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卷

    百度百科的答案這個典故最早出自《列子-湯問》,其實不然,這個典故還出自《呂氏春秋》,而《列子》這本書多半是魏晉時期後人寫的偽作,所以,最早出處為戰國後期的《呂氏春秋》。

    列子版的“高山流水”如下: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巖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

    《呂氏春秋》版本:凡賢人之德,有以知之也。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非獨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禮以接之,賢奚由盡忠?猶御之不善,驥不自千里也。

    而同是戰國後期的荀子《荀子·勸學篇》中曾講“伯牙鼓琴而六馬仰斜”。

    那麼我為什麼說《呂氏春秋》才是最早的出處呢?原因很簡單,《列子》學術界主流認為偽作,理由也簡單,《列子》的一些語言有魏晉時期人語言的痕跡,很有可能是魏晉事情的人根據前人的文字東拼西湊編造出來一本《列子》。所以,這本書至少是有水分了。

    至於俞伯牙這個名字是後來小說家附會的,伯牙就叫伯牙。

  • 2 # 司徒伯雷

    高山流水覓知音這個典故,最初見於《列子·湯問》,故事梗概如下: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師,善於演奏,而鍾子期善於欣賞音樂。伯牙彈琴的時候想著高山,鍾子期聽後感慨說:彈得真好啊,我彷彿看見了巍峨的高山;伯牙彈琴的時候想著流水,鍾子期聽後感慨說:彈得真好啊,我彷彿看見了浩瀚的大海。

    伯牙每次彈琴時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猜出來。有一次,伯牙和鍾子期去泰山遊玩,玩得高興時突遇暴雨,他們來到一塊大石頭下躲雨,伯牙突然很悲傷,於是拿出隨身攜帶的琴彈了起來,每次彈得時候,鍾子期都能聽出伯牙的意思。伯牙於是放下琴感嘆地說:“好啊,好啊,你能想象出我彈琴時所想的意境,我的琴聲無論如何也逃不掉你的聽力!”

    《列子·湯問》這版故事出現最早,其後還有《呂氏春秋·本味》版,在這一版中,故事發生了變化:鍾子期先伯牙而死,於是伯牙摔破琴,拉斷絃,終身不再彈琴,伯牙之所以如此做,是因為他認為世間再也不會出現這麼懂他的人了。

    但這兩個版本的故事,都不是流傳最廣的,流傳最廣的是馮夢龍所寫的《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在馮夢龍的筆下,彈琴的伯牙變成了“俞伯牙”,鍾子期變成了山居砍柴的樵夫,兩人社會地位差距巨大,充滿了無巧不成書的民間色彩,增加了故事的傳奇性。

    相比《列子·湯問》版和《呂氏春秋·本味》版,馮夢龍版更利於傳播,更被民間社會接受,因此膾炙人口,甚至被訛傳為史實。

    不過,無論是哪種版本的高山流水,所要傳達的都是知音難覓的感慨,也正因為如此,覓得一個知音才能成為世間美談,伯牙和鍾子期才能成為友誼的象徵。

  • 3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俞伯牙是春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後任晉國上大夫,名副其實的貴族。

    據說,俞伯牙曾經拜著名音樂家成連為師。因他極有音樂細胞,僅僅學了三年,就學會了成連的全部技藝,一天成老師對他說:我已將琴藝傾囊相授,你也學得相當不錯,你還要提高自己對音樂的感悟能力,這一點我已經無能為力,你應該去請教你師公琴聖方子春,於是師徒兩人一起劈波斬浪去東海,舟行至蓬萊山,成連說:“你在此恭候,我去接你師公。"說完划船離開,從此像後世去東海為秦始皇取仙藥的徐福和三千金童玉女一樣,黃鶴一去不復返。伯牙天天抬頭觀海,但見驚濤拍岸;回望鳥內,山林一片寂靜,只有鳥兒悲啼,伯牙日夜思念恩師,淚如雨下,化作琴聲,琴聲嗚咽…從此,伯牙與大海濤聲為伴,與飛禽走獸為伍,伯牙師從自然,琴藝很快上了新境界,他成了當之無愧的琴仙。但新的煩惱隨之而來,曲高和寡,用岳飛的詞句說:“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一次,伯牙乘舟順江而下飽覽美景,行至一座大山旁,大雨不期而至,舟停山邊,伯牙耳聽淅淅瀝瀝的悅耳雨聲,眼觀雨打闊江的美景,信手彈奏起動聽的樂曲,他正陶醉在琴聲中,忽感弦上一顫,頓覺有人偷琴。琴仙伯牙信步走出船外,見一簑衣斗笠的樵夫正如醉如痴地聽著…

