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既為五斗米也可不折腰

    湯顯祖和莎士比亞生於同一時代,各為中西方戲劇大家,他們有許多可比較甚至是相似的地方,下面我以兩人的理念和意象兩方面來說明:

    情理之爭都在他們的劇作中出現

    十六世紀至十七世紀,中國和歐洲都充斥著尖銳的階級矛盾。歐洲新航路的開闢積累了大量財富,新興的商人們開始與傳統貴族爭奪權益;中國的手工業興盛繁榮,財富和空閒開始剩餘,晚明的資本主義在社會中萌芽。《金瓶梅》中的西門慶一手遮天,掌握著“潑天的富貴”正是這一新階層的寫照。與此同時,歐洲的基督教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原罪觀和禁慾主義在中世紀束縛著人的天性,故而人文主義、文藝復興應運而生,傑出的藝術家們舉起復興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大旗,努力衝破宗教禁慾主義、封建制度的禁錮。而中國自從公元前134年“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儒家就是唯一的正統,直到發展到程朱之學,社會中呼籲著“存天理,滅人慾”,這大大束縛了剛剛萌芽的資本主義。

    所以歐洲舉起了人文主義之旗幟反抗封建主義與宗教禁慾,中國則在“心學”與“童心說”的啟發中中找到依據來質疑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

    這裡的“情”包含的範圍很大,包括男女愛情、真情實感的人性,也包括男女之間的情慾。他們的戲劇中出現了許多追求愛情自由、婚姻自由的角色。

    莎士比亞《威尼斯商人》中的傑西卡,不顧父親反對,堅持與愛人羅蘭佐私奔。包括《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最廣為人知的故事,兩個封建世家阻撓使得相愛的一對年輕人雙雙殉情。《終成眷屬》中女主人公摒棄門當戶對的封建婚姻觀念,追求愛情。這些無不是情對理的抗爭,有的成功了,有的失敗了,失敗的也給人以悲壯的勇氣。

    湯顯祖《牡丹亭》中那一句“情不知所起,一望而生”顯然與“發乎情,止乎禮義”迥然有異。養在深閨的杜麗娘遊園而驚夢,她對青春與愛情的嚮往一朝醒來。在變成鬼魂後,變得更無拘無畏,為了愛情她死而復生,這“至情”的杜麗娘形象當年一經出現就賺走了無數深閨少女的眼淚。另一出《紫釵記》中霍小玉對李益一見傾心,在李益被人陷害後又變賣家財,不離不棄,她視金錢如無物,卻視愛情如生命。這仍是一個至情的女子。

    他們都喜歡塑造女性角色來體現情與理的衝突,他們對女性態度相對寬容,力求將女性放到與男性平等的地位上,顯示了對於女性的肯定與尊重。

    戲劇大家的意象使用

    自然意象

    1.花園與森林——愛情誕生的地方

    《牡丹亭》中杜麗娘驚夢的花園、《紫釵記》中霍小玉隨母所遊之園都是引發女主人公對青春、愛情、美好向往的地方,是情之所起處。《皆大歡喜》中亞登森林綠意盎然,眾人齊聚於此又終都陷入愛河。花園與森林遠離塵囂,與大自然息息相關,這裡充滿了生命的活力,與人的自然最初的內心衝動相關聯,原始的沒有雜質的愛情種子在這裡播到了女主的心中。這裡花園和森林代表著崇尚自然、肯定人性,與理相對。

    2.荒野與荒原——反思心境的體現

    《邯鄲記》中盧生經過荒野秋意蕭瑟,給人天涯淪落之感,《李爾王》中李爾在雷雨交加的荒原追問命運,這場景都是主人公內心世界的外向顯現。

    生活意象

    髮釵與指環——身份愛情的信物

    《紫釵記》便是以紫釵命名該劇,貫穿全劇的紫玉燕釵象徵霍小玉和李益身份的變化,同樣又是促成他們戀愛的物件和定情之物。《亨利八世》中的戒指代表國王權力。《理查二世》中指環代表借錢的憑證。莎劇中和現代一樣,多次出現將戒指作為愛情信物的場景,不再贅述。而這些信物的得失往往也預示了劇中愛情的離合。

