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宋藝祖趙匡胤
-
2 # 愛你大山
封建社會立太子時首要標準是長子,那麼朱標太子早逝,而朝臣中一些人嚷嚷要立長孫,有史書說以熟知歷史的朱太祖明知太孫不配而打算選立二子封於西安秦王或封於太原晉王(三子)。也說四子北平燕王在秉賦性情才幹各方面與真酷肖。那麼三王實力戰功能力都不差上下,立其中一個是挑矛盾。那麼就只有改革體制讓其相互制約而達到對皇帝直接負責,並大肆屠戮元勳宿將不能威脅到太孫及朱家,分封二十六諸王到外地。但太祖死後秦晉二王也去世,只有成祖四王有能力重新再次打一次天下。
-
3 # 敦頤先生
最主要原因是封建社會的嫡長子繼承製
嫡長子繼承製
長房東宮太子朱標→嫡長子朱雄英早亡,朱允炆母親是繼妃,所以朱允炆是長房嫡次孫,活著的長房嫡長孫。
政治需要
朱元璋一生窮兵黷武,社會,大臣當中呼喚一位儒君。所以用個考量朱允炆
所以說,皇帝有時候拗不過大臣,尤其明朝大臣,諍臣太多,皇帝不好做。明朝早就了太多名臣,從而反應出了很多昏君。
所以說,明朝的皇帝不好做。孔子才是最牛逼的。鉗制封建王朝2000多年,一人思想流傳至今,也就有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麼一說。
-
4 # 清風明月話歷史
》,連結為:http://www.toutiao.com/i6283628795035386370/)(圖為朱允炆的劇照)
第一,太子朱標的意外死亡。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朱元璋立長子朱標為太子,據說朱標“仁柔孝友”,品德高尚,深得朱元璋的喜愛,也是皇位最理想的繼承人。史書上記載,朱元璋登上帝位時,對昔日的功臣大開殺戒,朝中眾人怕引火燒身,不敢相勸。這時候,太子朱標勸諫說:“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朱元璋不作聲。第二天故意把一條棘杖丟在地下,叫太子拿起。太子面有難色,不敢去拿。朱元璋說:“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這些刺都給去掉了,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我殺了這些昔日的功臣,內部整理好了,你才能坐穩寶座。”皇太子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有怎麼樣的皇帝,就有怎麼樣的臣民,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摜,並繼續追打。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太子朱標確實是個有德行之人,如果他能登基稱帝,確是百姓之福啊。(圖為朱元璋與太子朱標的劇照)
但是,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打算遷都北方,派朱標北巡陝西,考察當地民情地理。朱標回來後卻一病不起,第二年便去世了。這時朱元璋已經65歲了,他老來喪子,極為悲痛。而且他還面臨著一個難題,由於朱標的去世,那麼該讓誰來繼承皇位。