    伯牙興奮得跳了起來,一把握住樵夫的手請到船上,互通姓名,伯牙才知朋友叫鍾子期,是個樵夫。伯牙微笑著望著子期:“我為你彈一首曲子,好嗎?"子期大大方方地頷首安坐,伯牙即興彈了一曲《高山》,子期贊曰:“多麼高大的泰山呀!"伯牙的目光痴痴地釘在子期陶醉的臉上,信手又一揮,又彈了一曲《流水》,子期興奮把用力拍打著大腿,讚歎道:“多麼浩蕩的江水呀!”伯牙淚如雨下,一把攥住子期:“我遊歷了無數名山大川、江海湖泊,到今天才覓得你這個知音!"當即結為生死之交。

    伯牙與子期約定,待周遊完畢去子期家拜訪。一日,伯牙履約前往,但子期貧病交加,已撒手人寰。伯牙悲痛欲絕,奔到墓前,滿眼噙淚,信手彈來,琴聲時而嗚咽,好像在為子期的離世而啜泣;琴聲時而舒緩,彷彿在與子期偶遇時傾心交談…彈著彈著,伯牙“霍"地站起來,將自己的寶琴摔碎,悽然地吟誦起為子期寫的詩: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

    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

    ……

    從此伯牙再不操琴!

    這正是:

    摔碎瑤琴鳳尾寒,

    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

    欲覓知音難上難。

    望斧正!

  • 4 # 琴韻蓮心

    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琴曲《高山流水》即為俞伯牙的代表作之一。 “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典故最早出自《列子·湯問》。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鄭華人列禦寇在《列子·湯問》中記載,“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春秋時期,俞伯牙擅長於彈奏琴絃,鍾子期擅長於聽音辨意。有次,伯牙來到泰山(今武漢市漢陽龜山)北面遊覽時,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滯留在岩石之下,心裡寂寞憂傷,便拿出隨身帶的古琴彈了起來。剛開始,他彈奏了反映連綿大雨的琴曲;接著,他又演奏了山崩似的樂音。恰在此時,樵夫鍾子期忍不住在臨近的一叢野菊後叫道:“好曲!真是好曲!”原來,在山上砍柴的鐘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聽到伯牙彈琴,不覺心曠神怡,在一旁早已聆聽多時了,聽到高潮時便情不自禁地發出了由衷的讚賞。

    俞伯牙聽到讚語,趕緊起身和鍾子期打過招呼,便又繼續彈了起來。伯牙凝神於高山,賦意在曲調之中,鍾子期在一旁聽後頻頻點頭:"好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無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於流水,隱情在旋律之外,鍾子期聽後,又在一旁擊掌稱絕:"妙啊,浩浩蕩蕩,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樣呀!"

    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鍾子期就能完全聽出它的意旨和情趣,這使得伯牙驚喜異常。他放下了琴,嘆息著說:"好呵!好呵!您的聽音、辨向、明義的功夫實在是太高明瞭,您所說的跟我心裡想的真是完全一樣,我的琴聲怎能逃過您的耳朵呢?" 二人於是結為知音嗎,並約好第二年再相會論琴。可是第二年伯牙來會鍾子期時,得知鍾子期不久前已經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傷感,難以用語言表達,於是就摔破了自己從不離身的古琴,從此不再撫弦彈奏,以謝平生難得的知音。

    但《列子》中並無伯牙因鍾子期離世而從此不再鼓琴的內容。 大約成書於公元前三世紀的《呂氏春秋》的記述與《列子》的記述大致相當,但交代了結局:鍾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絕弦,終身不彈,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呂氏春秋》雖非信史,但有《列子》記述在前,其內容也並非毫無根據。於是伯牙不復鼓琴一說被當作佳話流傳下來。伯牙在當時應該很知名,荀況在《勸學》篇裡也曾提到他:“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雖然語近誇張,但大音樂家伯牙的琴技之高是毫無疑問的。

    《高山流水》以及伯牙鍾子期這一段千古佳話,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裡廣為流傳,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文化精神在這段佳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明代朱權成的《神奇秘譜》對此做了精當的詮釋:“《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樂山之意。後志在乎流水,言智者樂水之意。”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流水》蘊涵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誠可謂中國古樂主題表現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並沒有流傳於世,後人無從領略伯牙所彈之曲的絕妙之處。所以,後人雖不斷傳頌《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嚮往之”,對音樂並無切身體會。

