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心醫覺民
-
2 # 小崔不抑鬱
厭學,顧名思義就是討厭學習。厭學的孩子會對學習失去興趣、厭倦和冷淡,同時家長和老師能觀察到這種情緒和行為,比如學習效率低、不願上學、對學習毫無興趣等,厭學嚴重的孩子對上學和學習會產生厭惡情緒,覺得學習是一種折磨,甚至會選擇退學、離家出走等極端行為。
孩子厭學可能由以下幾方面的原因引起:1.家庭。家長對學習成績脫離實際的要求、惡劣的家庭環境、不良的教育技巧都給孩子學習造成精神壓力。2.學校。老師教育方式的呆板僵化、課業負擔的繁重以及惡劣的夥伴關係都可能引發孩子對學校和學習的厭惡。3.孩子自身。孩子自身的智力問題、學習動機和方法以及某些疾病如視力、聽力障礙、學校恐懼症、注意缺陷、多動障礙、情緒問題等等也會造成孩子學習困難,從而引起厭學。
厭學對老師和家長都是很頭疼的問題。要幫助厭學的孩子,應該找到孩子厭學的真正原因。家長要端正對成績的態度,創造積極的交流方式,多關心、鼓勵孩子,給孩子創造溫馨的支援環境。老師要充分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調動孩子的積極性,適當減輕課業負擔,同時幫助孩子正確處理夥伴關係,為孩子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同時老師和家長也要多溝通,發現孩子自身存在的身心問題,必要時到醫院進行諮詢和治療。
-
3 # 珍視映畫
心理疲勞 導致厭倦而厭學,對孩子而言這是他們緩解壓力的一種途徑。學習像沉重的大山,年少的孩子怎能承得住苦海無邊的酸楚。 過高期望 盼子成才是父母再合理不過的期望,但當這份心過於急切、過於不切實際,父母卻全然不知時,逆反心理也就這樣產生了。面對父母採取的不正當措施,孩子最可能的想法就是“反正達不到要求,索性就放棄了。” 厭學情緒的產生,除了孩子自身,家長、學校及老師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小來想說的是不要把厭學當成孩子的病,人生的1/5是在學習中度過的,有點厭倦情緒實屬正常。孩子討厭自己不喜歡的東西也是正常的生理、心理反應,我們真正要思考的是,如果學習是必須做的事情,怎麼讓它更有趣些。 孩子厭學的危害: 輕者,厭學的孩子對上學不感興趣,但迫於家庭或外界壓力又不得不走進學校。在校學習狀態消極,學習效率低下,人也會變得煩躁不安,多思多慮,容易發怒,注意力不能集中,甚至看什麼都不順眼,對自己和別人都感到厭煩,每天如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重者,當覺得自己無論如何再也學不進去的時候,當他覺得上學學習對他來說簡直就是一種折磨的時候,他就可能會從心底產生對上學和學習的厭惡情緒,最終可能會選擇退學、離家出走等極端行為。對於孩子的厭學問題家長一定要給予重視,輔導孩子走出厭學的情緒,曾經我家孩子也出現了厭學的行為,為了幫助孩子愛上學習,我瞭解了很多應付孩子厭學的方法,其中在“德瑞姆網校”中查詢到的“ 兒童常見心理問題的教育輔導”課程,讓我印象最深刻,讓我學會了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現在我的孩子學習成績特別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推薦家長們也去德瑞姆網校搜尋這個影片課程看看。看完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
4 # 優學優考策略
首先我要說,這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解決起來也很棘手,它不是一朝一夕造成的。對此,作為父母的,首先要進行反思。您覺得您是一個合格的父母嗎,在孩子對學習反感之前,她對父母是啥態度呢?這是一個一定要深思的問題。
