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食代
-
2 # 深巷的小樓
這個真的很難去清楚的界定,一個人不同的年齡會有著不同的飲食習慣,一個人在不同的環境會有不同的飲食愛好,一個人受外部的干擾或者說外部環境的干預,飲食習慣也是會發生變化的。
美食而言,追求根本,無外乎是色香味俱全,一百個人是一百個哈姆雷特,不可能拿出一個標準來就能保證一百個哈姆雷特都能感到滿意,所以我呼籲我們做餐飲業的所以同仁們,還是放平心態,努力做好每一道美食就是對於我們的食客的最大熱情。
其實提問者的這個問題在探討一個關於中國美食或者說中餐的標準問題。我想說,如果基於個人愛好的判斷,是最不靠譜的美食評價標準。
那麼,到底美食是否有具體的標準判斷呢?我想,如果美食可以被標準化之後,這個問題才有回答的前提。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餐飲業歷經粗放經營向精細分工,高階消費向大眾餐飲轉型。結合國際餐飲業現代經營管理的程式化和標準化價值取向,中國的川菜、魯菜等知名地方菜系以及傳統名菜名點,一直在尋求一條適合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和烹飪技術的“標準化道路”。中餐標準化原則上指的是中國菜餚原料構成(型別與分量)、烹飪技術方法、營養成分分析,菜餚名稱固定等多個方面的規範化和準確化。在此基礎上,中餐標準化還包括中餐企業經營管理的標準化,從菜品製作,出品到餐桌服務禮儀的規範化。通俗地講,你在成都吃到的麻婆豆腐和在北京的川菜館裡吃到的麻婆豆腐是一個味,這就是中式餐飲產品的標準化。只有在這種標準化完成之後,你才可以說,那種菜是正宗的,好吃的,標準的。沒有標準化的手工技藝烹調的美食,你怎麼說他好吃還是不好吃?你真要這麼說,那也就是個人偏好在起作用,沒啥科學依據和既定標準。
比如說,2016年1月由重慶市餐飲行業協會起草的重慶小面首個地方標準《重慶小面烹飪技術指南》已審批透過,並開始實施。重慶小面標準的精細化程度令人咋舌——以蔥花為例,要求小蔥經粗加工清洗乾淨後,瀝乾水分,切成長度為0.3釐米-0.5釐米的蔥顆,真可謂讓人大開眼界。
如果這個標準得到大眾的認可,那麼只有達到這個標準的重慶小面才算是好吃的美食,這才有一個標準。其他食物,同樣需要這樣標準化之後,才可以說哪個好吃不好吃的問題。
還想說一點,國內的很多沒事企業也在打造自己的標準化。
國內的西貝、外婆家等連鎖餐飲企業,都在快速擴充套件的同時,探索自己主打產品的標準化體系。我想,不管他們最終成功與否,他們都是在像KFC,MC一樣探索標準化的問題。
只有在此基礎上,我們才說,美食有了具體的評價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