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速讀財經
-
2 # 留研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世界上成立了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軍事集團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軍事集團的激烈對壘,冷戰思維籠罩於世界。日本被視為美國在亞洲的撟頭堡而得到美國的支援其實是見怪不怪。 二、在北韓戰爭中,中美雙方在戰爭中進行了激烈的軍事交量。而日本無疑是離北韓最近的國家而成為聯合國軍的最佳軍事基地與後勤保障供給的埸所。日本無疑是北韓半島戰爭唯一最大受益方。
-
3 # 坤鵬論
先說結論再說過程,幫助日本建設戰後經濟核心是為了滿足美華人自己的國家利益。
很多人都有一種狹隘的報復心理,誰要是得罪我了,我恨不得弄死他,就算不弄死他,我至少也要做到老死不相往來,這樣的人確實不在少數。如果作為一個單純的個人,有這種想法是沒問題的。但如果你是一個政治家,或者哪怕你是一個牛X的企業家,可能你都不會這麼去考慮問題,權衡利益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所以首先得說,政治講究的是權衡利弊,沒有永遠的敵人,也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明白這一點以後,是不是就對美國幫助日本重建戰後經濟不那麼難以理解了?那接下來我們就從利益的角度分析一下美國為什麼要這麼做。
一、日本人的思路
與我們的思路一樣,美國在最開始戰勝日本的時候,出於對日本人的憎恨並且擔心日本以後會報復,杜魯門也曾考慮徹底摧毀日本的工業,使之在今後無法發動對其他國家的戰爭,這麼考慮問題符合人類的常識。
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以盟軍總司令的職務坐鎮東京,展開對日本從憲法到天皇制、議會制、內閣制、中央集權制、司法制在內的多種制度。基本上日本未來的路會怎麼走,麥克阿瑟具有決定性作用。在剛開始的時候,麥克阿瑟也是準備對日本進行手術刀式的改革,甚至廢除天皇都在考慮之列。
不過日本人的所做所為卻給麥克阿瑟一個很大的衝擊。原本他以為日本這麼好戰的民族,對於戰敗這個事情一定是難以接受,會以各種形式進行反抗。但事實完全不是這樣,日本人對美華人極盡奉承之能事,完全沒有任何哪怕一丁點能讓麥克阿瑟覺得日本人有二心的理由。
美華人當年把所有髒活累活都分給日本人幹,本以為日本人會偷懶,但事實並沒有,日本人居然沒有任何怨言,用他們與生俱來的認真精神非常認真敬業的把事情都做了,不得不說,日本真是一個奇怪的民族,至少這些想法是我們無法理解的。
二、美華人的戰略
世界上有兩個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政治體系,一個是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一個是以蘇聯為代表的共產主義,雙方彼此競爭,彼此看不上。雙方都想限制對方的發展,都想把自己的大炮架到對方家門口,但顯然這兩個國家離的比較遠,那就需要在離對方更近的地方架上大炮。
其實利用中國限制蘇聯發展是最好的方案,美國並不是沒有試過這個方案,老蔣在臺上的時候,美華人還是很支援中國政府的,只是後來老蔣被我們打跑了,而我們的意識形態與蘇聯是一致的,這種情況下,美國就不可能利用中國限制蘇聯,反而是把中國與蘇聯一同限制。
不過有一點需要說明一下,至少在北韓戰爭之前,美國並沒有把中國當成主要敵人,因為中國當時的經濟實在比較差,美華人沒瞧得上,也正是因為他們沒瞧得上,才敢發動北韓戰爭。所以當時主要是為了限制蘇聯。
為了能更好的限制蘇聯,美國不希望日本經濟一塌糊塗,什麼物資也沒有,什麼也生產不了,所有戰爭用到的東西都需要從美國本土運過來,時間成本和生產成本太高,萬一哪天真打起來了,運輸補給壓力非常大。為了做好及時可以投入戰爭的準備,適當發展一下日本經濟符合美華人的利益。
三、北韓戰爭是日本經濟發展的契機
1950年6月,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發動了對北韓的侵略戰爭,大家都知道,戰爭打的不僅是人,更是經濟,打仗用的槍炮,人員的吃喝拉撒,美國大兵又是講究生活品質的,即使在戰爭時候也要享受一把生活,所以對戰略物資的需求量無限大。美國本土距離北韓的太遠,所有物資都從本土運過來也不現實。而作為美國統治下的日本就成了生產物資最有優勢的後方,正好美華人又發現日本人任勞任怨,什麼苦活累活都能認真做好。這種情況下,美國就把大量戰爭物品的生產放在日本,各種”特需“物品源源不斷的生產出來,高達36億美元,這可是1950年的39億美元,與現在39億美元完全不是一個概念。這些”特需“物品的生產極大刺激了日本經濟的發展,日本人不僅有了工作崗位,企業也有了源源不斷的訂單。日本經濟學家,不論學術觀點如何,也不得不承認美國的侵朝戰爭是“救助日本經濟之神”。
所以美國幫助日本重建戰後經濟並不單純是為了支援日本,更多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利益。這是根本!