    因而這個佳話得以流傳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與鍾子期之間那種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當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斷絃絕音。岳飛在《小重山》一詞中 “知音少,絃斷有誰聽”,正是伯牙當時心境的準確反映。伯牙的絕琴明志,一者做為對亡友的紀念,再者為自己的絕學在當世再也無人能洞悉領會而表現出深深的苦悶和無奈。想那伯牙也必是恃才傲物、卓爾不群之人,他的琴曲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難以領會其樂曲的精妙。所以伯牙才會感到孤獨,才會發出知音難覓的感慨。

    以上講述了有關“高山流水覓知音”典故的由來,以下就摘選一些和“高山流水覓知音”相關的詩詞名句供大家欣賞:

    1、素琴彈復彈,會有知音知。

    ——【唐】賈島《送別》

    2、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

    3、寫就詩文無數,讀來滿紙真情。從來難覓是知音。今宵離別後,何日再追尋。

    ——樊南《臨江仙》

    4、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宋】岳飛《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

    5、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 。

    ——【清】曹雪芹

    6、鍾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鼓琴。

    ——《漢書》

    7、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鮑溶

    8、不求有容華富貴的待遇,只求能得到高山流水一樣的知音

    ——無名氏

    9、我是先生門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

    ——【宋】張孝祥《醜奴兒·玉節珠幢出翰林》

    10、我定憶君吟渭北,君須思我賦停雲。未信高山流水曲,斷知音。

    ——黃機《浣溪沙》

    11、歌聲妙、間絲竹。愛一川好處,高山流水,不減城南杜曲。笑平生、卓地無錐,老來富足。

    ——呂勝己《瑞鶴仙》

    12、似和鳴鸞鳳,律應雌雄。問高山流水,此意誰同。箇中只許知音聽,有茂陵、車馬雍容。畫簾人靜,琴心三疊,時倒金鍾。

    ——劉清夫《金菊對芙蓉》

    13、安識高山流水趣,兒女空傳恩怨。

    ——李好古《賀新郎》

    14、高山流水人何在,俠骨柔腸總惹愁。

    ——梁羽生《七絕》

    15、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

    ——牟融《寫意二首》

    16、相隨惟有一床琴。得趣最幽深。溪橋野徑忘危險,任迢遙、為覓知音。一曲高山流水,利名都不關心。

    ——沈禧《風入松.詠書景》

    17、鏗金戛玉何清趣,知音少、空自嗟嘆。志在高山流水,□驚別鶴離鸞。

    ——沈禧《風入松》

    18、高山流水。嘆知音者,世間能幾。

    ——宋德方《雨霖鈴 鳴鶴餘音卷一》

    19、高山流水意無窮,三尺空弦膝上桐。

    ——王安石《次韻和張仲通見寄三絕句》

    20、一丘一壑。野鶴孤雲隨處樂。篆帶紗巾。且與筠莊作主人。高山流水。指下風生千古意。壽慶年年。長在新秋六日前。

    ——無名氏《減字木蘭花》

    21、子期何處,漫高山流水,又逐新聲徹。

    ——王之道《石州慢》

    22、竹扉松戶,平生所寄聊耳。堪笑強說和羹,此君心事,指高山流水。

    ——吳潛《酹江月/念奴嬌》

    23、看公如月,光彩眾星稀。袖手高山流水,聽群蛙、鼓吹荒池。

    ——辛棄疾《滿庭芳》

    24、回首海山何處,千里共襟期。嘆高山流水,絃斷堪悲。

    ——辛棄疾《婆羅門引》

    25、吾儕心事,古今長在,高山流水。富貴他年,直饒未免,也應無味。甚東山何事,當時也道,為蒼生起。

    ——辛棄疾《水龍吟》

    26、須信功名富貴,長與少年期。悵高山流水,古調今悲。臥龍暫而。算天上、有人知。最好五十學易,三百篇詩。男兒事業,看一日、須有致君時。

    ——辛棄疾《婆羅門引》

    27、借問人間愁寂意,伯牙弦絕已無聲。

    ——薛濤《寄張元夫》

    28、鍾期久已沒,世上無知音.。

    ——李白《月夜聽盧子順彈琴》

    29、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李叔同《送別》

    30、七律《高山流水遇知音》(轆轤體)(五則)

    (一)

    高山流水遇知音,Teana聲聲撼落禽。

    霞入千江漾韻律,雲飄四海念瑤琴。

    良才總恨無人賞,賢士常思伯樂臨。

    幸有佳朋來作伴,分憂解惑似甘霖。

    (二)

