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清風育兒育己說

    關於“孩子吃手”的問題,具體通常都會有哪些方面的表現呢?

    比如,經常看到孩子,沒事就把手放在嘴裡,提醒也提醒了好多次,打手也試過了,吼也用過了,講道理也已經詞窮了。可是,問題似乎一直都沒有好轉過,大拇指的關節都有些長繭了。

    比如,孩子一進到幼兒園,就把手放進嘴裡,排隊的時候這樣,做操的時候,不跟著做,也一直含著手。但回來好像又沒發現有這方面問題。都不知道該怎麼辦啦!

    在這樣的情景下,你會有怎樣的感覺,想法和決定呢?

    其實,會經常吃手的孩子,通常有如下三方面的原因:

    1、口欲期沒有過度好;

    2、安全感不足,緩解焦慮;

    3、家長的不恰當干預方式,造成的反向強化;

    當孩子2-3個月的時候,會出現把手指放進嘴裡的動作,這是孩子對外部世界探索的一種特有形式。隨著能力的提升,探索不斷加強。從吃手,到抓到什麼就吃什麼……

    此時,很多家長不淡定了,什麼都往嘴裡放,那不是把細菌都送進身體啦!於是不斷的把孩子的手從嘴裡拿出來,不斷的跟孩子說“不可以”,不斷的搶走孩子好不容易得來的東西……

    無法言語表達感受的孩子,就這樣在無數次的委屈、沮喪、難過、生氣中一天天長大了,那份未被滿足的渴望,也就深深的埋藏在了心底。

    一旦孩子焦慮不安時,難過沮喪時,或者委屈生氣時,就容易把手放進嘴裡去安慰自己,緩解情緒。

    還有一些孩子出生時因為黃疸或弱小,或由於媽媽身體的原因,母乳餵養時間過於短暫,再加上很少撫摸孩子,也可能會導致口欲期發展的問題。

    在孩子長大一些後,出現了吃手行為時,又會再次遭到家長的強烈制止,把孩子的手強行拿開,給孩子帶上手套,跟孩子講道理說:不可以“,打手心,打屁股,罰站,罰寫一百遍”我再也不吃手了!“

    那麼,事已至此。我們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當下的問題呢?我有如下幾點建議:

    1、多向孩子表達無條件的愛。具體怎麼做呢?比如孩子放學回來,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告訴孩子:“哇,我的寶貝,你回來了,媽媽好想你呀!“一起吃飯、洗澡、做作業時,溫和而堅定。晚上讓寶貝挑選3本自己最想聽的繪本,陪伴寶貝一起閱讀。睡覺時,和寶貝一起分享今天最開心的事情和最不開心的事情,並在和他說晚安時,加上一句:“媽媽永遠愛你!”。堅持這樣做吧,你會看到驚喜,因為唯有愛可以慢慢療愈一切;

    2、放下焦慮,接納並將其視為成長路上的一個小坎坷。

    a) 我們說焦慮的情緒,無法養育好孩子。對於孩子漫長的未來成長來說,吃手,真的只是成長路上的一個小小問題而已,不用總盯著這一點不放。

    b) 我們需要明白孩子的吃手,可能是由於我們曾經的不當對待方式,或者曾經的一些不可抗拒的原因所致,而非孩子故意為之。

    c) 而且,任何一個習慣,都不是一時半會就能立刻改變的,我們需要打一場持久戰。這時,我們可能會心態平和一些,更加積極的去做好自己該做的部分;

    3、避免不語言,正向引導孩子。

    a) 大家聽我說:“不要看我,不要把手放在腿上,不要繃著臉,不要東張西望,不要去想象一隻正在開屏的孔雀!“

    i. 聽完我說的這一系列的“不”語言後,大家有什麼感受?是開心接受,還是不爽對抗?

    ii. 當我說”不要看我、不要把手放腿上、不要繃著臉、不要東張西望“的時候,你是不是不知道該看向哪裡?不知道手該放在什麼位置?不知道該用什麼表情合適呀?

    iii. 那麼當我說”不要去想象一隻正在開屏的孔雀“時,你的腦海裡出現了什麼?是不是腦海裡立馬就出現‘一隻正在開屏的孔雀啦!?’

    iv. 從這個活動中,大家發現了什麼?有沒有發現,不語言要麼會引發對抗情緒;要麼是模糊語言,不可以這樣,那麼請問我可以怎麼做呢?要麼會被強化,尤其是畫面感比較強的語言。

    v. 我們發現,不語言帶來的三項作用,沒有一項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它完全沒有真正矯正和正向引導的作用!

    b) 所以,沒用的話,咱們接下來就不說了。試著把不語言改成正向引導的語言吧。比如:當我們說“不要吃手”的時候,可以換成“我們一起來剪紙吧!”或者“來一起吃超級美味多汁的水蜜桃吧!”讓他的手忙起來,是不是就達到弱化問題的效果了呢;

