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mcz107436431
-
2 # 小鴿子看世界
不能,永遠不能。
木星比地球差不多要大320倍。
木星絕對是一顆行星。
行星和恆星之間有一些過渡階段,我們稱之為“褐矮星”。它們既不完全是行星,也不完全是恆星。
但是,最輕的褐矮星也比木星大了13倍。
從一顆褐矮星過渡到一顆真正的行星,質量要達到木星的75-80倍。
把上面這些情況合到一起,地球要變成一顆褐矮星,需要再重上4000倍才行。
你如果想要讓地球變成一顆真正的行星,使它能夠維持自身的核聚變,那又是怎麼一種情況呢?
地球要變成一顆行星,它的質量要增加24000倍。
所以啊,這是絕對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
3 # 地外天使講科學
對於地球能變成恆星嗎?這個難解之謎的問題的確會令人們深思,在如何正確理解這個問題上,我的團隊己有近二十年的專題研究,可有發言權,並己得出如下的結論:地球地核積累能量的核物質,終究會加進到太陽系週期終結、能量燃燒將近耗盡之核體(太陽)的殘骸之中,並將地球約100億年透過生物持續生存與進化的手段,所積累在地核之中巨大的核能物質,與太陽殘骸相結合,實現了太陽系物質週期運動的總還原,與此同時,也實現了大爆炸的自然產生,在合二為一的過程中,能依靠太陽的餘能,隨機點燃了地球輸送超量的核能物質,共同組成了一個新週期的太陽。使太陽系走到了本週期的終點,而又輪迴到太陽系新週期的起點。為什麼會得出上述的結論呢?因為,我們的太陽系己走過了約為50億年的時間,目前,太陽系太空間所有物質的形成,都是太陽持續燃燒所釋放出的塵粒流物質在太空隨機運動中聚集質量的結果,在太陽系之中己發現了八顆大行星的現實存在,這是太陽孕育出來的八個兒子,在八個兒子之中,只有地球會有穩定液態水體的形成,會將無機物透過活性生命物質持續誕生與進化生存的手段,轉換成為能燃燒的能量物質,不斷累進到地球的地核之中儲存起來,從而實現太陽系能量物質的再生。地球上所有活性物質的生存,是太陽系再生能量物質的載體。隨著太陽系本運動週期餘下的約50億年光輝時間,太陽能量物質消耗得會越來越少,質量會變得越來越來,引發其磁場掌控的宇宙空間範圍會變得越來越少,磁場之中的磁力線圈會變得越來越少,即太陽系空間的行星執行軌道隨之會變得越來越少,從太陽系空間各方面的測算情況來看,地球這條執行軌道是太陽系所有磁力線圈今後的交匯點,也就是說當太陽系走到本週期的後期時,太陽系就只有巨大的地球與太陽殘骸兩顆星球在運轉,目前能看到太陽系空間存在的所有物質,都會逐漸地走進到我們的地球中來,到哪時地球的質量會比現在的地球增大約為16萬培,所積累在地核之中的核能物質同樣會增至約為16萬培。最終由於太陽能量的自然消耗,當太陽走到抗磁性零抗點時,其本源的磁性就會露面,異性相吸,將與儲有巨大能量的地球合二為一,形成一個新週期的太陽。這樣的回答讀者看後是否明白!如覺得說的有理,希給個點贊並關注我。宇明於東莞市。
-
4 # 田園書香
首先要知道恆星是由星雲,在漫長的萬有引力作用下,導致一小塊氫氣受熱後開始升溫,引起星雲中其它物質開始發熱,使大量的塵埃和氣體聚集形成巨大的漩渦,被壓縮的氣體溫度不斷升高,經過數十萬年星雲的密度不斷增大,形成盤狀漩渦直徑超過太陽系,由於漩渦物質具有角動量,導致巨大的氣柱從中心噴射而出,噴射氣柱可以達到幾光年,它使物質加速穿越無法想象的距離,而核心的部分就是年輕的恆星。
我們的太陽就是其中的一顆,他主要是由氫氧等組成氣態的核聚變反應堆,我們就是靠它的光和熱來生存的。所以恆星是氣態發光的行星。而我們的地球呢,它是一顆由岩石和岩漿組成的一顆行星,它的主要分為地殼、地幔,地心,不是不能發光的。即使我們的地球最後被太陽烤熟甚至吞噬,它也不會變成一顆恆星的。
回覆列表
地球的質量是太陽的33萬分之一,在太陽系中質量微不足道。八大行星包括地球在演化過程中最終會被太陽吞噬掉,變成太陽的一部分。太陽這麼大質量會演化成白矮星、黑矮星,結束它光輝的一生。
太陽演化成白矮星還會和周圍的其他大天體(恆星)相互吞併(碰撞),並且吞噬周圍的大量物質,最終演化成中子星乃至黑洞。所以地球的最後歸宿就是黑洞。
演化成黑洞後,黑洞內部已經不存在原子、原子核、質子和中子了,因為這些粒子在演化過程中會相互吞併(碰撞),釋放出能量後,逐漸消耗貽盡。黑洞內在巨大的壓力下,組成中子的夸克也會被壓碎,所以黑洞內部就是一團夸克態的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