    琴瑟和諧萬古吟,高山流水遇知音。

    雅弦微顫生思夢,華韻飄飛惹淚淋。

    摯友相逢一世喜,佳朋幸會兩談心。

    塵間厚誼難尋覓,君子深交不悔箴。

    (三)

    林中晚景影微深,鳥隱松濤匿喉喑。

    翰海浮雲尋舊故,高山流水遇知音。

    墨箋揮灑豪情在,弦律纏綿雅意歆。

    世上從來無怨恨,紅塵不悔錦華琴。

    (四)

    一目千江暮靄森,蕭蕭落葉苦寒侵。

    霜欺自有新裝御,雪沐常思舊夢尋。

    明月清風橫笛婉,高山流水遇知音。

    經年別恨難相聚,追憶重添淚滿襟。

    (五)

    橫空麗日照泉林,婉轉柔溪戀隱禽。

    楊柳庭前風淡淡,梨花院落影深深。

    鸞箋有夢佳詞美,象管無心韻律歆。

    何處錦弦飄雅意,高山流水遇知音。

    (PS:以上部分內容摘選自網路,僅供參考和欣賞)

  • 5 # 清瘦客

    山青青,水碧碧, 高山流水韻依依。

    一聲聲,如泣如訴 ,如悲啼。

    嘆的是,

    人生難得一知己, 千古知音最難覓。

    這是金典電影《知音》主題曲歌詞,電影描述民國初年,日本逼北洋袁世凱簽訂賣國“二十一”條,袁世凱不顧華人反對,屈從簽約。由此引發全國抗日風潮,袁派兵血腥鎮壓。雲南起義將領蔡鍔目睹袁世凱倒行逆施,準備進行討袁起義。名妓小鳳仙傾心蔡鍔威名,卻始終走不進蔡鍔內心。一曲“高山流水”琴曲,終吐自己悽慘身世和除賊心願,彼此覽對方為知音。起義前夕,小鳳仙為掩護蔡鍔不幸入獄。蔡鍔在雲南打響討袁第一槍,各省聯袂而起,洪憲帝國瞬間崩塌,竊國大盜袁世凱鬱病而亡,隨著討袁護國戰事結束,勞盡心力的蔡鍔客死異鄉,其知音小鳳仙黯然為之傷魂落魄。

    在影片《知音》中,王心剛、張瑜精彩演繹的蔡鍔小鳳仙,從拔劍四顧、知音難覓的悵惘,到燈火闌珊、高山流水的欣喜,曾撥動過無數觀眾的心絃。

    那麼今天的問題來了,這裡勾畫出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典故是如何而來的?

    話說春秋戰國時,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身雖楚人,官星卻落晉國,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晉主之命,來楚國修聘。公事已畢,拜辭楚王返還。舟楫行至漢陽江口,時當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風恬浪靜,雨止雲開,現出明月。伯牙在船艙中獨坐無聊,隨焚香開囊取琴,調絃轉軫,彈出一曲。曲猶未終,指下“刮喇”的一聲響,那琴絃絕了一根,抬頭間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矗立。伯牙吃了一驚,正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但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勿疑,我本樵夫, 因打柴歸晚,潛身岸畔,聞君雅操,少住聽琴。

    伯牙大笑道:“山樵之人,也敢妄稱‘聽琴’!”那人在崖上高聲迴應:“大人出言謬矣!豈不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聽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崖下也不該有撫琴之客了。”伯牙見他談吐非凡, 於是又問:“你既懂琴,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何曲目?”

    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讚歎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絃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俞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俞伯牙彈的琴,便說:“此乃瑤琴!相傳伏羲氏所造。”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俞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著俞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與這名叫鍾子期的樵夫把酒言歡,相見恨晚,隨結拜為兄弟。離別時約定來年中秋再故地相會。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約來到了漢陽江口,可是他久等也不見鍾子期來赴約,於是他便彈起琴來召喚這位知音,可是又過了好久,還是不見人來。第二天,俞伯牙向一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下落,老人告訴他,鍾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了。臨終前,他留下遺言,要把墳墓修在江邊,到八月十五相會時,好聽俞伯牙的琴聲。

    聽了老人的話,俞伯牙萬分悲痛,他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悽楚地彈起了古曲《高山流水》。彈罷,他挑斷了琴絃,長嘆了一聲,把心愛的瑤琴在青石上摔了個粉碎。他悲傷地說:我唯一的知音已不在人世了,這琴還彈給誰聽呢?”

