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骨董時光微講堂

    考古界對現在開啟秦始皇陵均持反對態度,因為發掘後,從技術上來說,不能保證能保護好這些文物。特別是壁畫、陶器、紙質、絹質、絲質等文物的保護現在還是難題。秦始皇陵兵馬俑在剛開始發掘出來時,表面有豔麗陶彩,但現在已經逐漸黯淡,甚至變黑;在長沙的馬王堆漢墓發掘中,千年鮮桃卻轉眼化成一攤水。因此,“儘量不主動發掘”的理念在二十世紀中後期成為考古界的國際共識。我看過一篇專訪秦俑博物館館長吳永琪研究員的文章,他說了如下幾方面的原因:其一,貫徹文物保護政策的需要。現在文物保護政策是“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對帝王陵一般不主動去發掘。此項文物保護政策是從國內外的教訓中吸取的。當今世界各國的文物考古機構,對於儲存狀況較好的大型遺址和墓葬,都制訂政策,儘可能地保持文物的原生環境,一般不進行主動發掘。

    其二,世界遺產保護的特殊要求。發掘秦陵費工費時費財,在沒有十分必要的時候,應該不予考慮,加之秦始皇帝陵已經成為世界遺產名單中的一員,因此更要慎而又慎。埋於地下兩千多年的文物,氧化、腐敗只是下葬後的最初幾年,後來微量的氧化,現在相當隱定了。若冒然開啟,文物受到溼度、溫度、風、光以及外界震動的影響,隨即發生變化。

    其三,發掘秦陵確有難度。發掘秦陵必須是“大揭頂”的,要取掉封土,才能發掘,這就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揭開封土以後,地宮面積20多萬平方米,又不是短期內可以發掘得完的,如何保證在發掘中地宮的遺蹟及文物不受風、雨、日光等自然因素的破壞?揭開封土發掘完後,封土如何再覆蓋上去,保持原來的面貌?發掘出來的文物又怎樣保護?等等,這些都是實際問題。

    其四,從民族尊重祖先的道德取向來說,也是不允許隨意挖掘祖墳的。舊社會那種挖墳鞭屍之為是一種仇恨發洩。秦始皇是暴君,畢竟是祖先。應該說,秦始皇功大於過,“過”也是從“功”中導致出來的。人都有一種好奇心,希望挖開來看個究竟,這可理解,但更要從尊祖道德上來考慮。

    文物作為人類文明的載體,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它屬於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一旦損壞,將永遠消失。而文物保護的難度又相當大,諸如壁畫、彩繪、簡牘、織物等有機質文物的保護,更是世界性的難題。很多保護技術即使當時效果很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無法預測長久的負面影響。其實,開挖的同時就意味著歷史傳奇魅力的失落,或者失望的開始。如果乾陵裡什麼都沒有,像那個在億萬世人面前開啟的空蕩蕩的金字塔一樣。從此再也沒了與想象同在的魅力。

  • 2 # 螺旋真理

    0.社會對秦始皇陵地宮的印象來自於《史記·秦始皇本紀》,太史公是這麼說的“始皇初即位,穿治驪山。及並天下,天下徒送詣七十餘萬人,穿三泉,下銅而致槨,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臧滿之。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機相灌輸,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秦始皇陵依然完好的位於陵園之中,所以這些描述到底是真實的還是藝術加工的,不好驗證。

    1.秦始皇陵地宮可能被開啟的第一個原因是被盜。皇陵是很醒目的存在,一半隨葬品也很豐厚,所以歷來被盜墓者所“偏愛”。據我自己的統計,除了秦始皇陵、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乾陵、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陵、元代諸帝不起陵墓、明代諸陵、清順治孝陵和西陵諸陵之外,歷史上帝王的陵墓皆被盜或疑似被盜。

    從工程難度上講秦始皇陵的封土殘高43米,南北長515米,東西寬485米,所以盜墓者用挖盜洞的方式挖進地宮是很難的。考古工作者在在秦始皇陵封土附近曾發現有兩個盜洞,一個在陵的東北角,直徑大約90公分,深9米;一個在陵的西側,直徑90公分左右,深14米。但是離地宮還非常遠。

    但是另一方面,秦始皇陵不僅僅包括陵墓,還包括陵園和陪葬坑等其他遺蹟,這些在長時間的歷史時期內屢遭盜竊。

    2.開啟地宮的第二種可能是考古發掘。對皇帝陵墓的發掘在1956年發生過一次,郭沫若、沈雁冰、范文瀾、鄧拓、張蘇和吳晗請示國務院,要求發掘明長陵。以鄭振鐸為代表的考古工作者認為現有技術條件無法保護出土文物,所以拒絕,官司一直打到國務院。國務院認為可攢不發掘長陵,代替以發掘定陵。定陵出土了金冠、鳳冠、袞服、絲織品、霞帔墜子等3000餘件文物,但是果不其然發生了文物保護問題。在吸取了這個教訓之後,考古界形成了一個觀念——“一般不主動發掘帝王陵墓”。

    3.雖然秦始皇陵沒有被開啟,但是考古工作一直沒有停滯,一方面,考古工作者用科技手段探測地宮的種種資訊。譬如土壤汞含量研究表明,秦始皇陵附近土壤平均汞含量為35pbb,而秦始皇陵中央為70~140ppb,極值甚至超過了280ppb,汞含量異常區有12000平方米,所以可以肯定墓中含有大量水銀。

    一方面,考古工作者對陪葬坑、兵馬俑等其他遺蹟的發掘一直沒有中斷,所以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譬如發現了很多異形陶俑,對於啟發大家研究秦人的宇宙世界觀念,頗有裨益。

    秦始皇陵陪葬坑中出土的異形陶俑

  • 3 # 新氧生活

    首先秦始皇地宮裡有大量的水銀,根據對周圍地質的探測,專家預估地宮中水銀的含量高達100噸,這可不是個小數目。水銀的揮發對周圍環境的破壞將會失去有效的控制,水銀的毒性對周圍生態的影響也將會是一個難以面對的難題。這100噸的水銀,臨潼的老百姓們更是傷不起。在挖掘過程中,大量的汞蒸氣甚至不能保證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目前的文物保護技術還不夠成熟,如果開啟,外界空氣光線水分的變化很可能造成室內珍貴文物一瞬間腐朽褪色,將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相比之下,地下恆溫恆溼的環境更利於對文物的保護,一旦這樣的平衡被打破,將造成不可逆轉的毀滅性破壞。比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大量的竹簡,由於墓中處於飽水狀態,取出後迅速脫水,好多都縮成了黑色的細線,一碰就碎,甚至直接變成灰。沒錯,就這樣灰飛煙滅了。

    中國已出土的文化在後期的保護上還沒有達到相對成熟和完善的狀態,這個時候就更沒有必要冒著毀滅性打擊的風險加重文物保護的壓力了。

    不可否認的是秦始皇陵地宮的發掘必定會帶來許多實物資料方面的發現,這些發現將會推翻無數學者兢兢業業一輩子的工作成果。如果有一天它真的打開了,很可能一些歷史就要重寫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學習藝術特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