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果然最好
-
2 # 湖北一孝感
發生於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戰國前期一場改變格局的關鍵之戰,戰後長期稱霸戰國的魏國損失相當慘重,十萬驍勇善戰的魏武卒損失殆盡,不僅如此趁著魏國大敗之際齊秦趙等國也痛打落水狗,魏國的霸業終於在魏惠王手上得以終結;齊國強勢崛起威震天下,在秦國還沒有足夠強大之時代替魏國成為中原新的霸主,連魏惠王都不得不去齊國朝拜。
然而從戰後的發展和結局來看,馬陵之戰的兩個當事國卻並沒有真正的贏家:三大頂級名將一死一逃亡,還有一個下落不明。魏國自不必說,齊國雖然稱霸,但是齊威王稱得上明主卻並非雄才偉略之人,原本齊國可以走得更遠,但是齊威王的若干舉措卻在一定程度上葬送了齊國的大好局面,今天就來看看馬陵之戰後,齊國為何沒能走得更遠?一把好牌在手卻被自己打爛。
馬陵之戰後魏國損失了十萬魏武卒,名將龐涓自殺身亡,太子申被俘在齊國自殺,魏國的損失可謂極其慘重,可是齊國損失也不小:首先連續兩次在桂陵和馬陵之戰擊敗魏軍,為齊國霸業立下汗馬功勞的名將田忌因為和相國鄒忌不和,此番大勝引起鄒忌的嫉妒加上田忌自己的張楊,田忌被誣謀反只能逃亡到了楚國,雖然在齊宣王時回到齊國但田忌早已失去了銳氣不復當年之勇。
田忌的出走引起了連鎖反應,原本齊國之所以能連續擊敗魏國,軍事上依靠的主要就是田忌和孫臏,兩人一個為主將,一個為軍師配合默契堪稱絕配,馬陵之戰後孫臏不知所蹤下落不明,要麼是隨田忌去了楚國,但是更大的可能是賞識他的人已經不在了,於是孫臏飄然離去隱居在某地,至少有一點可以確認的是如果齊威王不聽信讒言,田忌不逃亡仍然受到重用的話,孫臏也肯定不會走。
齊威王更大的昏招在於稱霸中原後魏國、南韓等紛紛臣服,以至於齊威王有點飄飄然,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南韓率一些小國在徐州朝見齊威王(當時是齊威侯)尊其為王,齊威王也順勢承認了魏惠王的王號,這就是戰國曆史上有名的“徐州相王”事件。
在此之前除了被視為蠻夷之地不遵從周朝禮制的楚國、吳國、越國等國稱王之外,中原大國無一稱王(魏惠王是個例外,他是在前344年逢澤之會時在商鞅的遊說下稱王的,不過受到各國抵制,不得不說商鞅是沒安好心),“徐州相王”引起了秦楚兩個強國的不滿和敵意,楚威王甚至出兵攻打齊國並在徐州大敗齊軍,齊國霸業受到重挫。
可以設想一下的是,如果齊威王有秦孝公或者燕昭王的魄力和用人策略,繼續重用田忌和孫臏,如此一來齊國內有鄒忌,外有田忌和孫臏大殺四方,戰略上再穩妥一點不受魏惠王勸其稱王的誘惑,在當時魏國衰退下去,齊楚秦三大強國中齊國實力最強之時,齊國將大有可為,至少不會敗於楚國之手。
齊威王起了一個不好的頭,齊國自齊威王開始似乎進入了一個誤區屢屢圖霸中原,事實上齊國地處東海之濱遠離中原,它最應該做的是虎視一旁,誰強大起來就聯合各國群起而攻之,而不是一頭扎進爭霸中原的泥潭之中不可自拔,以至於滅了宋國後引起五國伐齊差點亡國,從此一蹶不振。
-
3 # 南朝居士
想一戰滅了戰國前三的強國,異想天開吧?
要知道,戰國初期,魏國可是數一數二的強國啊,比趙國、秦國都強,魏武卒可是吊打秦國,奪了秦國河西之地,秦孝公的父親氣死了,秦孝公才學習魏國變法,
馬陵之戰時是前341年,魏惠王時期,雖然比起魏文侯魏武侯時期有點弱,但是一小霸啊。
不能因為齊國勝了兩場戰爭,也不能因為孫臏厲害,就認為可以滅了魏國,哪有那麼容易?何況齊國實力顯然是弱於魏國的。
-
4 # 甲乙丙丁戊
大國和強國你能指望一戰滅國,那隻能是痴心妄想,魏國是諸侯國中國力最強大的國家,雖說因為馬陵之戰大傷元氣,從霸主的位子跌落下來,從此走向衰落,一舉改變了一超多強的戰略格局,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不是輕易都能被齊國滅亡的。
其二齊國沒有滅亡魏國的實力,齊國在戰國初期比魏國弱小,雖然透過齊威王勵精圖治,國力有所增長,拉低與魏國的差距,但實力有所不敵,馬陵之戰主要還是用了孫臏的減灶計,使魏惠王和大將龐涓上當,中了齊軍的埋伏,最終魏國精銳之師全軍覆沒,給不可一世的魏國沉重的打擊,從此魏國一蹶不振,但根基尚在仍能和齊國比肩,齊國根本就不可能滅掉魏國,即使後來的秦滅六國也是用了六代人一百三十多年,在此期間也只能是步步蠶食,逐步削弱的方法,可見滅一個大國是何等之難。
-
5 # 煮酒聽史
春秋末年,趙、韓、魏三家分晉,拉開了戰國時代的序幕。戰國初期,魏國魏文侯任用李悝變法,使得魏國迅速地強大起來。
強大以後的魏國很快就成為了戰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可惜,好景不長,魏國自魏文侯以後,是一代不如一代。諸如商鞅,孫臏,范雎,吳起等歷史上十分出名的人才都因為受到魏國君王的猜忌而不得不離開魏國,前往他國。
也正因為如此,魏國一直在走下坡路。不過,魏國雖然一直在走下坡路,但畢竟有著霸主的底子。因此魏國在當時依舊是一流強國,直到馬陵之戰。
馬陵之戰中,孫臏利用龐涓自負並且輕視齊國士兵的特點,誘敵深入,將龐涓殺死,並重創了魏國引以為豪的魏武卒。
而魏國的魏武卒雖實力驚人,但培養卻極為不易。它不僅對士兵的身體素質有著極高的要求,還對士兵的裝備有著極大的要求。因此,此戰過後,魏國再也沒有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軍隊。而魏國也被拉下了神壇,從一流強國淪落為二流強國。
那麼齊國為什麼不趁機消滅魏國呢?
在戰國時期,滅國可不是一件小事。更何況是魏國這樣有著霸主底子的大國。在戰國中後期時,齊國僅僅因為滅了中等諸侯國宋國就遭受了滅頂之災,被樂毅率領的五國聯軍攻破了七十餘座城池,更何況馬陵之戰之時呢?
因此,不是齊國不想滅了魏國,而是他不敢,也辦不到。
回覆列表
第一,馬陵之戰是一場區域性戰役,不是具有戰略意義的決戰,所以沒有消滅魏國的可能。
第二,戰國初期,魏國是強國,齊國的戰鬥力並不強,不具備消滅一個大國的實力。
第三,馬陵之戰,更主要的意義在於齊國孫臏要報仇於魏國龐涓,所以孫臏用減灶法,吸引了龐涓的先頭部隊,齊華人射死了龐涓,但齊國的主力並沒受大的損失,戰鬥力依然強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