好的家庭才能培育出好的孩子,特別是在涵養孩子品格方面,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法取代的。一個和睦的家庭本身會讓孩子性格溫和,意志堅定。所以在此建議,先從改善父母與孩子的關係入手。孩子既然情緒很大,那就退一步,別逼。然後多關心,特別是儘可能的尊重孩子,維護她的人格尊嚴,讓父母和孩子一道從緊張的敵對關係中走出來。這是轉變的第一步。
接著,在家裡淡化學習,可以適當裝換一下家庭的注意力,做到以退為進,讓孩子的身心得到放鬆。千萬不能逼迫,更不能和別人家孩子比。在自己孩子面前說別人家孩子多優秀,這是極其傷感情的事。與此同時,要想方設法樹立孩子的信心,不一定是學習方面,總之讓她整個人自信起來。
孩子的轉變首先是精神面貌的轉變。
作為父母,孩子在中考前出現嚴重厭學,心裡肯定是萬分焦急的。但是,事已如此,焦急,催促甚至責罵都是不起作用的。所謂心病還需心藥治,轉變態度是當務之急。
怎麼轉變,別忘了學校和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應該要和班主任取得聯絡,詳細瞭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而且一般情況下, 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效果遠好於父母。一定要讓老師充滿關懷的給予孩子鼓勵,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在乎她,相信她,這會給孩子巨大的精神動力,或許僅此一個方面,孩子就會轉變過來。
一句話,此刻,老師很重要。
在當下時代,絕大多數的孩子的學習行為都是不自覺的,孩子適當的反抗屬於正常,家長做好引導即可。但如您孩子這樣,確實屬於不正常,除了以上的分析之外,還應關注孩子的生活。
我一直認為,一個孩子學習上的問題,根源都在學習之外。比如孩子在學校是不是遇到了麻煩事,同學之間有沒有矛盾,是不是被老師過度批評了,還有就是是不是早戀了,等等吧。應該要透過老師、和孩子關係好的同學瞭解孩子的一切情況,這很有必要。
最後,我來簡單的概括一下:不再逼迫——緩和關係——以退為進——樹立信心——分析原因——轉變態度——重拾信心——迎頭趕上。
以上僅是我的一點看法,僅供參考。分析不到之處,期待更多交流。祝孩子早日進步。
-
5 # 快樂庭院
我也是中學生的家長,也遇到了很多青春逆反的例子。同時也透過學習和大量的閱讀在進行著儘量冷靜的思考並努力用於實踐,這裡想和題主交流幾點:
1, 初三的孩子壓力大,有題主說的一定厭學情緒實屬正常,同時孩子能說出來是一件好事情,這可以說明兩點:孩子的厭學還在可控範圍內;家長知道孩子的壓力所在,瞭解她的情緒。
2, 這位媽媽當務之急要做的是:調整自己心態,全盤接受孩子和孩子的情緒,因為無論孩子學習成績如何,上什麼樣的學校,她仍然是自己的孩子,做母親的還會無條件地愛她。
這層意思就是和孩子一定要保持一個良好關係和順暢的溝通。當然,一定要學著漸漸放手!放手!放手!給孩子自我成長的空間。
3, 找機會告訴孩子,天下這麼大,以後幹什麼工作都可以養活人的。成績只是學生階段的一個學習要求,不是全部;以後上不上大學都沒有關係,只要過得幸福就好,只不過,相比其他方式的打拼,上大學是最容易實現自己達成幸福生活的一種方式。
這一點是家長自我價值觀和教育觀的調整。
4, 這位媽媽一定要做到給予孩子一定的空間和時間自由。在孩子學習異常疲勞或者情緒很低時,不談學習,可以讓她自己待著或者向她“請教”一點她特感興趣或者她擅長的事,藉此調節氣氛和情緒。在聊天的過程中,要及時向她傳遞一種肯定和讚揚,給予她信心。
這層意思是媽媽一定要想辦法改變和孩子的相處方式,消除自己的焦慮,幫著孩子減壓。
同時,要真誠鼓勵孩子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只要是正當的興趣愛好,任何一種都可能是以後的生活之道,同時,興趣孩子愛好也是孩子自我減壓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黑山老師作品
