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多餘樂
-
2 # 一樹一菩提的2019
關鍵是技術落後了,使用者對鞋的功能細化,分化,而這二個大老爺廠根本跟不上使用者對產品的需求,供應鏈越來越移向低端及農村,也就是越來越LOW了,這樣就慢慢沒落了。要想中興,首先要技術領先,再加上品牌優勢。我剛買了雙回力休閒鞋,樣子不錯,但是穿上就是沒有斯凱奇的舒服,雖然價格便宜,但是今後還是不想嘗試了啊!
關鍵是技術落後了,使用者對鞋的功能細化,分化,而這二個大老爺廠根本跟不上使用者對產品的需求,供應鏈越來越移向低端及農村,也就是越來越LOW了,這樣就慢慢沒落了。要想中興,首先要技術領先,再加上品牌優勢。我剛買了雙回力休閒鞋,樣子不錯,但是穿上就是沒有斯凱奇的舒服,雖然價格便宜,但是今後還是不想嘗試了啊!
小時候,為了能穿一雙回力鞋要費很多心思。那個時候,回力、雙星是家喻戶曉的品牌鞋。在三十年代,一雙回力鞋的價格是10元/雙,相當於當時人們一個月的伙食費,絕對屬於奢侈品。在我小時候,也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幾乎每個人都有一雙回力鞋。回力、雙星作為老牌運動品牌,現如今已經鮮為人知了。
回力品牌是一個擁有八十年曆史的以球鞋起家的中國產老運動品牌,是新中國成立之後風雲一時的潮流品牌。在其鼎盛時期,回力年銷額達到八億元,單款鞋一年賣出幾千萬雙的紀錄。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幾乎所有的中國體育賽事都穿的是回力鞋,1984年,老中國女排就是穿著回力排球鞋奪得二十三屆奧運會冠軍。
青島雙星是擁有百年曆史的以鞋服、輪胎、機械三大集團的中國民族品牌。雙星從1980年初下海賣鞋開始,到2008年的年銷售收入105億元,是當時紅極一時的中國產運動品牌。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雙星的球鞋已經成為了當時市場上一個重要的“風向標”。中國女籃鄭海霞、國家乒乓球隊蔡振華、國家羽毛球隊李永波等著名運動員都穿過雙星鞋馳騁賽場,並贏得比賽勝利。
現在,在中國產運動品牌的排行榜上已經不能看見這兩個品牌的存在了,在2011年中國十大體育品牌排行榜中,這兩個品牌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入選的十大中國產品牌依次是李寧、安踏、361、特步、匹克、喬丹、鴻星爾克、泰山、紅雙喜、雙魚。專賣店數量上也是驟減,雙星在輝煌時,全國有5000多家專門店,而現在幾乎看不到雙星的專賣店,回力則更少。
曾經和回力、紅星等紅極一時的中國產運動品牌,已經逐漸消失在大眾的視野,這些中國產體育品牌到底去哪兒了,為什麼現在看不見他們的身影?
一、改革開放之後,外國品牌嚴重衝擊中國產品牌
改革開放之後,國外的運動行業中阿迪達斯、耐克等外資企業大量進入中國。他們的介入對中國產品牌形成了巨大的衝擊,讓中國產品牌不得不開始尋求革新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潮流。據美國一家專業調查公司的報告顯示,2007年耐克在國內市場佔有率上升到33%,而阿迪達斯則是28%。資料顯示,近年中國市場三大品牌耐克、阿迪達斯、李寧市場份額分別在21%、20%、17%左右。國外品牌的強勢進入,市場佔有率一半以上都是外國品牌,而且他們無論從價格、質量、品牌等各個方面都明顯優於中國產品牌,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中國產品牌紛紛倒閉或虧損,中國產品牌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二、國內品牌增多,加劇競爭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體育用品市場競爭日趨激烈,除了國外品牌對傳統中國產品牌的衝擊外,李寧、安踏等企業的崛起也讓回力、雙星等老牌運動品牌受到衝擊。人們對於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穿著雙星運動鞋長大的70後、80後,作為運動鞋市場的主要消費者,並沒有懷著深厚情感繼續選擇雙星,而是越來越熱衷於李寧、安踏、阿迪達斯、耐克等國內外運動品牌。從市場銷售額來看,李寧以2010年品牌價值高達142.52億元的成績奪魁,安踏緊隨其後,361度獲得亞軍。
但是,近幾年李寧、安踏等品牌的市場份額也在下滑。資料顯示,2011年上半年除“特步國際”營收小幅上漲外,安踏同比下降11.6%,,李寧在今年上半年的收入為38.80億元,同比減少9.5%,淨利潤為0.44億元,同比減少84.9%。從李寧、安踏等六大國內運動品牌的2013年訂貨統計資料來看,運動服裝類訂單金額大幅下降,特步的訂單金額同比下降15%至20%,安踏同比下滑約15%至25%,匹克則同比下滑20%至30%。李寧、安踏等市場份額下滑,可想而知,雙星迴力等品牌市場份額被擠壓的更少。
三、雙星、回力等品牌跟不上消費者的需求
隨著中國居民人均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於體育用品的消費需求也越來越多,對於運動鞋和運動服裝的高檔化、時尚化、專業化要求越來越高。雖然回力也在追求創新,但是以“復古”為主打概念的產品,只能俘獲小眾群體,對於大眾群體並沒有吸引力。根源還是在雙星、回力等品牌在創新性上面太差,而且產品檔次不高,品味不高,對於目標消費者的劃分也不是很清晰,缺乏品牌個性。
雙星、回力等中國產品牌消失在大眾視野,也給中國產體育品牌一定的反思。中國產運動品牌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品牌定位不準確,無法展現品牌個性。和國外知名運動品牌相比缺乏創新和求變的意識。在體育產業崛起的當下,中國產體育品牌應該把握時機,找準市場定位,明確品牌個性,才能在眾多運動品牌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