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弟馬三

    這個問題要很專業的回答要查詢各種資料,有些不方便。聚兩個例子分析,一個機械類,一個人文類。

    有個真實的報道說:一個工廠一臺機器壞了,請來了機械工程方面的專家都檢查不出來到底哪有問題。而後報紙刊登懸賞,來了一位50多年經驗的工廠機械維修的老師傅。老師傅機器一開,一聽聲音立馬就斷定出哪有問題。拆解開後果然,是那個部件壞了。這裡就充分體現了,經驗和閱歷對於判斷問題的重要性。專家可能物理結構什麼都非常瞭解,動手能力也不一定差;但是在檢查問題症狀經驗積累方面就和老師傅差太多了。魯迅和郁達夫聊天,郁達夫說俄國革命如何如何好,如何如何令人振奮,魯迅給郁達夫講了個段子。

    有一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個老和尚和一群年輕的小和尚。老和尚實在是年事以高,眼看就活不了多久了。一天,老和尚突然嗚嗚悲慼,小和尚們不解,問:師傅您就要的道高升了,為何突然傷感哭泣。老和尚說,為師一生身為男人卻沒做過男人應該做的事。小和尚們不明白,追問,老和尚搖頭不語,依然暗暗傷感。直到夜裡,老和尚在大徒弟的追問下,悄悄說,師傅還沒見過外面世界女人倒底是個什麼樣子。小和尚明白了,找來師弟們商量,湊一些錢,找個妓女,幫師傅了去這最後的心願。妓女來了,老和尚說,脫吧。妓女照做,老和尚一看,出去吧。前前後後不到3分鐘,徒弟們不解,問。老和尚說,長得跟尼姑一樣嘛。

    魯迅先生,太瞭解歷史,學冠中西,太熟悉革命就是那個樣子,俄國也好,哪也好反正都是老百姓遭殃。外表可以包裝得很好,實質一樣。

  • 2 # 周初東

    這種事情只有靠天生悟性再加後天努力實踐!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即便你再有多麼聰明,從書上知道一切理論,不去做不去實踐,也不可能完全瞭解事物本質的真相?必須要靠先天領悟性~加實踐配合才能瞭解清楚~事物本質的真相。聰明人就能透過事物看得透徹瞭解得快些,因為他認知能力強些?比如說:開車這件事情,你就是再聰明一眼就能學會,沒去實踐,不懂實踐經驗?也不如老師傅瞭解事物的真相清楚,光靠書面知識沒用,假設:車子在路上出了故障,老師傅就懂得車子的習性,知道那個零件部位出了問題!因為他經常開知道那裡容易出問題?他就能透過車子看清事物的本質真相。即便你是最聰明的科學家,只懂理論,你沒有去實踐,也只能是紙上談兵?還不如一個普通的工人。所以說:要靠聰明的悟性,再加實踐能力,才能看清事物本質的真相。當然聰明人領悟得快些,這個不可否認?有些事情只能靠自己領悟意會…

  • 3 # 法度之家

    不在於才華四射,不需要深入,道先中正為道,不參入陰陽,及偏一方而為。中正為道理之道:,道理的精化,無為而治,只用智慧之道理智去做引導,這才是:智慧之道理智的智者的本性。!

  • 4 # 太陽天然笨真

    對於我等還未看透事物的閱歷和才情,回答困難。只能就自己有限的見識說說感受吧。

    這個才情或者天賦應該排在第一,很多人活到九十九依然看不透就是以為資質問題,而有些人確實天賦異稟,讀書的時候就可以。不但能透過讀書,讀人,讀事,讀史,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中找到關聯,找到它們背後的關聯點,關鍵點,策劃,佈局,下套,手起刀落,遊刃有餘。他們不只是情商高,智商高,更在於他們的運化能力高,站的緯度高,包容度高,自然胸有成竹,拼圖起來左右逢源,如庖丁解牛。

    當然閱歷也是需要的,它是天賦和後天練習的結合,是某種厚積薄發的能量質變,比如對資源的掌控和分配,時節的等待,韻律的把握,更是某種自我超越,對目標人事的超越,把自己和人事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進行調頻共振,可能不再是為了某種目標,而是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考量。比如一開始為自己謀快樂,然後是為家庭謀幸福,為企業謀福利,為社會謀福澤,為國家謀強大,為人類謀和諧,為生命謀可持續發展……如此等等