-
6 # 聽說吧心理諮詢
家長們首先要知曉孩子厭學的原因,然後有針對性的解決。那麼究竟孩子為什麼厭學呢?閱讀完下面的內容,大家就知道了。
1、興趣轉移
興趣是動機的重要因素,她能引人注意,調動人的好奇心,促使人喜愛從事某項活動。而人的興趣又易於產生干擾,導致轉移。思想成熟的人自控能力強,能自覺地排除干擾,保持興趣的持久穩定。而處於成長中的青少年,其興趣的顯著特點是動搖性,只要干擾因素強烈,就會發生轉移。
2、學習沒有付出一定的心智努力,因而造成厭學心理
在學校學習是人類學習的一種特殊形式,學生在教師有組織、有目的地指導下,透過系統學習各學科知識來掌握前人認識的成果,提高能力,發展智力。這種把前人經驗轉化為個人知識的內化過程,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完成的,因而需要較大心智努力。
3、學習無望
對學習悲觀失望,毫無信心的學生,也容易產生厭學心理。分在慢班的學生,往往自認為是三等公民,低人一等,在學校生活中抬不起頭來,許多學生便慢慢泯滅了自尊。失助感與失尊感均是“習”得的,不是天生的,是經過無數次的訓練、無數次的打擊以後慢慢養成的一種消極心理現象。在厭學群體中,此類學生佔了很大的比重。
4、情感飢渴
有些學生由於家庭變故,父母離異,情感孤獨,缺乏溫暖,於是便常常尋求情感補償,而學習本是辛苦的事,是很難起到情感補償作用的,因而他們往往廣交朋友,追求刺激,以從其它渠道獲得心理滿足來彌補家庭情感的殘缺,這同樣易導致厭學現象的發生。這些學生廣交朋友,常常不辨良莠,哥兒們義氣十足,容易受不良因素誘惑,導致厭學甚至輟學。追求情感平衡,是人的正常心理,但是把握不當,則容易出現偏差,發生不良行為,產生不良後果。
回覆列表
這孩子是你親生的吧?
我認為一個孩子最悲催的事就是遇到控制慾很強的父母。正因為你的焦慮才看到孩子的“不緊不慢”。一個身處焦慮的人,他周圍的人際關係也好不到哪去,一種瀰漫的情緒會感染到身邊的每一個人。
初三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學習生活節奏。沒有人喜歡被控制,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看似反應的是孩子的問題實則是映射出你自身的問題,孩子不是學習不錯嘛!那麼我只能理解你是用控制女兒的方式來緩解自己的焦慮。
多少父母都在用兒女來緩解焦慮,並且冠以“愛”的或是“我為你好”的名義卻不自知。有幾個人真正理解什麼是母愛(父愛)?父母之愛不是僅僅在物質上滿足孩子的需求,而是讓孩子學會獨立生存的能力。愛是給對方自由和空間,絕不是控制。世上千百種愛都是為了相聚,而只有父母之愛是為了分離。當我們閉上眼睛離開這個世界時,孩子能獨立的生活並且和我們在的時候一樣生活的很舒服,這才是教育最大的成功。
我要遇到你這麼個媽,我想我的反應也許比你女兒有過之而無不及。看電視、玩手機以及其它文體活動也是孩子的減壓方式。請不要成為教育體制的幫兇,我們曾經都是孩子,請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她。人文關懷是最好的教育,說教指責除了破壞關係沒有絲毫益處。當然這並不是讓你完全放手不去管孩子,而是要把過去的方式改變一下。首先減少說教的次數,不要將焦點放在孩子的學習上,而忽視了人的存在。再者,要變指責為溫柔的建議。
指責裡是看不到愛的,弗洛姆曾說:“母愛是對孩子來到這個世上無條件的接納。”也就是說無論孩子是否能夠達到你的期待,你都要全心的去接納她並讓她能夠感受到你無私的愛。當更年期遇到青春期,就像火星撞地球。要避免與青春期的孩子之間的衝突,還是讓我們做父母的多做出些努力吧!因為他們畢竟未成年,算是弱勢群體。話又說回來了,你看哪個父母治得了孩子?管你是大款還是領導,與孩子博弈輸的總是爹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