-
4 # 窗外逸事
1.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兩大對抗勢力,而日本屬於資本主義陣營,幫助其發展有助提高資本主義陣營在亞洲的勢力。2.北韓戰爭的爆發,美國從武器戰略、彈藥軍需、軍事基地等方面的便捷性,選擇了日本。3.美華人之前給日本投了兩枚原子彈把日本炸怕了,覺得日本具有奴性思想、狗性人品,就是幫助其發展也不會對自己有威脅,而且事實證明如此,直至今日,日本一直以美國馬首是瞻,甘心坐美國的馬前卒,抵抗中國!覺得好的,麻煩點贊,關注小女子喔!
-
5 # 戰爭史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美軍進駐日本。盟軍最高司令官麥克阿瑟成了日本的太上皇。他擁有無限的權力,連他自己也承認:“我是八千多萬日本國民的絕對統治者。”日本陸海軍約780萬軍隊全部被解散,僅被允許保留一定的警察力量。此時的日本已經成為一片廢墟,而美國要幫助日本重建經濟只因為一場戰爭。
(“我是八千多萬日本國民的絕對統治者。”如果沒有麥克阿瑟,日本完全不可能再度恢復)
與1934-1936年相比,1946年日本國民經濟和生產能力的下降情況是:實際GNP為62%,人均實際GNP為55%,人均實際個人消費為57%,製造業實際工資為30%(1947年),工礦業生產為31%,(其中煤炭53%、鋼材10%、紡織品7%),農業生產為79%。由於戰敗,對外貿易幾乎完全中斷了,與戰前相比,1947年出口下降為7%,進口下降為14%。基本上如果沒有後來國際形勢的轉變,日本人將會生活得像索馬利亞人一樣悲慘。
然而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美國政府的對日政策開始改變,日本的軍備情況也隨之相應調整。1950年6月25日,朝戰爆發。南韓軍隊不堪一擊,美國決定出兵干涉。當時美國在遠東的軍隊主要是駐紮在日本的四個師,於是美軍決定先調駐日部隊,同時從國內派兵。這樣,駐日美軍被調往北韓戰場,美國在日軍事力量大為削弱。
仁川登陸
日本還直接參與了美軍的調兵行動。在仁川登陸作戰中,美軍使用的47艘坦克登陸艦,有30餘艘由日本人駕駛。不僅如此,美國飛機還從日本的基地起飛,或對北韓的目標發動攻擊,或向北韓半島運送兵員和武器彈藥。朝戰期間,僅福岡縣蘆屋町的美國空軍基地就在日本人的協助下,空運了30萬兵員、30萬傷病員和70萬噸物資。
美國駐日大使的墨菲承認,日本的工業力量對支撐美國在北韓的戰爭起了很大作用:“日本人以驚人的速度,把其列島變成一個大兵站。沒有它,朝戰就打不成。”在朝戰的拉動下,日本經濟迅速擺脫蕭條。1950年10月,日本工礦業生產指數超過戰前水平。
仁川登陸
朝戰爆發後,美國出於戰爭需要,逐步恢復了日本的軍火生產。在戰爭的第一年,日本為美軍提供了加之大量凝固汽油彈貯油器、火箭彈調節器和飛機副油箱。日本工廠還為美軍提供修理和改裝服務。在朝戰爆發後的四個月中,日本為美軍修理了48.9萬件小型武器、1418 門大炮、34316件火炮控制裝備、743輛作戰車輛和1.5萬輛普通用途車輛。
到次年6月底,改裝和修理的車輛已逾4.6萬輛。日本還為美軍改裝武器,把坦克上的加農炮的口徑從75毫米改為76毫米,把自行火炮的口徑從37毫米改為40毫米以及增大105毫米榴彈炮的仰角,以適應北韓山多坡陡的地形。
美軍在北韓大規模空投補給物資