    人類文明想透過事物看本質,關鍵還是想分解,融入,判斷,掌控,使用,包括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萬事萬物之間,這種層層疊疊,複合型,多層次,多維度的關係,以及這種關係後面互相影響和推演的規律,也就是我們形容的道或神的所做所為,無為而無不為。

    發現原來人類文明再聰明也是有限的,也只是靠自然生態系統活著,於是人類文明學會借力。借勢,借天,借地,借一切可借之物,然後依靠自然的智慧,自然的道,推動目標事物,成就。這就是人類文明最高的智慧。也是知道了自己什麼可為,什麼不可為,知道了自己侷限和可能的束縛,但是可以依靠著自然的智慧超越自己,超越人類。人類文明就是從藉助工具出發的,那麼藉助自然的智慧,能量,資訊,趨勢,規律就像站在了宇宙智慧的肩膀上,號令天下,作威作福。哈哈。但是不作死就不會死,人太貪,不能功成身退的話,往往物極必反,畫蛇添足,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就不是以某些人的意志決定的,是由人類的本性,或者文化屬性所決定的。比如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以為格局問題,喜歡你爭我鬥,如玩麻將一般,陷入某種人性遊戲的局裡,不能自拔。

  • 5 # 雲淡風輕58706919

    這個問題太大了,短短几行字根本說不清楚。而且要因人而異,每個人的智力和悟性都不同,同樣一個道理,有些人經歷過一次就明白了,有些人要經歷五、六次才能明白。

  • 6 # 機率和伊

    這個問題有點哲學,並沒有真知灼見,只說下個人意見。透過事物看到本質應該是一個從個別具象到普遍抽象的認知昇華的過程。常規路徑是從專注於一點開始,並加以觀察和分析,就是儒家所倡導的格物致知。反覆經歷這個過程自然會從個別現象中發現普遍規律,即無限接近事物的本質。

    通常年少閱歷淺的人,會被既有的定義所滿足而人云亦云,鮮有自覺提問或獨立思考的,即使有,得出的結論也可能一葉障目,或有失偏頗,亦或也只是趨於本質而非本質;而年長的人,一般經歷了起起伏伏、紛紛揚揚,算是閱歷豐富,但如果並沒有發育出觀察和總結的能力來,也可能就糊里糊塗過一輩子,就是通常所說的“空活百年”的混球兒一枚。再有可能因為生活條件所累,無心顧及那些沒用的東西也罷。我們身邊這樣的老人也不少。

    透過事物看到本質的人需要閱歷才能理解深入透徹,但主要還要有提問、觀察和勤于思考的習慣。除此瞭解前人已經積澱的智慧高點,即公認的結論是什麼,相關的知識儲備很重要,是前提基礎。

    生活中透過事物看到本質的人應該是專業領域的知識分子,科研人員,或自修--潛心研究某學問的隱於江湖的愛智求知人士。

    致於才情,這裡有個互為因果的關係,一方面因為有才情才有思考的起始;另一方面因為投入走得遠而日久生才情的也是有的。怎麼說都有理。

    可以說,閱歷是發現事物本質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要條件。當然,越有閱歷、越有才情自然是極好的。

  • 7 # 風墟

    ☪一、總論

    “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在看待問題時,能夠抓住這個事件背後的“根本性”運作邏輯,你能夠理解它真正的前因後果,而不是被這個事件的表象、無關要素、感性偏見等影響了判斷。

    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維方式。

    擁有了這種思維方式,你才不會淪為浪費時間在網上和別人對噴,看問題做事情始終不在點子上,總是在做對現實問題的解決毫無助益的事情的那種人。

    我想從兩個維度上來論述“透過現象看本質”。

    一個是“本質方法論”。

    這是從與大眾對這個問題的理解相反的、更為實用的角度對“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

    一個是“分清邊界”。

    這可以看做是對“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質”是什麼的分析。

    ☪二、本質方法論

    “透過現象看本質”這樣一種表述,暗示著我們通常以為是先看到現象,然後再去分析現象背後的本質。

    但現實很可能是與此相反的:一個人已經有了他自己的“本質方法論”,他習慣的就是運用這套方法論來解釋所有事物。

    因此在看待問題時,他是先看到本質,再去分析表象

    那我所謂的“本質方法論”指的是什麼呢?

