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語梵歌
-
2 # 莫名的風
說金庸吧記九幾年時,滿市找舊書店買了些所謂的金庸小說,當時不論全或單本基本上看到就買,可惜假的太多,有時遇到好一點的自己回來用白皮紙用麻線重新裝釘,自己也乾的不亦樂乎,當時不知道金庸小說究竟有多少部,這才給那冒名的有乘之機,當然二部一看後幾乎就大體能分出真偽,說來好笑金庸小說前前加起至少有三個全集那麼多,幾乎什麼版本都有,和許多武俠愛好者一樣,曾經也枉想狗尾續貂,都列了三四部小說大綱,也仿金庸用詞牌作序,多的也寫了二十多萬字,怎奈文筆著實有限,加上工作忙,最終不了了之,主要的原因是你不寫的時候思維湧動,但要寫時發現無從下筆,慢慢的激情磨耗了,金庸小說是我看過最好的武俠小說木有之一,也曾看梁羽生的,萍蹤,冰川,七劍,白髮,諸多小說,古龍也看過幾多,如,絕代,多情,楚留香,武林,飛刀,好多,當然臥龍生,諸葛青雲,簫逸,黃易,溫瑞安,等……他總的來還行,但和金庸比少了很多,如大氣磅礴的構思,對各種文學的理解,拿天龍為例,光上面,琴、棋、書、畫、醫、卜、星、相的運用是別人所不能比擬得,還有對歷史的拿捏,和對歷史人物的把控是別人無法企及的,還有看金庸小說的帶入感很強,有時真如身臨其境的錯覺,這也是諸的小說家所不俱備的,好像古龍的絕代雙驕也是有這種感覺,金庸查先生好多人都說如果寫純文後作品早已拿諾獎了,所以查先生的成功絕非偶然,試問誰人能幾十年如一日的天天寫社論,看如今誰有如此淵博的知識呢…………………………………………
-
3 # 亞伯拉罕二世
謝謝邀請。老一輩的作家大多堪稱靈魂寫手,他們有透過自已的作品表達宣洩自己內心的思想,有著非常鮮明個體性,因為他們更多地是追尋自己內心的東西,由於有很強思想性,因此表達的更深邃,需細細嚼品。現代小說這裡特指近30餘年(除去思想禁個期),多受利益趨動,多是嗅著錢的油墨香而作,受眾也很廣泛,基本上是受眾需要什麼就寫什麼,因此走心的少了,反映時代性、社會性、思想性的東西自然也就少了,嚼之無趣、品之無味,多數淪為廁所文學,如此這般又怎能期盼有好的作品面市呢?僅代表個人愚見,不喜勿噴。
-
4 # 夜幕色百合
首先,底蘊就不同。以金大師為例。金大師出身浙江大族,書香世家,從明清時期就是書香傳家,這個深厚的文學底蘊,在當代有幾人能比?雖然是寫通俗文學,可是底子厚、自然超凡脫俗。
其次,幾位大師所處的時代不同。上個世紀60-90年代,人們對文娛活動的需求空前強大,而當時的文娛事業發展又比較匱乏;簡單的說就是當時通俗文學太少了,所以幾位大師迅速佔據了通俗文學市場。
再者,當年資訊科技不及現在那麼發達。金大師的小說最初是登在《明報》上,報紙發行速度慢,作者會有充足的時間去寫,去構思,所以寫出來的都是乾貨。而讀者也有足夠的時間去反覆閱讀揣摩回味每一版更新的內容。現在網路文學爆發式井噴,大家很難去用心品味一部作品,作者也就不會花太多心思去充實作品,寫的都是湊字數的水貨。
總之,時代不同了,這個時代,再難出大師了
-
5 # 寵辱不驚159944225
我認為不能這麼說,首先"現在寫小說的人"怎麼界定?包不包括賈平凹、路遙、莫言、餘華、陳忠實、海巖、蘇童、劉震雲這些人?如果包括,就不能說比不上那幾位。如果不包括,那確實近兩年小說領域著作不多,原因是現在人們都在順應社會潮流,想方設法的掙錢、撈金,沒有人靜下心來潛心研究文學,青燈靜夜的寫小說是一件很艱苦的事情,寫完還不一定能出版,還不一定能得到認可,誰肯下這功夫?都在嚮往開豪車、住豪宅,聲色犬馬、紙醉金迷,真正忠實於文化的不多了,就算賈大師不也在賣字?一平尺三四萬?人們崇拜金錢已經到了精神病的地步,有幾分姿色的女人都在做微商賣面膜,沒有文學氛圍,怎能寫出經典的小說?另外一點,像金庸、瓊瑤這種人,也是百年難遇的奇才,並不是隨便哪個時代都有的,要一抓一把,還能體現出他們幾人的偉大嗎?
-
6 # 一分鐘溝通課
這個問題很不錯。看看現在周圍的環境自然知曉,直播的天下,快餐的文化,很少有人願意沉澱下來研究。
例如金庸的書,就是一部從宋,元,明,清的歷史。老爺子寫書是通過歷史,以古喻今,當然是引經據典。而現在已經有了所謂的文章生成器,人們已經不願意去思考了,科技改變了生活,也讓人們的大腦越來越懶惰。
而隨著價值觀的崩塌,對顏值的崇拜,人們更多是喜歡玄幻劇,顏值劇,而非真正的劇情。
所以為了物質利益,作者當然也是一樣,很少有人願意踏踏實實做學習了。
回覆列表
金庸,古龍,瓊瑤的作品都曾流行一時,是通俗文學的大家,都有一些很走心的作品。而現在生活節奏加快,流行的網文,要求的是寫作速度,每日幾更,做不到精工出細活;另外因為經濟考量,如今的網文動輒數百萬字,難免灌水,質量低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