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鳶尾凌礫
-
2 # 秋水sp
吉利汽車的全新品牌LYNK.CO採用主機廠網購直銷給車主的模式,當然是包郵的,如果車主去廠家上門自提車也可以,返2000塊錢郵費售後服務站由企業稽核認證後的全國各地專業汽修廠負責,保養用的耗材由廠家郵到車主手裡,自己拿著去特約維修站保養~~~
-
3 # 車居臨汾
《汽車銷售管理辦法》的實施,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從根本上打破了汽車銷售品牌授權單一體制,為打破品牌壟斷、充分市場競爭、創新流通模式創造了條件。未來,汽車供應商將能夠透過多種渠道售賣汽車,而經銷商也可以銷售多個品牌的汽車,汽車超市、汽車賣場、汽車電商等模式都將進入社會化銷售體系。
眾所周知,伴隨著中國汽車發展出現了大規模網際網路網路媒體,而大部分的媒體主要以釋出汽車資訊,收取主機廠及經銷商廣告費為盈利模式,而這種合作式的發展模式催生更加專業的汽車網路媒體,如汽車之家、易車網、太平洋汽車網、愛卡汽車網等。
而新《汽車管理辦法》的出臺,將打破這一長久以來形成的汽車商業格局,而更多擁有網際網路資源及使用者的網路平臺,勢必會利用自身優勢及資源進行汽車銷售類的業務作為利潤的一個增長點。
2014年汽車之家平臺率先推出了《車商城》汽車電商平臺,而隨後的一大批汽車電商平臺應運而生,可悲的是大部分電商平臺車源還必須依靠線下4S店供車,而資金實力強大者也僅僅是購的主機廠最冷門的汽車,一時間,汽車電商成為主機廠“後孃養的”,註定汽車電商平臺無法與4S店同平臺競爭。
而汽車之家的電商平臺也只是幫助汽車經銷商做汽車購買者銷售前端平臺。又或許說這是一場從網際網路到傳統4S店逆襲,又或者是傳統電商必須有汽車的品牌思維。不管是誰與誰的交融,一個全新的時代即將來臨。
從汽車之家的車商城到易車網的易車惠,大家都在等待一個機會,那就是政策的全面放開,而汽車電商要想與傳統4S店“平分天下”,必須有個使用者熟悉過程及市場接受度,有道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大幕剛剛開始,潮汐退去,方知誰是“英雄”。
回覆列表
這幾天,不管開啟電視還是手機,全都是剁(雙)手(1)節(1)的廣告。各種低價狂歡讓雙11已經成為全網最大的購物盛會,人們都期待在這一天享受電商發展所帶來的福利。不得不說,經過多年經營,雙11已經成為電商行業的一個標誌。
汽車,作為大宗產品,由於購買和服務過程的複雜性,進行電商化也比較晚,明顯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但隨著人們的消費習慣逐漸電商化,以及為了在汽車行業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尋找新的增長點,近年來各大汽車廠家也都積極投入了汽車電商的運營中。總體來說有三種方式,一是企業自建電商平臺,如東風日產的車巴巴;二是集團聯合旗下各企業構建統一的電商平臺,如上汽的車享網,這兩種方式都可以理解為廠家的一個直銷平臺,因為沒有其他方的介入;第三種則是與垂直類汽車電商網站合作,如此前的“e-觀致”,這是對廠家來說是一種輕模式運營,但也受制於第三方電商平臺。
從各大廠商電商戰略可以看出他們對電商化的重視,這也促成了如今汽車電商百家爭鳴的局面,似乎大家都要在汽車電商上大幹一筆。但這一繁榮卻只是虛像,雖然打得火熱,實則沒賣出幾輛車。分析一下原因,無疑是兩方面綜合影響的結果,一是汽車電商的流量偏低,二是成交率非常之低。說到底,大多數消費者還不能接受這種銷售方式,要麼不關注,要麼處於觀望狀態。
那麼汽車電商的問題在哪?
首先,要想明白一個問題,消費者為什麼要在網上買車?或者說,網購汽車比傳統4S店購車的優勢在哪?
