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矇昧中的覺醒
-
2 # 貓員外
實際反了。
諸葛亮死了以後,按照魏延的想法,是丞相雖死,北伐不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大家要要繼續團結在我魏延大將的周圍,和司馬懿對峙下去,
魏延出身比較牛,戰功也牛,又一直受到先主和丞相的重用,所以在人際關係上處理的很不行。他這個想法完全沒有得到軍中大佬們的支援。最後居然鬧到,大軍沒有通知魏延,直接撤了。
魏延當時感覺就是日了狗了。帶著幾百精銳親兵,騎著馬就追,終於在半路上追到了大軍。
魏延要求大軍北返。但是沒人買他的賬。你丫誰啊,丞相都搞不定你行嗎?說好了回家走半路了你讓我們回去,哪還有軍心士氣可以打仗啊。一言不合,魏延又是個暴脾氣,當場火併。
按照魏延的想法是,丞相死了,老子就是軍中第一人了啊,振臂一呼,那還不應者雲從,我們殺向長安解放全國,成就先主大業,豈不美滋滋?
但是費禕在軍中。
費禕是誰?是諸葛亮北伐前給劉禪指定的丞相接班人,是監軍,代表皇帝劉禪的,平時諸葛亮都要給他面子的。你魏延攻擊大軍,怎麼看都是要謀反的節奏啊。
為了保住革命的火苗和種子,大家一起抄傢伙,魏延和他的幾百親兵立刻一命嗚呼了。
-
3 # 三觀粉碎機
魏延並沒有謀反,說是被人陷害謀反至死卻是一半對,一半錯的。對的是因為魏延謀反確實是造人惡意舉報,卻並不算陷害,可以說魏延後來被誅三族的一切都算是“咎由自取”。
是不是覺得很繞,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就講的很明白了“魏延以勇略任,並鹹貴重。覽其舉措,跡其規矩,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首先魏延確實有勇有謀略,公元230年,面對魏軍伐蜀時節節敗退的蜀軍,僅有魏延一支大破費瑤和郭淮,為蜀軍爭得一線生機,由此被諸葛亮提拔為徵西大將軍,封南鄭侯。
但魏延最大的問題,也是為將者常常犯的問題,“居功自傲、目中無人、狂妄自大”。說人話就是愛裝逼,還見不得別人好。早在諸葛亮還在的時候,魏延就常常頂撞諸葛亮,並且為諸葛亮不採取自己的計謀而心生間隙。等到諸葛亮一去世,就以諸葛亮繼承人自居。費禕前去問魏延對丞相去世,蜀國接下去該怎麼辦的時候,魏延就很明確的表示“丞相雖然身亡,但蜀國還有我,那楊儀算啥啥”。可見其對於楊儀有多牴觸和不滿。
也正是這個間隙,令魏延犯下了殺頭之禍。北伐失利,諸葛亮病重,蜀國大軍隨楊儀退卻。魏延知道後勃然大怒,乃乃的,他們居然不通知自己就走了,這是沒把老子放在眼裡啊。於是便率自己的親兵趕在大軍前面,把回去的路都給燒了,於是楊儀和魏延分別上奏對方謀反。
這裡先不說楊儀是不是陷害魏延,這兩個人都居功自傲,心胸狹義,但終歸是魏延先動的手,且是全軍都看到的事情。再加上大家都對魏延不爽,更是沒人偏袒他,以至惹下滅三族之禍。
-
4 # 逐鹿遊戲頻道
在三國演義中,我們看到的確實是反了,但是又有記載說魏延並沒有反,當時的記載其實是這樣:
魏延跟隨諸葛亮北伐,諸葛亮不用魏延效仿韓信的計策,魏延心中認為諸葛亮不重用他,在諸葛亮死後,以魏延的性格,他不會聽從楊儀的指揮,於是,跟手下人說:“丞相死了,還有我,不能因一人之死耽誤北伐大業(大致意思)”。
楊儀就向朝廷彙報,魏延同時也向朝廷上報,他倆互相舉報對方造反。此刻,劉禪沒了主意,大臣蔣琬、董允站隊楊儀,認為是魏延造反,後楊儀派馬岱追殺魏延,魏延手下人認為這些都是魏延的錯,於是不再跟隨他。
魏延只帶著幾個心腹逃走,後被馬岱追上殺害,還被楊儀滅了族。
其實,魏延打仗勇猛,而且粗中有細,他不會投降魏軍,即便北伐失利,他也會歸南,在三國演義中卻被黑化,成了謀反的賊人。所以說這個陷害謀反用的很好,魏延並沒有真正謀反。
-
5 # 傅斯鴻