第二,朱允炆乖巧孝順,深得朱元璋的喜愛。朱標的長子朱雄英很小便去世了。朱允炆是朱標的次子,從小便十分乖巧孝順。我們有句古話叫作“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這句話用在朱允炆身上卻不合適。史書上有記載,朱標生病的時候,他便日夜守在床前,一刻也不離開。朱允炆生於皇室,從小養尊處優,能做到這一點是十分不容易的。而且朱標死後,他非常悲痛,茶飯不思,人也消瘦了很多,史書上說他哀毀骨立”。此外,朱允炆對朱元璋也十分孝順,平時有空,總是過來陪伴朱元璋,晚年的朱元璋十分看中孝道,自然喜愛這個乖巧孝順的孫子。
第三,朱元璋害怕兒子們為了奪嫡,而兄弟相殘。朱元璋膝下一共有26個兒子,剩下的兒子能文能武的也有,挑選他們來繼承皇位也是可以的,但是朱元璋猶豫了。因為他害怕要是兒子們知道自己要在他們中間重新挑選一人來繼承皇位,那麼26個兒子為了繼承皇位,自然會暗中爭鬥,到時候兄弟相殘,勢必天下大亂。歷朝歷代為了繼承皇位而兄弟爭殺的現象屢見不鮮,選誰來做接班人一下子成了難題。(圖為暮年朱元璋與馬皇后的劇照)
中國皇位繼承製度上有種叫做嫡長子繼承的制度。有一天學士劉三吾向朱元璋建議,說朱允炆雖是朱元璋第二個孫子,但他的哥哥朱雄英在很小的時候已經去世。所以按照嫡長子制度來看,朱允炆是個最為合適的人選。我一直覺的這個劉三吾簡直就是胡說八道,他要麼是沒有搞清嫡長子制度,要麼就是有意偷換概念。因為哥哥朱雄英死了,那麼說朱允炆是朱標的嫡長子我個人認為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劉三吾由此建議讓朱允炆來繼承皇位,我覺得是站不住腳的。理由很簡單,因為當時朱標死的時候還只是太子,並非皇帝,所以不能讓朱允炆來繼承皇位。如果按照嫡長子繼承製度來說的話,繼承太子最為合適的人選應該是朱元璋第二個兒子秦愍王朱樉,他也是孝慈高皇后所出,朱標死後,他才是嫡長子,才是合法的繼承人。(圖為秦愍王朱樉的劇照)
劉三吾那胡說八道的建議,恰恰正中朱元璋的下懷,他也有意讓太孫朱允炆繼承皇位,但是他仍然非常擔憂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那麼多兒子,個個能征善戰,會服氣年紀輕輕的侄子朱允炆登基當皇帝嗎?有一件事情讓他特別擔心朱允炆,史書上是這樣記載的,說有一次,朱元璋和兒孫們一起觀禮,看到門前儀仗裡的馬匹,朱元璋便出了個對聯的上句,說“風吹馬尾千條線”,讓兒孫們對下句,朱允炆極為聰明,馬上對出了下句,“雨打羊毛一片氈”,你看風對雨,吹對打,馬尾對羊毛,千條線對一片氈,確實工整。旁邊的四子朱棣脫口而出,說“日照龍鱗萬點金”,此句不僅工整,而且還有氣魄,絕非朱允炆所能比的。一個是強勢的叔叔和一個是柔弱的太孫,確實令朱元璋確實有些擔心。史書上還記載,朱元璋臨終的時候,還對朱允炆說“燕王不可不慮”,由此可見,朱元璋一直不放心自己那些兒子們,特別是四子朱棣。(圖為明成祖朱棣的劇照)
於是,他想到了一個自認為很好的辦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第四,分封諸王,幫助朱允炆登基掃除障礙。 朱元璋為什麼在臨死前把自己的兒子全部封到各地當王呢?我覺得他有兩個目的:一是讓他們分駐邊疆各地,幫助朱允炆一起維護明朝邊境安全,確保大明繁榮穩定。二是親王封到各地,雖有自己三千人到一萬九千人護衛軍,但是朱元璋還明確的規定,說王府護衛軍聽王指揮,王府以外的封地軍隊不聽諸王調遣,而且規定諸王一輩子不能出封地,否則格殺勿論,防止他們反叛皇帝。
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們都分封在各地為王,但是他又意識到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朝中出了奸佞之臣,欺負甚至反叛朱允炆,那該怎麼辦?