戰爭進入第二年後,美軍在北韓使用的部分彈藥,如帶尾翼炸彈、照明彈、迫擊炮彈和榴彈等,開始在日本採購。朝戰期間,日本作為美國的“兵工廠”為美軍提供了大量武器和彈藥,價值11億美元。於是在1946-1951年度,經濟增長率為9.9%,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22.8%;1951-1955年度,經濟增長率為8.7%,其中工礦業生產增長率為11.3%。日本經濟崛起實際上完全是依靠美國,依靠了麥克阿瑟而興起的,如果沒有朝戰這筆戰爭財,日本完全不可能發展到如今的程度。可以想象,一旦東亞地區再次發生美國介入的地區性戰爭,日本介入同樣不可避免,美國主攻、日本助攻的格局不會改變。參考資料:日本在朝戰中的作用 朝戰與日本軍備重整(請支援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
-
6 # 幸福地帶2
正因為這樣,美國決定應該幫助,日本迅速的恢復經濟建設,由此來減輕美國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壓力。這也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的支點,和一個重要的戰略基地,美國這樣做的目的,當然是為了能夠長期的霸佔這一地區,控制全球勢力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的美國和前蘇聯都是暴發戶。當二戰尚未結束,兩個國家就產生了嚴重的軍事對立,各自為了自己的全球性的戰略意義而進行者爭奪。
二戰後的國家自然成了他們爭奪的範圍,前蘇聯霸佔了以東歐國家為主的廣大地方兒,美國則霸佔了的西歐國家,以及以日本為主的東亞地區。而這樣的對立與爭奪導致了兩個國家,在軍事上的對抗,而軍事上的對抗必然有經濟來做後盾。
於是,美國選擇了支援日本的經濟建設,作為他們的後儲之地,以保障他們在這一地區的軍事存在以及軍事優勢,你得到他們更好的在這一地區的發展。
換一句話說,美國支援日本的經濟發展和建設,並不是為了日本,而是為了美國在這一地區的利益而支援日本的。而對於美國來說,是用來對付可能在這一地區發生戰爭,而需要用的備用國家的實力而已。
回覆列表
不請自來。
二戰時期,美國被日本炸了珍珠港,然後憤而參戰,在太平洋戰場把日本打得節節敗退,最近看了《血戰鋼鋸嶺》,當時美國和日本真的是殺得兩眼見血,所以為了加速日本投降,美國不惜把兩顆原子彈扔到日本的兩座城市裡。
如果說美華人一點都不仇視日本人,我覺得可能性不大,但在戰後,美國為什麼又幫日本恢復經濟呢?我覺得主要有兩個原因:
第一,美國要向日本傳達美式民主,同時戰後美國過剩的產能也需要出口。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只有窮國才不怕戰爭,比如北韓,但凡老百姓手裡有點錢,能活下去,誰願意戰爭?同時,在戰爭期間,美國積蓄了驚人的戰時產能,這些產能只有輸出到全球,才能不造成美國本土的嚴重產能過剩。
第二,也是最關鍵的原因是,為了遏制中國。新中國成立後的北韓戰爭,美國為了就近運輸物資,給了日本大量的軍事訂單,從而間接刺激了日本的崛起,讓日本充當了遏制中國橋頭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