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親子心理師徐婧英
-
2 # 父母世界
“延遲滿足”讓孩子滿懷著期望與美好的憧憬,可培養孩子對慾望剋制力、學會耐心的等待!
我們透過以下幾點來門闡述“延遲滿足”:
1、把家長當作延遲滿足的主體
其實,對延遲滿足最大的誤讀,就是把行為主體當作家長。從前面的嚴格定義中,很容易就知道,延遲滿足的行為主體應該是孩子,而不是家長。這個誤解,不僅僅是普通家長會出現,我甚至還看到過少數專家在微博裡極力反對延遲滿足,仔細一看,結果她把這個概念都沒有搞清楚就開始大放厥詞。
如果我們誤讀了這一點,就很容易“顧名思義”地把延遲滿足當作自己要抓緊乾的事情。一旦理解偏了,家長可能就會誤操作,在生活中對孩子經常進行刻意的延遲滿足訓練,比如寶寶餓了,就故意等幾分鐘再去餵奶;寶寶哭了,視而不見,等他哭完了再抱。到最後,就是不分青紅皂白,孩子的很多需求,家長都要來個“延遲滿足”。
2、把基本生活需求作為延遲滿足的物件
我們目前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物質極為豐富的時代,很多物質方面的需求都能做到立即滿足。這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幸事,玩的玩具應有盡有,吃的食物隨手可得,同樣也會給孩子帶來如何控制自己慾望的挑戰。精神層面的很多需求,我們要儘可能滿足孩子;但物質方面的某些需求,我們需要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忍耐。
但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能力的訓練,並不意味著孩子的正常、合理的物質要求可以隨便被故意“延遲”。可以作為延遲滿足的物件,主要是非基本生活需求,對於吃喝拉撒睡之類的基本生活需求,一般情況下就不適合了。餓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困了就要睡,這些都是動物的本能,是應該得到即時滿足的。而玩具、零食等非基本生活需求特別適合。
3、把延遲滿足演變為取消滿足
真正的延遲滿足,是推遲滿足的時間,而不是隨便取消滿足。即使因為特殊情況,需要取消對孩子某個方面需求的滿足,我們一定得給孩子解釋清楚,併力求得到孩子得理解。我們千萬不能因為孩子太小或孩子忘記了,就故意在孩子面前“毀約”。
家長對孩子的承諾,一定要做到。對於孩子提出的某個方面的要求,雖然可以推遲滿足的時間,但是一旦父母同意,就一定要兌現自己的承諾,不要出爾反爾。如果確實由於特殊原因,比如天氣不好不能去公園,導致無法實現自己的諾言,我們也要儘可能給孩子解釋清楚,並取得孩子的認可。切忌隨便用一句“我說不去就不去,你怎麼這麼不聽話”來打發孩子。父母經常在孩子面前“毀約”,孩子自然就不會把大人的承諾當真,久而久之,自己也就學會了言行不一,也難以按照父母的要求學會等待和忍耐。
4、所有規則,都是大人說了算
在訓練孩子延遲滿足能力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給孩子制定一些必要的規則,或者跟孩子達成相應的約定。比如,出門之前,需要提前告訴孩子“一次只能買一樣”;到了超市,孩子得到一樣東西,忍不住還想買更多東西,需要跟孩子商量其他東西等到下一次再買。
讓孩子“聽話”的最好做法,就是大人也要多聽孩子的話,尤其是制定規則的時候。
由此可見,如果需要孩子遵守的規則是透過與孩子一起商定的,就很容易引發孩子的約束性順從;如果所有規則都是大人說了算,就很可能讓孩子迫於壓力接受,即引發情境性順從。而後者不是培養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的最佳方式。
-
3 # XIAO米椒
孩子對物質的需求或對慾望的需求就會越來越弱,因為太容易得到了,不需要靠他的努力就能得到。”而一個自我延遲滿足能力高的孩子,在成年後就會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知道自己要付出很多才能達到那個目標。
一個自我延遲滿足能力高的人,會具有較強的自控力、毅力、耐挫力,能夠勇於面對困難和挫折。
-
4 # 珍惜時光日
自我延遲滿足能力高的孩子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慾望。因為這個世界充滿著各種各樣的誘惑、刺激,如果控制不住,很容易一不小心步入歧途。“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學會控制自己,控制多了心裡的模式就成型了,這樣在成人後在碰到刺激時,就會先控制一下自己,考慮一下這個現在對我有沒有利,五年以後有沒有利,十年以後有沒有利。”
