),閒言語和雜思慮過多,往往會使生命淪於虛偽,矯揉,不自在。

    所以老子主張“塞其兌,閉其門”,“清靜為天下正”,“孰能濁以止,靜之徐清”。人生畢竟有限,向外追逐的用心多一點,內在的平靜與自由就少一點。對於那些多言、自伐、自矜的人,生命的能量耗散極快(數窮),就好像“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難以持久。

    其實關於心靈自然的問題,中國哲學各派皆無異詞。孔子“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程明道“天地之心,以其心普萬物而無心;聖人之情,以其情順萬物而無情”,禪宗講“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王陽明有“無心俱是實,有心俱是幻”之說。此等理論皆從主體發,從人類之普遍心靈發,故能“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易傳.繫辭》),千古流傳不衰。因無論何世,人永遠面臨心靈自由與外部環境的矛盾和抉擇。古今社會環境雖異,然古人今人之心未必全不同。先賢肺腑之語,性命之學,千百年以下聞之,猶能使我輩感動奮發。主觀上說,此乃人類普遍心靈之貫徹與光耀;客觀上說,乃歷史文化精粹之流傳與繼承。今世若有大聖人出,又千百年後人聞今世之言,其心其感,亦莫不相同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剖腹產真的比順產疼的少嗎?必須知道的剖腹產產後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