    4、多關注積極正面,用心鼓勵孩子的小成長和小進步。孩子需要在生活中不斷判斷自己是有能力的,需要不斷的建立自信,勇氣,力量。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細微的小成長小進步時,及時的鼓勵孩子:“我注意到,你今天自己就把鞋子穿好了。你在穿鞋子這件事上獨立啦!”這些鼓勵,對孩子的成長會很有幫助。當然鼓勵的話,說起來很有講究,不會的話,繼續在後期課裡跟著學習吧!;

    5、瞭解孩子0-6歲的關鍵敏感期,儘可能至少堅持母乳餵養至1歲,多給予孩子愛的撫摸。如果我們正在孕育或者撫養第二個孩子,一定要吸取教訓,把握住黃金期,給予孩子更好的成長,避免重複走這樣的彎路。;

    今天的分享也差不多接近尾聲了,我再結合上面的建議分享,總結如下:

    1、多向孩子表達無條件的愛。因為唯有愛可以療愈一切;

    2、放下焦慮,看得更遠些,接納並將其視為成長路上的一個小坎坷;

    3、避免不語言,正向引導孩子;

    4、多關注積極正面,用心鼓勵孩子的小成長和小進步;

    5、善於反思和總結,瞭解孩子0-6歲的關鍵敏感期,儘可能至少堅持母乳餵養至1歲,多給予孩子愛的撫摸。

  • 2 # 愛生活美食DIY

    這要看多大的孩子,長牙階段的寶寶因為牙床癢總愛吃手,這是正常的,如果比較大了還愛吃,除了監督他多糾正之外,還可以買一種指甲油,是國外產的,專門治愛吃手指甲的毛病,我家孩子塗了兩次就把這毛病改了。你可以上淘寶上搜一搜。

  • 3 # 孤獨靈魂人物

    咬指甲癖是寶寶緊張或者焦慮的表現。要儘量糾正。當寶寶咬指甲時,父母應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從嘴裡移開,並用微笑、點頭或誇獎的口吻表示讚賞。還可透過做一件有意義的事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 4 # Hei大程

    首先,需要看你的孩子多大了!

    一般嬰兒時期的孩子喜歡吃手是常見的行為,他們早在兩個月左右時就“發現”自己的手了,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手和腳往嘴裡塞,很快樂的吮吸著。

    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依德把嬰兒出生後的第一年,稱為“口腔期”,是人格發展的第一個基礎階段。  

    原因一:吃手,寶寶排解“壓力”的方法  

    別以為小寶寶就沒有壓力,其實他們對周邊環境的敏感性最強烈。細心的家長就會發現,當寶寶感到不安、煩躁、緊張時,吃手會鎮靜寶寶的情緒。有些寶寶在淺睡眠狀 態時,會用吃手指來尋求自我安慰而重新入睡。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必太過擔心,據國外研究發現,在這個時期若強制性地讓寶寶停止吃手,會使得寶寶產生逆反 心理,長大後更易形成具有攻擊力的性格。總之,吃手是寶寶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心理需求和一過性行為,是寶寶一種健康的自我安慰的方式。  

    因此,2歲以前的寶寶有吃手的行為,家長不必過於焦慮,更不能粗暴對待。  

    原因二:幫助消除長牙期不適  

    週歲以內小兒“吃手”是正常生理行為,是發育中的一個必然階段。

    多數嬰兒是從3個月開始吸吮手指,到6個月新增輔食後表現明顯,伴隨出牙將逐漸形成高峰。

    3-6個月是寶寶開始萌出乳牙的階段,這個時候寶寶會用吃手來緩解長牙期不適。  

    原因三:肛門期,寶寶容易吃手  

    2.5歲前,寶寶大小便基本是條件發射,有了大小便自然反射式地排洩,但是在2.5歲以後,寶寶的泌尿系統發育完善,想要大小便的時候就會把這個資訊反射給大腦,大腦經過思考和判斷,決定是現在就排還是待一會兒再排。透過這種憋和放的體驗方式中得到快感,除了排洩以外還包括口唇的觸覺快感。如果寶寶到了肛門期,出現這種情況就是正常的。  

    原因四:食慾差愛吃手可能缺微量元素  

    不過,如果寶寶吃手伴隨有吃紙、抓牆、食慾差、頭髮黃、個子矮的現象,家長就不要掉以輕心,最好帶寶寶做一個微量元素檢測,看看是否缺鋅。

    1-3歲是長身體的關鍵時期,缺鋅會影響生長髮育,應該及時干預。3歲後和外界的接觸更多,也是寶寶牙床發育的關鍵期,因吮手指導致寄生蟲病比較常見,這也是家長要考慮的因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生每個年齡階段怎樣護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