-
5 # 希樸羊
延遲滿足是心理學的術語,即延長時間來滿足願望、需求等,是一個人為了追求更大、更遠的目標,而剋制自己的慾望,放棄眼前誘惑的行為。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米歇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關於“延遲滿足”的實驗,研究人員實驗人員給一些4歲的孩子每人一顆非常好吃的軟糖,同時告訴孩子們可以吃糖,如果馬上吃,只能吃一顆,如果等20分鐘,則能吃兩顆。有些孩子急不可耐,馬上就把糖吃掉了。另一些孩子卻能等待對他們來說是無盡期的20分鐘,為了使自己耐住性子,他們閉上眼睛不看糖,或頭枕雙臂、自言自語、唱歌,有的甚至睡著了,他們終於吃到了兩顆糖。米歇爾教授後來跟蹤了這兩部分兒童20年後發現:不能等待的那些小朋友,在擇業、婚姻、收入等諸多角度都遠遠沒有後者優秀。因此,他得出一個至今仍然非常重要的結論:延遲滿足的培養對於一個優秀人才意義重大。
幼兒園階段正是孩子建立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認為,2—4歲時孩子建立秩序的敏感期,2.5—6歲是社會規範敏感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如果受到良好的社會道德規範教育,效果會很好,他們會十分容易接受並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根據發展心理學研究,觀察、模仿和複製是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主要學習方式。孩子先是觀察家長、模仿家長,然後觀察和模仿小夥伴,當孩子看到他人不排隊加塞而獲得一時的滿足時,就會增加產生同樣行為的傾向;反之,當孩子看到他人被批評或制止時,就會抑制產生這種行為的傾向。以上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班杜拉實驗研究結果。所以,每個家長都要規範自己的行為,必須為孩子樹立一個正面的榜樣,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首先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希望對您有幫助!
回覆列表
學會剋制
一個人的成就有多大,很大程度上取決於TA為了達成目的,多大程度剋制自己的“天性”,就是所謂的自律能力。
通常來說,能做到延遲滿足的孩子,慢慢地就學會了控制行為,知道要用理智戰勝情感,逐漸也會成為了自己情緒的主人,長大後,也大多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不被情緒所左右。
學會等待
回憶下,我們都曾遇到這樣的情景:商場中,有的孩子想要什麼而家長不買的話,就會大哭不已,甚至會滿地打滾,直到家長投降為止。
細究起來,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大多是家長一直以來無限制地及時滿足造成的。而這樣發展下去,就會導致孩子的嬌縱無禮,唯我獨尊,貽害無窮。
所以,當孩子提出要求或想法的時候,家長一定要審慎,不能來者不拒,統統答應,要區別對待。
學會應對
研究表明,延遲滿足能力強的兒童,具有較強的自信心,能更好地應付生活中的挫折、壓力和困難;不會自亂陣腳,不會輕易崩潰。未來更容易發展出較強的社會競爭力、較高的效率;
而如果延遲滿足能力發展不足,則容易出現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如邊做作業邊看電視、上課時東張西望做小動作等;未來稍微遇到挫折就容易心煩意亂,缺乏耐心,遇到壓力就退縮不前或不知所措。這樣的人生體驗,當然不能算作成功、快樂和幸福的。
學會珍惜
延遲滿足可以幫助孩子遠離後悔和貪婪,用心呵護已經擁有的一切,學會知足。而知足才能常樂,是我們華人都懂的道理。否則,隨著孩子慢慢的長大,TA的慾望將不斷增長,變本加厲,永無止境,孩子會痛苦不堪,父母更會聽而生畏,望而卻步,親子衝突將越來越嚴重。
學會理解
所以,延遲滿足孩子,讓TA們從小就學會多站在對方立場去看待問題,多體諒和理解對方,學會尊重每個人和每件事,學會尊重每一種生活和習慣。這樣,孩子未來的人際溝通才會順暢,生活才會美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