傳統購車模式的問題,一是消費者與4S店資訊的不對稱。作為消費者,只能被動接受有廠家單方面傳遞而來的資訊,而其甄別能力又非常有限,導致出現了很多消費者被坑的情況。近兩年暴露出來的零整比和售後壟斷醜聞也都是由此產生的。另外一點則是傳統4S店是重模式運營,其高成本也必然由消費者來吸收。
而汽車電商的出現,理論上是要解決這些問題的。首先,由於價格、服務等影響消費者購車決策的因素在電商平臺上展示的都非常直接,會讓不同品牌和同品牌不同經銷商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我們相信,市場競爭越激烈越有利於打破壟斷和資訊不對稱,這對消費者來說是最大的福音。其次,汽車電商的運營成本相對4S店來說低很多,沒有昂貴的門面費和運營成本,消費者也應該是受益的一方。
但以上均為理論狀態,實際上汽車電商舉步維艱,投入和收益完全不成比例。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汽車電商的一個過渡階段,那麼接下汽車電商的該如何推進呢?
1. 怎麼解決實車體驗問題?
隨著市場的發展,中國消費者購車越來越理性,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要求購車時提供實車體驗和試駕服務。而如今汽車電商卻將這一非常重要的服務剝離了出來,消費者依然要自行前往4S進行體驗和試駕。這不僅影響消費者的體驗,也將消費者大部分的注意力留在了線下,這對汽車電商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作為購車鏈條上前端且越來越重要的環節,我們認為實車體驗必須整合到汽車電商的服務裡。
實際上,市場上已經有了一些嘗試,如觀致逸雲的上門試駕以及滴滴出行推出的試駕服務。由於兩者都是初運營,體驗還存在問題。但車參認為,上門試駕或將成為風潮。相對4S店象徵意義的試駕,上門試駕用更長的體驗時間和車主真實經驗的分享讓消費者能夠完整的體驗到自己心儀的車輛。
2. 重服務絕不僅是一句口號
極致體驗是網際網路思維的一個核心思想,接地氣的說法就是:我什麼都不管,你給我全搞定,還得我滿意。但現階段汽車電商做的還遠遠不夠,不僅購車服務鏈不完整,甚至還發生了顧客下單後4S店不能提車,或者提的是庫存車,或者以各種理由加價等一些惡劣的現象。雖然只是個別現象,但是這反映出了汽車電商一直存在的一個問題:作為顧客和經銷商之間的橋樑,如何約束來自個大廠家的經銷商以統一標準為消費者提供服務。
俗話說,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對於剛剛起步的汽車電商來說,更是不能容忍瑕疵的存在。汽車電商如何統一服務標準,為消費者提供極致的購車體驗,絕不只能嘴上說說,而應該聯合廠家,經銷商進行多方努力,為消費提供完整、完善的購車解決方案。當然,面對數量眾多且來自不同品牌的經銷商,在統一管理上存在非常大的困難。電商平臺應該更多的藉助廠家的力量,制定統一標準來約束經銷商,為消費者提供高標準的服務。
3. 最關鍵的還是價格
很多人一提中介兩字就很反感,覺得就是倒賣,投機倒把。實際上汽車電商平臺何嘗不是呢?消費者與廠家之間本來就已經有了一個經銷商,如今又來了一個電商平臺,如何解決消費最關心的價格問題呢?
在網購已成為低價代名詞的年代,為了搶奪傳統銷售渠道的流量,電商平臺自然希望透過低價來吸引消費者,這也是現階段汽車電商的唯一優勢。但並不是價Grand SantaFe低越好,畢竟,以損失經銷商和廠家的利益換取銷量並非長久之計。早前,美國汽車電商Truecar透過經銷商報價的方式為消費者提供底價購車的服務,結果引起了經銷商之間的惡性競爭。而隨後大面積的經銷商反擊(終止合作)讓Truecar“差點死過一次”。
可見,汽車電商平臺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在透過低價讓消費者獲益的同時,讓廠家和經銷商也能滿意。這是汽車電商可持續發展必須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對於消費者這一端,汽車電商應該不斷的提高服務質量,逐漸的讓服務成為消費者選擇網購的第一理由,而非低價。對於經銷商這一端,我們認為,在保證統一服務質量的標準下,還應該儘量做到價格透明,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不斷提升消費者對汽車電商的信任。但這一切並非電商平臺一己之力能夠完成的,而是多方努力的一個結果。
總結
總而言之,現階段汽車電商在各方面表現都不完善,與其說是電商,倒更像是營銷。
我們都不會懷疑汽車電商的大趨勢,但現階段汽車電商呈現出來的狀態依然非常原始和簡陋,消費者也並不能從中獲得滿意的服務和價格。以上幾點或許是汽車電商普及必須邁過的幾道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