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醫路隨筆
-
2 # 關你健康
朋友們可能也注意到了,當地震等自然災害發生後,我們在電視中除了可以看到那些搶險救災一線的戰士和志願者,還會看到一些人穿著有心理救援字樣的背心,奔波在災區。這是救災中的一大進步,救災除了搶救生命和傷員,還要關注災區民眾和相關者的心理。因為,很多人會在經歷自然災害和各種意外事故後發生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是嚴重的心理反應,至少會持續幾十天,當事人會對創傷事件有強烈的恐懼感,併產生無助或厭惡,誘發的事件可以是自然災害,也可以是車禍或其實有生命傷害的意外事故。有些創傷後應激障礙後在急性期過後症狀消失,有一些則會持續幾年甚至幾十年。
創傷後應激障礙不僅會發生在直接當事人,比如地震中的受傷者中,也會發生在一些外圍人員中,比如參與救援的志願者,或是重大災難後瞭解資訊的普通民眾中。特別是在資訊發達,拍攝和傳播手段豐富的當下,災難發生後,現場的影片或照片會很快流傳,這會讓一些人,特別是經歷過類似事件的人,在精神刺激下引發創傷後應激障礙。因為,創傷性應激障礙有一個特點,就是越努力地避免生理和心理上創傷的暗示,就越容易出現精神及情緒上的反彈,回想和闖入性記憶後增加。你的一句“你們那兒又地震了”或者“當年你們家地震時”等等本是關心安慰的話語,都可能令有過應激障礙的人陷入痛苦。
由於專業的心理諮詢服務畢竟有限,普通人可以按以下的要點來為自己或身邊人進行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自診。1,創傷經歷,是不是在災難或事故中倖存,在超出自我控制的事件中,經歷或是目擊了軀體威脅;2,對創傷有強烈的無助感,感覺恐懼;3,在創傷後,是否經歷過闖入、迴避、高喚起及社會功能減退。闖入是指即使你不想,但是創傷事件的情形也會以夢或影象,甚至類似影視畫面的形式出現在你的腦海中;迴避是想拒絕任何與創傷相關的人或事物;高喚起是過分警惕及敏感,易受驚,出現睡眠障礙,細小的事也會引起情緒反應或發怒;社會功能減退是覺得沒人能夠理解自己,會在工作和人際關係中出現矛盾,無法維繫一段感情等。如果這些情況符合一個人的生活,那就基本可以判斷為創傷後應激障礙,應該及時地去尋求專業心理服務的幫助。
愛誰,就把健康傳給誰。
回覆列表
遇到地震儘量不要太慌張,導致出現地震沒受傷,反而跳樓逃生遇到生命危險,一般來說,普遍認為地震時應該就近躲避,比如室內結實、不易倒的地方,能掩護身體的物體下,有支撐的地方,坐下、蹲下或者趴下,儘量蜷曲身體,保護頭頸部,臉部朝下,不要阻擋呼吸,在震後迅速轉移到安全的地方,如果在平房裡,發現預警現象早,則可以迅速跑到室外比較空曠的地方!最後,給大家推薦一個叫做「地震預警」的APP,雖然平時沒啥用,但是在地震前10秒會發出巨大聲響作為提醒,大災面前每一秒都是生命,純屬公益推薦,不是任何廣告,大家可以瞭解一下,祝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