第五,朝中有奸佞,諸王可以節制諸軍,親君側。朱元璋把自己的兒子全分封各地後,只剩下朱允炆在京城孤苦伶仃,怕其勢單力孤,受朝中大臣的欺負,故而在《祖訓》當中又加了一條,規定“遇有大事,諸王可以節制諸軍”,就是說諸王平時不能節制護衛軍以外的軍隊,也不能出自己的封地,但是一旦朝中出現了奸佞小人或是危急的事情,便可以節制軍隊,出封地入京平叛,清除小人。但是朱元璋萬萬沒有想到,後來,燕王朱棣就是以“遇有大事,諸王可以節制諸軍”為理由,打起了朝中有奸佞,我引兵入京幫忙清理的愰子,在北京起兵反叛建文帝。(圖為建文帝的畫像)
朱元璋深謀遠慮,做足了功課,終於將皇太孫朱允炆扶上了皇位。卻沒料到,剛登基不久的建文帝,聽信文臣之言,大力削藩,最終惹怒了燕王朱棣。第二年,朱棣在北平起兵造反,兩人一打便是四年,史稱”靖難之役“。最終,朱棣取得天下,成為了大明的第三任皇帝,史稱明成祖。而建文帝在南京城破的那天起,便神秘失蹤,再無音訊。
-
5 # 暮春白雪
之前只知道皇太子。到明朝才發現還有一個皇太孫!朱元璋和康熙是一個毛病,在立嗣方面愚蠢至極!朱元璋那麼多的兒子,長子死了,其它兒子就不能立太子了?還沒有死呢,非要整出個皇太孫來!怕皇太孫駕馭不了局面,朱元璋大肆誅殺功臣良將……康熙英明神武,可是二阿哥剛出生就立為太子,這不是拿立儲當兒戲?以後康熙又廢了立,立了廢,荒唐
-
6 # 蕾姆西瓜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病逝,這對朱元璋來說,是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因為這一年朱元璋已經六十五歲了。他急需確定接班人選了,以免發生意外。太子朱標的長子八歲夭亡,朱允炆是朱標的次子,也是朱元璋的長孫。特別討朱元璋的喜歡。朱允炆從小就聰明好學,懂得禮法,常常在朱元璋的身邊玩耍,逗爺爺開心,讓朱元璋忘記煩心事。朱元璋特別喜歡他。十四歲那年,朱標生毒瘡,朱允炆日夜守護在床前,看見父親痛不欲生,就用口把濃毒吸出來,減輕父親的痛苦。朱標去世後,他連著幾天湯水不進,以至身體非常虛弱。朱元璋看到了十分的心疼,勸慰他,你應該為父親盡孝,但你也應該為你年邁的爺爺著想啊。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終於決定立朱允炆為皇太孫,作為自己的繼承人。
-
7 # 鄧海春
根據史料記載,朱標病死在洪武二十五(1392)年四月二十五日,朱元璋直至當年九月十二日才宣佈由朱允炆為皇太孫。
朱元璋做出這價決定,花了將近5個月時間,這段時間之內,朱元璋一定考慮過多種方案,做了各方面的取捨比較。今本《明太祖實錄》中記載了朱元璋與翰林學士劉三吾的一段對話。朱元璋表示自己年紀老邁,太子又不幸早逝,古語有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四子燕王朱棣賢明仁厚,現在打算將他立為太子,不知群臣以為如何?劉三吾上前道,陛下此言固然不錯,但若立燕王為太子,年長於燕王的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卻怎麼說呢?朱元璋無言以對,大哭而退。上圖南京明孝陵
這段記載很可能經過了永樂一朝的史官修改,不見得是當日原貌。這樣改動的目的在於,說明朱元璋早有意於朱棣來接替自己,只是因為儒臣的干擾才無奈之下選擇了朱允炆,明顯是為了朱棣篡位尋找藉口。但是從這一記載之中,我們大致能夠推測,朱元璋當初肯定考慮過究竟是以子輩中人還是以孫輩中人來作為後繼者的問題,最終還是認為若以子輩中人繼位,難以找出一個既能服眾,又有能力的起選,最後寧可選擇只有不到15歲的朱允炆。上圖明成祖
朱元璋在朱允炆成為皇太孫之後的第二年發動了藍玉案,在數年之內將明朝軍事系統中的重臣宿將清洗一空,留下來輔佐朱允炆的則是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新造之人。從後來的歷史發展來看,朱元璋將希望寄託在這些人身上是非常不明智的決定,年幼的朱允炆面對一群對皇位虎視眈眈的叔叔們,不斷做出錯誤的判斷,才惹出了日後的大禍。
回覆列表
建文皇帝在永樂皇帝以後的明朝皇帝時代是不承認他是明朝的皇帝的,明太宗(成祖)朱棣1399年起兵靖難經歷四年的浴血奮戰攻克南京,推翻了建文帝的王朝後,把建文元年、二年、三年、四年該叫洪武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也就是朱元璋在1398年死後,又被他兒子“被在位”了四年。1644年明朝完蛋了!滿清王朝修築《明史》還是承認了建文帝的,而今中國有一些“明粉”和所謂的明史研究學者們聲稱滿清王朝編纂的《明史》不可信,有貶低明朝皇帝的可能,第一《明史》從大清世祖章皇帝開始到高宗乾隆皇帝38年從定版發行近百年的編寫以十分完美了。第二要是明朝皇帝做過的事情十分好,滿清編纂《明史》時貶低了,滿清王朝也是瞞不住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