    精神意象

    鬼魂——現實的犧牲者

    杜麗娘的入冥府的鬼魂形象,她是無法自由戀愛而死去的鬼魂,是現實壓迫的犧牲品。《哈姆萊特》中老王的鬼魂將被害的恐怖傳遞給了人們,他是篡位者的犧牲品。

    夢——對現實的感悟

    湯顯祖四部劇本合稱“臨川四夢”,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也以夢命名。這其中是主人公的青春之夢,愛情之夢,仕途之夢,預言之夢,魔幻之夢,也是作者自己的醒悟之夢。

    這些也只是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可比性的一個小角,對於兩位文學巨匠的探討沒有終點。如果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哈姆雷特只是其中的一部劇中的人物,那麼湯顯祖與莎士比亞的可探討性就是這個數量的幾何級倍數,正因為偉大,所以沒有止盡。

  • 2 # 聽風看海讀夕陽

    俗話說,武無第二,文無第一,武將可以透過比武來一較高低,文人的文章卻各有千秋,無法論定高低,尤其是大家名作。

    湯顯祖與莎士比亞這兩位東西方的戲劇家常常被人拿起來相提並論。

    湯顯祖是明代著名的劇作家,以四出寫夢的戲曲而家喻戶曉。

    這四部戲曲是《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

    四夢之一的《牡丹亭》更是膾炙人口,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 死者不可復生,皆非情之至也。”引起了許多人的共鳴。

    《牡丹亭》寫的是杜麗娘和柳夢梅的愛情故事。

    南安太守杜寶,假稱杜甫後代,女兒麗娘正值青春年少。

    春日午後麗娘在花園遊玩,回房後春困午睡,夢中見書生柳夢梅,託為柳宗元的後代,兩人相互傾慕。

    夢醒來後杜麗娘相思成疾,自覺命不久矣,就開始畫自畫像,畫完就死去了。

    柳夢梅確有其人,一日偶然拾得此畫像,驚為天人,供奉畫像,與之對談。不久,杜麗娘鬼魂來了,兩人相見恨晚。

    柳夢梅開啟杜麗娘的棺材,麗娘還魂復活,與柳夢梅成婚,且柳夢梅終於考中狀元。

    湯顯祖在這齣劇中著意渲染的便是那磅礴於天地間的至情,這一源自天性的至情境界日後在《紅樓夢》中發揚光大,衍化出寶黛感天動地的愛情傳奇。

    莎士比亞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戲劇家,與湯顯祖同一個時代,比湯顯祖小小十四歲,巧合的是,他們是同一天去世的。

    莎士比亞創作頗豐,戲劇達37部之多,後人常拿他的愛情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與《牡丹亭》相比較。

    文學作品中,愛是永恆的主題,這個愛情故事發生在一個叫維洛那的小城裡。凱普萊特和蒙太古這兩大家族卻是有著世仇的冤家,兩家經常發生械鬥。

    蒙太古家有個兒子叫羅密歐,17歲,品學端莊,是個大家都很喜歡的小夥子。

    在一次宴會上,他被 凱普萊特家十三歲的獨生女兒朱麗葉深深吸引住了。

    郎有情妾有意,兩個人很快墜入愛河。

    遭到阻撓後,兩個人自殺殉情。

    見到兒女的屍體,兩家的父母才幡然悔悟,消除了積怨。

    這兩部戲劇作品,都是用浪漫主義的手法表現了同一個永恆的主題——愛情高於生命。

    但是,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離不開經濟發展水平,中國近代史上積貧積弱,影響了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而英國在近現代史上是赫赫有名的“日不落帝國”,英語普及程度幾乎等同於世界語,而漢字與古唱詞的翻譯侷限性,也影響漢語言文學的傳播。

    所以,就世界知名度來說,湯顯祖比不上莎士比亞。

    雖然這些作品的面貌不一樣,但他們最重要的命題是相通的。與民族性沒有關係,所以傑出的作品會同樣震撼人心。

    臺灣作家白先勇先生曾經帶著崑曲《牡丹亭》去法國公演,法華人看的如痴如醉,到了英國,英華人也看的如痴如醉。

    白先勇先生談到這次公演時曾經說:《牡丹亭》就是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但我們的故事卻讓她還魂,不像羅密歐與朱麗葉從此就死掉了,《牡丹亭》讓觀眾更高興更滿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齊國不利用馬陵之戰的餘威趁勢滅了魏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