在真實的歷史上魏延確實沒有謀反的事實,只不過是魏延與楊儀之間爭權,導致了兩人之間的關係在諸葛亮死後變得一發不可收拾,竟至鬧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於是,在這種情況下,魏延被誅殺,楊儀被流放。
魏延原是劉表的部下,劉琮投降曹操之後,魏延投靠了長沙太守韓玹,後有投到劉備帳下。魏延可謂是劉備帳下的一員虎將,劉備對魏延的看重程度甚至超過了趙雲。劉備拿下漢中之後,就命魏延為漢中太守。
劉備問魏延如何守漢中,魏延說:“如果曹操親自派兵前來,臣與大王拒之;如果曹操派將領率兵前來,臣與大王吞之。”劉備大喜,留下魏延鎮守漢中,自己安心回成都了。
劉備死後,諸葛亮北伐,魏延為漢中太守自然是當仁不讓的先鋒官。並且,魏延在北伐戰爭中屢立大功,諸葛亮對魏延也很賞識,封其為南鄭侯。魏延也因此有了當年關羽在荊州的做派,自視甚高,除了諸葛亮之外,對其他人基本是輕蔑的態度。這裡面尤其以參軍楊儀與魏延的矛盾最深。
楊儀是繼馬謖之後諸葛亮另一倚重的參軍。然而,魏延對於楊儀做出的策略常常感到不屑,楊儀呢,則在做策略時常常忽視魏延。因此,魏延經常拿著劍在楊儀頭上比劃,把楊儀氣得大哭。於是,諸葛亮病逝五丈原,楊儀帶著兵撤退了,居然沒有通知魏延,魏延一怒之下,搶在楊儀前面燒燬棧道,斷了楊儀的歸路,楊儀不得已將諸葛亮埋葬在定軍山後,再返回成都告魏延謀反,而魏延也同時告楊儀謀反。
兩人這一告,馬上就看出人緣好壞的重要性了。楊儀得到了群臣的求情,而魏延由於之前得罪了蜀漢朝廷裡幾乎所有的人,竟然沒有一個人為他求情。因此,魏延被誅,夷三族,而楊儀僅僅只是流放而已。
回覆列表
三國曆史上最大的冤案!
真實的歷史上,魏延並沒有謀反,相反,諸葛亮臨終之前還將蜀國兵權託付給魏延。只是因為魏延與楊儀之間奪權,互相看不順眼,諸葛亮在時,憐惜他們的才華經常勸導,費禕也經常勸導。
諸葛亮
魏延魏延從軍,先跟劉表,後來劉備應劉璋之邀,協助劉璋對抗張魯,魏延就在此時跟著劉備進蜀作戰。隨劉備入蜀之後,與黃忠等統軍平定廣漢郡,劉備稱漢中王后負責鎮守漢中。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提出子午谷奇謀。陽溪之戰大破郭淮、費曜。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在諸葛亮指揮下,和高翔、吳班等一同於滷城之戰大破司馬懿,取得甲首三千的戰果。這裡還有一則趣事,當時劉備稱王,建都成都,國家重心轉移,所以要派一個大將駐守漢中,原本都以為是要張飛駐守,最好玩的是張飛自己都以為自己要去漢中,結果沒想到劉備把魏延的官一升,讓魏延去做漢中太守。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道:“今天委任你這個重任,你打算說點什麼嗎?”魏延朗聲答道:“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所有人都覺得魏延豪氣干雲。《三國志》記載:“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元代的郝經認為楊儀“以私忿殺大將,罪浮於延”。
以上為《三國志》作者陳壽本傳的記載,不過據裴注引《魏略》所記載的,魏延受諸葛亮託付兵權,楊儀因此怕魏延趁機相害,所以造謠說魏延要北上投敵,併發兵攻打魏延,然而被誣陷的魏延害怕自己被捉住後會來不及見到劉禪解釋就被殺,所以也不打只管逃,最後終於被追殺。裴松之認為此說法是在曹魏的傳言,蜀漢陳壽的《三國志》比較可信。結語綜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魏延並沒有謀反,都是楊儀怕魏延手握兵權後報復,設計陷害。因為自己的一點私忿就葬送了蜀國大將,蜀國在夷陵之戰,北出祁山已經損失慘重,這又是雪上加霜。可憐魏延被人誣陷被殺,一句辯解都說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