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楊家將之五郎拜佛
-
2 # 布衣書生的文字生活
剛出生的嬰兒叫赤子,
未滿週歲的嬰兒叫襁褓,
二三歲的幼兒叫孩提,
七八歲的兒童叫齠齔,
八九歲的兒童叫垂髫,
十歲的兒童叫幼學,
八九歲到十三歲的孩子叫總角,
十三四歲的女孩叫豆蔻,
十五歲的女孩叫及笄,
男孩十五歲叫束髮,
女子十六歲叫破瓜,
男子二十歲叫弱冠,
男子三十歲叫而立,
四十歲叫不惑,
五十歲叫知命,
六十歲叫耳順,
七十歲叫古稀,
七十到八十歲叫耋,
八十到九十歲叫耄,
100歲叫期頤。
-
3 # 李經理13922333653
古人對不同年齡的人稱呼有很多種:比如古代不滿週歲的稱為襁褓; 比如2~3歲叫作孩提; 比如女孩7歲為髫年; 男孩8歲叫齠年; 又如幼年泛稱總角;孩子在10歲以下稱為黃口小兒子,以前三國演義曹操罵劉備就是這樣; 稱13~15歲為舞勺,年紀到了40叫不惑,上了50就叫知天命等等。廣州珠江電纜有限公司網銷部 李經理。
-
4 # 張不叄讀秦史
列舉幾個知名度比較高的稱呼,從小往大說:
襁褓:指剛出生不久的嬰兒,襁指揹負嬰兒用的寬頻,褓指包裹嬰兒的被子。
始齔:齔是乳齒,始齔的意思是剛開始換牙,大概是七八歲的孩子。
垂髫、總角:泛指兒童,這些都是孩子的髮型,
豆蔻:一般指十三四歲的女子,見杜牧的《贈別》:“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及笄:十五歲的女子,根據《禮記》:“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弱冠:二十歲的男子,據《禮記》:“二十曰弱冠。”
而立:三十歲。
不惑:四十歲。
天命:五十歲。
耳順、花甲:六十歲。
以上見《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古稀:七十歲。見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鮐背、耄耋:八十、九十歲。見《禮記》:“八十九十曰耄。”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
-
5 # 麓風軒
1、赤子,指初生的嬰兒
這是怎麼來的呢?《尚書.康誥》中說: “若保赤子,惟民其康義。”唐孔穎達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
2、孩提,指二三歲的幼兒
《孟 子.盡心上》:“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也。”漢趙岐注:“孩提,二三歲之間,在襁褓知孩笑,可提抱者也。”
3、垂髫,指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
這個年齡跨度有點大,其實是來自一首很著名的文章。晉陶潛 《桃花源記》中說:“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蓋源於此。
4、幼學,指十歲的兒童
《禮記:曲禮 上》:“人生十年曰幼,學。”漢鄭玄注:“名曰幼,時始可學也。”就是指上學的年紀,不過古人看起來啟蒙上學比現代人晚,現在的家長恨不得4-5歲就送出去早教!
5、總角,指八九歲至十三歲的少年兒童
這個名字有點怪,頭上總是豎兩個小角是也!《詩經. 齊風.甫田》:“婉兮孌兮,總角卯兮。”漢鄭玄箋:“總角,聚兩髦也。”唐孔穎達疏:“總角聚兩髦,言總聚其髦以為兩角也。
6、豆蔻,指十三四歲的少女
唐杜牧《贈別》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看這稱謂多美!
7、及笄,指十五歲的女子
《禮記.內則》:“十有五年而笄。”漢鄭玄注:“謂應年許嫁者。女子許嫁,笄而字之,其未許嫁,二十則笄。”哎,這個不光指年齡,還要跟出嫁不出嫁有關係的!
8、束髮,指十五歲的男子
漢賈誼《新書. 容經》:“古者年九歲入就小學,跟小節焉,業小道焉;束髮就大學,跟大節焉,業大道焉。”
9、弱冠,指二十歲的男子
《禮記. 曲禮上》:“二十日弱,冠。”唐孔穎達疏:“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
10、古稀,指七十歲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一句是最為熟悉的了!原來出自唐杜甫《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11、耄,指約七十至九十歲
《詩經大雅.板》: “匪我言耄。”毛傳:“八十日耄。”又,《禮記曲禮上》:“八十、 九十曰耄。”這個跨度有點大。
12、耋,指八十歲
《詩. 秦風.車鄰》:“今者不樂,逝者其耋。”毛傳:“耋,老也;八十日耋。”
13、期頤,指百歲
《禮記曲禮上》:“百年日期、頤。”漢鄭玄注:“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
回覆列表
襁褓:不滿週歲。
孩提:兩至三歲。
始齔、韶年:男孩八歲。
總角:幼年泛稱。
黃口:十歲以下。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歲。
弱冠:二十歲。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也叫半百)六十耳順(也稱甲子,因為中國古代用天干地支紀年法,甲子是第一排序的,60年一輪迴)七十古稀。八九十歲稱耄耋。一百歲稱期頤!
另外說點題外話。米壽代表88歲,茶壽代表108歲。這並不是古人對年齡的稱呼,而是人們根據“米”、“茶”這兩個字的寫法而衍生出來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