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翱翔滴毛鷚子

    沒有戰敗,但結果是以德國戰敗國身份接受制裁以及簽訂《凡爾賽條約》等強制制裁性條約。

    因為德國發動一戰的時任政黨被在戰時更換,從而所有戰鬥在前線的德國士兵皆是在戰役處於焦灼狀態,德軍尚有勝率的前提下接到放下武器,就地投降命令的。

    大部分右翼分子因此而認定,是有人在德國的戰鬥已經戰至11:55分,即將迎來勝利的時候捅了德國一刀,致使德國戰敗,人民們開始接受由於制裁所帶來的一切不平等生活和戰敗索賠,以及領土和親人的喪失。

    背後捅德國刀子的人指的是接替前任的政客們。右翼分子中將這份認定形成理論性質的仇恨,並得到民眾們的認同付之實施的人,叫阿道夫希特勒!

    這便是希特勒口中,其會為德意志民族付之一切戰至12:05分的由來。

    這句希特勒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包含著即使贏得了最終的勝利,也仍然要以堅固的信念戰鬥時的警覺繼續在勝利之後。我個人認為這句話也詮釋了為什麼德國發動二戰時的軍事目標不是歐洲,不是非洲,不是大西洋,不是太平洋……,或許只能用“地球”這個詞的範疇去形容清楚阿道夫希特勒內心裡的真實領土目標以及長遠目的。

    第一次世界大戰正是德國並沒有實質性的戰敗,接受了國際對於戰敗國的制裁,國內民眾因戰爭索賠對於政府的喪失信心,政黨昏庸無能等綜合因素,鑄就納粹黨成為第一大黨,從而成為執政黨,時任納粹黨魁的人即是阿道夫希特勒,就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 2 # 陳皮果子

    一戰,德國軍隊並沒有失敗,是主動接受停戰撤回國內。1917年11月,俄羅斯發生十月革命後實力大為削弱,導致東歐大片領土(包括烏克蘭部分地區)被德意志帝國佔領。1918年的佈列斯特合約使得德國擺脫了兩線作戰的局面,開始將東線軍隊調往西線,意圖一舉戰勝協約國。同時,我們應注意到,德國在西線的戰線始終是在比利時和法國境內,可以說是佔據著主動地位。但是隨著美國的加入,使得雙方經濟工業和軍事實力變化改變,長期而言是對德意志不利的。

    這時,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了十四點原則,其中明確要求德國皇帝退位並建立民主政體,督促德國和平有條件投降。此時,德國國內發生基爾港水兵暴動,前往鎮壓計程車兵也倒戈,之後德國西部大片地區被士兵和工人階級佔領。代表工人階級、在議會在主導地位的社會民主黨利用了這一有利時機,並且柏林的工人階級也開始了罷工並且皇帝的近衛隊也被社會民主黨勸說而歸入革命隊伍。當時社會民主黨認為只要德國按照美國提出的要求促成皇帝退位並建立民主政體,德國將和平結束戰鬥,預防協約國的干涉並且很可能不需要進行戰爭賠款或者只是少量。結果德皇威廉二世在無奈之下退位,社民黨要求的普選和民主政體也順利德國透過,並且女性選民的權利從這時開始正式得到了認可。

    在建立民主政體的同時,社民黨為主的政府也派出代表和協約國和談。美國的確並不想嚴懲德國,但是美國國會希望美國還是維持西半球策略儘量不參與歐洲事務,最終導致威爾遜雖然提議建立國聯,但美國卻因國會阻撓未加入。殺紅眼的法華人和英華人主導了國際聯盟,要求嚴懲德華人,其戰爭賠款數額巨大,德國一直賠償了92年,直到2010年才正式完成賠款。這種結果與德華人自己預計的根本不同,這就很能理解德華人對這種不合理承重負擔的抗拒和憤恨的心理,從這一角度看,二戰只是一戰的延續,冠名只是為了便於區分而已。

  • 3 # 陳夏昕

    僅從地圖上看,1918年停戰時的德軍在西線相當於1944年底的形勢,東線的形式則更像1942年夏季,並且帶著明顯優勢停戰了。

    但是還有很多東西是在地圖上看不到的。第三帝國在1943年開始總體戰,1944年時德國居民才剛剛開始捱餓,而1918年的德華人已經在總體戰的煎熬下捱餓四年了,他們已經喪失了對繼續戰爭的熱情。

    國際形勢上,德國的形勢也很不樂觀。俄國停戰帶來的紅利已經耗盡了,美國參戰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巨大,原先的中立國(比如中國)都認定德國將戰敗,紛紛對德宣戰以求戰勝國地位。它的三個盟友奧匈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和保加利亞,均已崩潰,在1918年相繼投降。隨著盟友的屈膝和敵人的增加,協約國可以新增二三百萬軍隊投入對德作戰,在1919年或1920年徹底打敗德軍,使得德國接受比凡爾賽合約更為屈辱的條約。

    即使僅從軍事上看,德國的失敗也已不可避免。德國在1918年的幾次大攻勢中折損百萬,實力和士氣受損,多數士兵對最終勝利已經絕望(不算元首這種死硬派)。在坦克和飛機的競爭中也完全落敗了(數量被碾壓)。1918年秋季的德國軍隊越來越像1943年夏季的義大利軍隊,成批次逃兵和整建制投降層出不窮,最終被海軍的兵變終結了國運。

    到最後,連德軍的最高指揮官也失去了信心。魯登道夫精神崩潰了,興登堡則懷著背叛皇帝的愧疚支援了兵變,他認為只有德皇退位才能拯救德國。

    綜上,一戰德軍有沒有戰敗,在1918年底根本不是一個問題,這個說法是德國試圖掙脫凡爾賽合約枷鎖的時候才提出來的。

  • 4 # xiaocao2084

    當然失敗了

    總體來說 俄國戰線還是勝利的

    法國戰線 進攻徹底失敗 防守連續小敗 應該說沒有徹底崩潰 戰線依然在法國境內 有很多人據此認為德軍沒有失敗

    但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忽略了一戰在軍事上的徹底轉折 是協約國從希臘北部開始攻擊奧地利 直接就把奧地利擊潰了 在奧地利突然崩盤後 德奧邊境門戶大開 是防禦真空地帶 德國無論如何抽不出兵力防守 而且德奧邊境 一馬平川 沒有天然山脈或大河 可以快速修築防禦線 只要再打最多三個月 協約國就可以打入柏林 德軍是無能為力

    之所以協約國有力量在東部攻擊 而德國奧地利 卻無力抵禦 根本上是美國參戰 決定性 改變了實力對比

    而且 德國在一戰後期 士氣遠遠比 更加慘烈二戰 低落

    綜上 投降是明智選擇 不然更慘哦 德軍戰鬥力不應被過分誇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評價宋朝的吳玠這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