    本質方法論是指:一個人在他的生活中,透過對世界的不斷學習、實踐、覆盤、最佳化,而總結出的一套個人哲學體系。

    他的這套哲學體系,在他的生活中經過了反覆的驗證和不斷地改進,直至這套體系成為了一種可以完美的解釋他所看到的客觀世界的理論模型。

    那麼他的這套理論,也就是他的本質方法論。

    一個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毛主席。

    毛主席透過對馬克思哲學的學習,對唯物辯證法的運用,再加上自己的反覆實踐和覆盤最佳化,最終形成了震爍千古的《毛澤東思想》。

    正是在這套思維體系的指導下,毛主席抓住了革命和戰爭的本質規律,並因此用兵如神,最終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我們現在的很多人其實根本就不瞭解毛澤東思想多麼的偉大,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毛澤東思想》面前,什麼管理學,創業學,人生哲學等都是渣渣。

    毛主席在革命上的“本質方法論”,很多時候的著腳點都是在於“階級”這個關鍵要素上。

    所以當他在分析國內形勢時,各個階級的動向,矛盾,應對方式等他都能夠看透的一覽無餘。

    也正是基於這種認識,他團結了取得革命勝利的根本性力量階級——農民。

    在心理諮詢中其實也是這樣。

    每個流派都有它自己的“本質方法論”。

    比如精神分析透過現象“看到的”本質就是移情,力比多,攻擊驅力,自我超我本我等等。

    認知療法看到的就是認知模型,自動想法,不合理信念等。

    人本主義看到的就是潛能,自我意識,自我概念和經驗之間的不協調等等。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我在前面說:不是先看到現象,再去分析本質。而是先有了“本質方法論”,再用來分析現象。

    如果你去分析現象的話,你會發現這個現象有無窮無盡個分析角度,而且每一種角度你好像都能總結出它的本質。

    但問題是:我們有必要把現象的所有本質都分析出來嗎?

    答案當然是:沒必要。

    有人接著會問:那這樣的話,你看到的所謂“本質”不就是有侷限性的了嗎?那這還能稱之為本質了嗎?

    正是因為有侷限性,所以這樣的本質才更為「實用」。

    透過現象看到本質,這都是為了“實用”才會去看的。

    和我們“核心目的”無關的所謂“本質”,對「我們」而言,就是沒有意義和價值的。

    在分析現象上耗費太多精力純粹就是浪費時間。

    毛主席分析國內形勢的時候,難道他還要考慮基因學,認知方式,心理結構,人權等這些和革命無關緊要的角度嗎?

    他是一位革命家,軍事家,他的“核心目的”是取得革命勝利。

    他要做的就是從最宏觀的“階級”角度來分析問題,這才能夠幫助他儘快的做出革命與軍事層面的最優策略。

    所以“心理結構”“認知方式”這些本質對他而言就無意義。

    那我是一個心理學研究者,“階級”的宏觀分析角度對我而言就是無意義的,如果要我去看那段歷史的話,我當然更關注的是當時華人的心理狀態。

    所以在這裡我們可以再次確認這條原則:一個人的“本質方法論”,通常是為了他生活中的實用而逐漸形成的。

    那麼我們要知道,每個人對於這個世界所關注的點、關注的領域是不同的。

    商人關注的當然是商業的運作規律,政客關注的是權力的運作規律,心理諮詢師關注的當然是心理的運作規律。

    在這裡不同的人所關注的運作規律並非就是截然不相干的了,而只是他們所持的立場與角度,和洞悉了某一本質之後所採取的策略是不同的。

    比如“人們在消費時會有一種攀比心理”這是一條本質規律,那麼商人就會利用這條規律在文案、商品擺放、銷售話術等地方上激發消費者的攀比心理,令他們更願意掏錢。

    所以這條規律對於商人來說,就是“賺錢的策略”。

    那心理學研究者可能就會把這條本質規律告誡給身邊人,提醒他們不要因攀比而衝動消費。

    這條規律對於心理學研究者來說,那就只是人本性的一種思維方式。

    所以有時候即便看透了本質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意義,重點在於,“你要怎麼去用這些本質規律”。

    支撐你能夠把你所看到的本質規律利用好的前提,還是你要能夠有自己最基礎的“本質方法論”。

    比方說你想從商,那你就要先懂了賺錢的基本原理,然後你才能知道“人們在消費時會有一種攀比心理”這條本質規律,你要怎樣去利用,怎樣設計,怎樣引導。

    那怎樣才能夠擁有自己的“本質方法論”呢?

