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財經J探員
-
2 # 小羅乾聞
年輕人更加需要理財。理財不關乎錢的多與少,養好良好的理財習慣受益一生。
月月光當然不可取,年輕人應該自律,強制理財,採取定期存款基金定投等理財手段 慢慢積累財富,擺脫月月光的劣習。
-
3 # 雪之道理財
你可以不理財,你也不必理財,你家底厚。未來遇到突破事情,家裡有爸媽頂住可以。如果你沒有,你還是老老實實攢點錢,多學習理財。萬一你失業了,或未來遇到突發事件,你有一筆理財資金拿出來週轉。
現在這個社會借錢太容易,什麼信用卡,花唄,借唄,等等,填 寫身份證號碼,幾分鐘錢就到賬。但是過度依賴這些信用額度,萬一你收入不高,你過度消費,你就知道錯了,開始幾千,後來慢慢上萬,甚至十萬,你就還不起,就會逾期,我身邊的朋友好多都是負債十多萬,最後信用卡逾期。還不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年輕人確實要學習理財知識,學會合理消費和攢錢,不能因為一時的享受快樂,而為未來買單。
因此,年輕人一定要學會理財,月光族,肯定不好。誰都希望自己銀行卡里有七位數以上的存款。
你好!
個人觀點:
1、年輕人應該理財,而且越早越好。建議從大學就學習理財,提高對“金錢”的認知,也儘早做好資金管理(提高收入、合理支出)。
2、剛工作月光比較正常,且不一定是壞事。
下面分享一些體會:
大大方方談錢在我的成長的環境裡,大家談“錢”的時候比較少,最多就是“XX家孩子賺大錢了”、“XX買房了”、“買XX要花不少錢”。都比較含蓄、模糊、遙遠。
至於家裡一年收入多少、開支多少,我更是不知道。上大學的時候月光,不懂的存錢,有多少花多少(現在想來真的很慚愧)。
工作幾年後,我開始反思從小缺少對“錢”的認識給我帶來的一些影響:
1、對錢的能量,認識不足;進而難以有明確的金錢上的目標。在規劃職業時,容易過於理想化,漏掉了對錢的考慮。後來才明白職場也是市場化的,公司給你開的錢少,一般也不會給你什麼有發展的崗位(部分管培生除外)。
2、羞於談錢。這個直接導致了我在找工作的時候不好意思和人力議價;和朋友相處時,也不太好意思談錢,不太利於相處。
3、大學時缺乏賺錢的渴望。基本沒做過兼職,實習也做得比較少,缺少被社會的毒打與教育。也就缺少了職場議價的重要資本:經驗。
4、長期以來花錢沒有規劃。花了很多錢在“沒有長期價值”的東西上,比如多餘的衣物鞋包、不必要的社交花費、超支的旅行等。如果能管理好這些錢,也就間接管理好了自己的時間、精力,將做更多有利於成長、有價值的事情。
所以,建議年輕人儘早開始理財,儘早去理解“錢”的作用與功效,去建立自己的金錢觀。在後續的職場上,些金錢相關的事情就會變得清晰明瞭,做決定也不再糾結。(至少在自己心裡,大大方方承認自己對錢的需要和喜愛。哈哈)
另外,我也建議家長多和孩子聊一聊錢,無論是賺錢的辛苦,還是賺錢的訣竅,或者是錢給人帶來的苦與樂。沒有人能夠一直逃避“賺錢、理財”這個話題。
認認真真理財2月的時候朋友推薦了我一本書《理財就是理生活》,單是書名就讓我產生了巨大的共鳴。理財不是一個獨立事件,它穿插在生活的點點滴滴裡,大到租房買房決策、小到買什麼樣的勺子:好看昂貴? 還是實用且價效比高?
有針對性的講,理財就是兩大方面:開源、節流。
開源的基石,是提高自己。現在的社會已經十分開放、自由,充滿機會。無論是哪方面,只要付出了足夠的努力,總會有金錢的收穫。
開源的進階,是利用現有的錢,產生更多的錢。這個就需要學習一些理財知識,這裡不做贅述,大家可以多看一下各個銀行、理財平臺(某東、某寶)等的產品。不要急著買,你去讀一讀產品說明書、買入賣出規則等等。不要投資自己的看不懂的。
節流的基石,是理性消費、量入為出。比如:不要購買超過自己消費水平的東西,買必需品的時候也多考慮是否真的需要它。
節流的進階,就是買有價值的東西(投資自己、事業等等)。透過花錢,來讓自之後更有錢。比如:學一門外語,學一個新技術等等。
月光是不是不好?在剛畢業的時候,不是個壞事,因為你有很多必要的開支,尤其是學習、培訓的開支。
在我剛畢業的時候,我堅持住的離公司近一些,要比住得遠一個月多花1000左右。但是這筆開支,讓我每天有了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考證、讀書、談戀愛。而且每天有充足的的休息時間,早上還可以吃個早飯、化個妝,精力滿滿去工作。
加薪一次之後,就基本擺脫了月光,可以開始存錢。
另外,參考人生收入支出曲線,剛畢業月光是正常的。
但是,如果在奮鬥期也長期月光,不能存錢、理財的話,可以預見的晚年艱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