    此後,由於這個故事,人們把“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便也有《高山》《流水》的古琴曲。把“知音”比作理解自己知心朋友,同自己有共同語言的的人,“高山流水覓知音”一詞也漸漸演變成了一種意思:茫茫人海雖苦苦尋覓,但難遇到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這正是: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風酒一樽。醉後曲肱林下臥,此生榮辱不須論。

  • 6 # 蝸牛小小姐

    高山流水覓知音的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

    伯牙是一位有名的琴師,善於演奏,而鍾子期善於欣賞音樂。伯牙彈琴的時候想著高山,鍾子期聽後感慨說:彈得真好啊,我彷彿看見了巍峨的高山;伯牙彈琴的時候想著流水,鍾子期聽後感慨說:彈得真好啊,我彷彿看見了浩瀚的大海。

    後來,鍾子期死後,伯牙傷心痛苦,把琴壞了,因為能懂自己的知音已經沒有了。

  • 7 # 吾才是傻瓜

    高山流水遇知音,是歷史的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有一個名叫俞伯牙的人,很擅長彈琴,是天下聞名的琴師。有一次,俞伯牙出門到半路,天突然下起大雨,無奈,就命船伕把船靠在一座山腳下。傍晚時分,他就拿出琴彈奏起來。美妙的琴聲在夜空中迴盪著。忽然,他瞥見岸上的一塊大石邊站著一個人。他心中一驚,停止彈奏大聲問道:誰在那裡?那人回答道:我叫鍾子期,是附近的一個砍柴人。因為你的琴彈得太好了,所以我聽得入了迷。難道一個打柴的,也能聽懂我的琴聲嗎?想到這裡,他凝思片刻,彈了一首表雄偉高山的曲子。剛彈完,子期感嘆道:真壯觀啊,我彷彿看見了高山的雄姿!如此般一曲終了又一曲,曲曲子期都能欣賞到它的意義境界。俞伯牙以前常常悲嘆,天下無人能夠理解我的音樂。沒想到,今日竟遇到了你這個知音!從此他們就成了知心朋友。後來,鍾子期死了,他在墳前悲嘆道:子期一死,天下有誰是我的知音呢?我還要琴做什麼呢?說完,他就舉起琴,把它砸碎在鍾子期的墓前。(後人有詩讚美曰: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與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成了人們對美好情誼永遠的思求!)

  • 8 # 薪火之路傳薪火

    《品味古曲》

    《高山流水》覓知音 ,《梅花三弄》了無痕 。

    《平沙落雁》天無際 ,《夕陽簫鼓》夢紛紛 。

    《十面埋伏》殺機露 ,《廣陵》絕唱撼古今。

    《漢宮秋月》獨自賞 ,《胡笳十八》哀聲沉。

    《漁樵問答》忘歸路 ,《陽春白雪》和者誰。

    《關山月》冷征夫淚 ,《陽關三疊》斷腸人。

    (老安感悟)

    《高山流水》

    伯牙子鼓琴,其友鍾子期聽之,方鼓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選之間,而志在流水,鍾子期復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為鼓琴者。非獨鼓琴若此也,賢者亦然。雖有賢者,而無以接之,賢者奚由盡忠哉!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樂而後至也。

    譯文

    伯牙彈琴,他的朋友鍾子期欣賞音樂。伯牙彈琴的時候,想著在登泰山。鍾子期高興說:“彈得真好啊!我彷彿看見了一座巍峨的泰山!”過了一會兒,伯牙又想著流水,鍾子期又說:“彈得真好啊!我彷彿看到了汪洋的江海!”鍾子期患病死了,伯牙心裡非常悲傷,他把琴打破了,把琴絃也扯斷了,一輩子都不再彈琴了,認為世上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不僅彈琴是這樣,有才能的人也是這樣。雖然有有才德的人,但是沒有人與之交接,賢者又透過什麼(路徑)來盡忠呢。良馬不是自己變成千裡馬的,而是等待伯樂然後變成千裡馬。

  • 9 # 秋閣一憑欄

    高山流水是,俞伯牙和鈡子期的故事,摔破瑤琴鳳尾寒,知音不在對誰彈,伯牙不作鈡期逝,千古今人說破琴

    漁樵向答是宋,邵雍和樵夫的故事,也就是漁翁和樵夫一問一答的方式,闡述易理

    胡茄十八伯是葵琰的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段話裡,同時用“的”和”之“,同時用”汝“和”你“。這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