    其實我在一開始就已經說過了,包含四個步驟:

    學習→實踐→覆盤→最佳化

    你要先學習前人的經驗,不管有沒有真正理解,但先搭起你對這個領域認識的一個基本框架;

    然後再拿你所學到的這些東西去實踐應用,在實際的成功和失敗中獲取更深的體驗和更透徹的理解;

    不管成功還失敗,只有自己主動覆盤,才能徹底的將你的實踐價值發揮到最大化,也只有覆盤,才是你從一件事情中獲得經驗和新知的最佳途徑;

    那有了新經驗、新知識之後,你就要將他們與你的舊理論進行整合最佳化。

    然後再不斷的學習,不短的實踐,重複的進行這些步驟,直至你的個人哲學體系越來越趨於成熟。

    我知道看到這裡肯定有不少的人已經早就憋不住了:你這不說的都是廢話嗎?誰不知道要學習,要應用,要反思,再最佳化啊?能不能說點兒新鮮的?

    但問題是,你這樣做了嗎?

    我建議你看一看毛主席的一篇文章《尋烏調查》。這篇調查使用的就是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

    在這篇文章中非常詳盡的調查了尋烏的政治區劃、交通運輸和商業狀況,讀了這篇文章之後你才能明白,“認真”這兩個字怎麼寫。

    多少年來一直有人持續不斷的想尋找什麼成功學,我覺得他們其實真正想找的是一種“不用努力就能夠成功”的成功學。

    一個人能夠不斷成長,本質上依靠的就是這四個步驟而已。

    而很多的人卻選擇對這些最根本的、最有效的措施視而不見。轉而掏錢去買所謂的“快速成功的捷徑”課程,一下班就聽某些“二手知識講座”而不願意自己看書。

    我今天把這四個步驟再說一遍的原因,就是為了告訴你這句、你一直知道但是選擇假裝不知道的話:

    成長的根本在於且只在於這四個步驟的反覆應用。

    一個人不想努力並不可恥,你完全可以向我一樣承認並且接受自己是個懶惰的廢物,然後開開心心每一天,想寫東西的時候再隨便寫寫,哎沒想到還真能寫出點兒什麼。

    但你一邊明明不想努力,又非要逼自己努力,但你有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於是不停地譴責自己,讓自己每時每刻都不開心,或是購買緩解焦慮的“二手知識”安慰劑,那這的確真的沒什麼必要。

    ☪三、分清邊界

    我們前面是從實際的角度出發,論述了“透過現象看本質指的是一個人用他的本質方法論來分析現象”,現在我們來談一談“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本質」是什麼。

    我對這個「本質」的理解是“分清邊界”,毛主席對這個「本質」的理解是“實事求是”,我的前總監對這個「本質」的理解是“分類”。

    其實不管是哪一種命名,想要表達的涵義其實都是一樣的:將現象各種要素分拆歸類,剔除掉無關的因素,那麼剩下的那些因素就是這一現象的本質。

    舉一個例子:

    “我和孫雷是相識多年的好友了,我倆的感情非常好,好到那種一起上了戰場我們原以為相互擋子彈的關係。

    我倆就趕緊跑,我跑的比較慢,電熱水壺快追上我了,眼看著我就要被電熱水壺給燙死了,孫雷為了救我轉身和電熱水壺搏鬥起來,不幸喪失了一條腿。

    回來後我和孫雷關係更好,他為我丟了一條腿我更覺得虧欠於他。

    趕上了美國大選,我支援特朗普,他支援希拉里,我倆誰都說不過誰,我就把他打死了。但我心裡對他很愧疚。

    昨天我收到一條簡訊:你好我是希拉里,我現在逃到了加拿大,我在美國的13000億美元的資產都被凍結,現在需要你給我打5000元人民幣作為解凍資金,如果你幫了我,我就帶你一起回來造反推翻川普,並封你為美國軍事主席,卡號:XXXXX

    請問,我應該相信這條簡訊嗎?”

    很多人看這個例子都會覺得這個例子太弱智了,這都是哪跟哪兒啊。

    但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很多事情都是像我們所舉的這個幼稚的例子一樣,充滿了很多無關聯、無意義的元素。

    想提出一個問題,卻說了很多沒必要的前提介紹;想論證一個命題,卻提到了很多和命題沒有邏輯關聯的內容。

    我們在看待上面這個例子的時候,應該都能知道:是否要相信這條簡訊只取決於簡訊內容的真實性,而和“我”與孫雷的關係,什麼愛因斯坦,什麼我們各自支援誰,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但是,有些人在評價演員時看的不是演技而是吹捧“人品”,評價電影時不評價電影本身非要扯什麼男權女權,考慮要不要和老公離婚時不看自己是否忍受不了他的家暴、而是顧忌老公曾借給自己父母一些錢。

    很多時候並不是本質很複雜,我們需要花費時間整理才能看到本質。

    而是問題的本質很多時候往往都是非常清晰的擺在了你面前的,而很多人卻似乎根本看不到問題的根源所在,反而是在那些根本無關緊要的細節上糾結。

    看不到本質所在的根本原因,我認為就是因為沒有清晰的“邊界意識”。

    沒有邊界意識的人,無法分清楚兩個事物之間的“有效邏輯關聯”“泛邏輯關聯”的區別。

    比如在“要不要和老公離婚”的這個問題上,“你的老公在家暴你”這一點就和問題有著直接的“有效邏輯關聯”;

    “你老公曾借錢給你父母”“你老公是抗日英雄”“你老公拯救了人類”等等這些就是和問題有著“泛邏輯關聯”的要素了。

    “泛邏輯關聯”指的是:某一因素和主題有著寬泛的、不重要的、邏輯關係。但因為有這種關係存在,會令人們在考慮問題時將這一因素考慮進來,從而形成思維干擾。

    但在具體問題上,泛邏輯關聯的因素本質上等同於沒有任何關聯的因素。

    比如我們設定一個主題為:“演員靳東”。

    我們再設定與此相關的兩個因素:“靳東很帥”,和“靳東是個裝逼犯”。

    當然現實情況往往是人們根本不顧前提條件和問題的出發點,他們只是看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某個因素就馬上湊上來各說各話。

    所以到這裡我可以解釋清楚我所表達的“分清邊界”的含義了:

    分清邊界就是確定清楚我們所面對的問題中,哪些是和主題相關的“有效邏輯關聯”因素,哪些是“泛邏輯關聯”因素,哪些是“無邏輯關聯”因素。

    剔除掉“泛邏輯關聯和吳邏輯關聯”因素,那麼剩下的“有效邏輯關聯”因素就是我們要探求的「本質」。

    確立主題就是確定觀察本質的“角度”,有了角度,才有了出發點,否則你會陷入無意義的混亂分析,看似得到了很多結論,但這些結論並沒有什麼價值。

    ☪四、總結

    1.“透過現象看本質”並不是先看到現象,再去分析現象背後的本質。而是一個人先有了他自己的“本質方法論”,再用這套方法論去分析現象。

    2.一個人的“本質方法論”是為了他在生活中的實用性價值而服務的,所以個人哲學體系必然有其侷限性。

    但正因為這種侷限性,所以他在看問題時才能夠更加聚焦,更利於實際問題的解決。

    3.形成個人“本質方法論”的方式在於「學習→實踐→覆盤→最佳化」這四個步驟的反覆運用。

    4.探求本質的前提是「確立主題」。有了主題才有了可入手的分析角度,得出具有實用性價值的結論。

    5.確定主題之後,對問題的分析就是:將這一問題的各個元素進行歸類,包括:「有效邏輯關聯因素」,「泛邏輯關聯因素」,「無邏輯關聯因素」。

    剔除掉「泛邏輯關聯因素」和「無邏輯關聯因素」,剩下的「有效邏輯關聯因素」就是我們在探尋的「本質」。

  • 8 # 快樂的童年12345

    個人想法,閱歷有一點就可以,其它條件基本是天生的吧。這些人哲學天賦都很強,但不一定很聰明,但肯定也不會太笨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駐日美軍在日本犯了罪有美國處理,而如果日本人殺死了駐日美軍,日本人應該由誰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