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古代歷史通俗說

    北宋禁軍相當於國家的正規軍,宋史兵志,“宋之兵制,大概有三: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曰禁軍;諸州之鎮兵,以分給役使,曰廂軍;選於戶籍或應募,使之團結訓練,以為在所防守,則曰鄉兵。“,拿今天的話說,禁軍相當於人民解放軍,廂軍相當於各地的武警部隊。鄉兵就是民兵武裝了。宋制是選拔廂軍中的精銳來填補禁軍。

      宋初禁軍有20萬,10萬守衛京師,10萬分駐各地。《曲洧舊聞》有“藝祖養兵止二十萬,京師十餘萬,諸道十餘萬。使京師之兵足以制諸道,則無外亂;合諸道之兵足以當京師,則無內變。內外相制,無偏重之患。”

      在歷史小說中經常看到的呼延灼就是禁軍將領,禁軍的將領沒有兵權,只有指揮權。每次遇到軍事行動,需要辦複雜的流程,就是不停的簽字蓋章,層層稽核。禁軍設立的目的就是為了保衛京師,保衛皇帝,所以皇帝要對禁軍有絕對的領導權。這一點兒上宋朝的皇帝對軍隊將領都有著病態的提防心理,但是受到西夏的軍事壓力,又不得不倚重這些將領。為了防止兵變的發生,將領的調動頻繁,結果就是兵不認將,將不識兵。龐大的禁軍隊伍對於地方部隊也是有著壓倒性的優勢。這樣一來也防止了地方官員擁兵自立,對抗朝廷,出現唐後期藩鎮割據的局面。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出現大規模農民起義的朝代。更不是因為農民起義亡國的朝代。有人會說梁山起義,方臘起義,王小順起義,但是你拿他們跟元末,西漢末農民起義比較下,就知道哪個是歷史,哪個是演義了。

    北宋初期,禁軍有嚴格的選拔機制與訓練機制,因此也保持著極其強大的戰鬥力。步兵需要開1石五斗弓(宋一石為92.5宋斤,92.5宋斤,相當於今天82.5公斤左右),1石五斗弓則相當於今天要拉開122公斤的弓,還只是評選禁軍的入門條件。

    禁軍內部又分為上等、中等、下等三個級別計程車卒。少量的戰馬配備給上等士兵,下等禁軍甚至有負責雜務的。宋禁軍內部評定,步兵開一石五斗弓,六十步射,六箭三中者為本等,沒有三中者為次等。就是說步兵挽122公斤拉力的強弓,在約100米的距離上射箭,6箭射中3箭就無須降級,射不中三箭,半年後複試,再射不中,騎兵降級為步兵,上等禁兵降級為中等,如果是最下等的禁軍則降級為廂軍,而表現優異者則可獲得提升。

    宋朝禁軍發展到後期,人數增加,戰鬥力卻下降了。因為禁軍設定的目的又增加了一個:防止民變。為了減少流民數量,宋庭在流民裡選拔禁軍,這樣有兩個好處:1.禁軍中的熱血青年有了飯吃,就不會到處惹事。報效祖國有了門路。宋庭有了兵源。2.流民中的青年都參軍了,剩下的老弱病殘想造反也沒有力氣。只能更聽話。

    宋仁宗慶曆五年,全軍兵力1,259,000人,其中禁軍826000人;幾年後的皇佑初年,總兵力已經達到1,410,000人,這也是史書可見的北宋兵力的峰值。

    到宋亡時,禁軍數量有87萬。宋朝的工商業出奇發達,經濟實力雄厚,中央財政中的想當一部分來自工商業,而不是像先前的朝代,基本完全依賴農業。所以宋朝養的起這些禁軍。宋朝從大量進口貨物透過市舶司獲得的稅收,從宋仁宗皇祐年間(1049年—1054年)的53萬貫,治平年間(1064年—1067年)63萬貫, 到了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年—1162年)已達200萬貫,約佔全國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六,對宋代的繁榮起重要作用。

    所以林沖做八十萬禁軍教頭也是有可能的。

  • 2 # 小玲楊國

    謝朋友邀請:林沖出任八十萬禁軍教頭是真,因為他武藝高強,為人耿直,也善於傳受功夫。深得官兵愛戴。北宋有一段時期處於國富民強的旺盛時期,史書記載,當實由於勢利強大,國庫充足,加大力度來招兵買馬加強國防建設。當時確有八十萬御林軍。這是真的。

  • 3 # 走讀地球

    我覺得還不止,這80萬御林軍即保護京都,也保護全國,也就是說宋朝的總兵力也就80萬上下,基本集結京都,為什麼?

    1、弱枝強幹

    趙匡胤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當了皇上,又透過杯酒釋兵權,解決地方武裝力量。趙匡胤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有兩個原因:

    主要原因:唐末的藩鎮割據,讓他清晰地看到,地方有兵,朝廷難安,只有把地方的兵力全部集結京都,在他眼鼻子底下,他才有安全感。

    另一個原因: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趙匡胤透過部下黃袍加身,也難保部下的部下不有樣學樣,雖然部下口口聲聲說絕對忠誠他,等到他一死,難保也像趙匡胤當年那樣從孤兒寡母手上奪權。

    這麼多兵力集結中央,京都的安全自是沒有問題,但另一個問題就來了,那就是吃飯問題,你想全國的兵力都在京城,同時全國的精英分子都往京城集聚,光一天的糧食消耗那都是天文數字,我們看《清明上河圖》裡面的人來人往,販夫走卒、公子少爺、達官貴人,不一而足,其實裡面佔最大畫幅還不是這些人,而是靠在岸邊的三桅帆船,船身有三層樓高,主要裝載的就是糧食,都是從南方轉運過來的。所以宋朝的漕運最發達。其實這也是他的死穴。後來金兵南下,就是封鎖糧道(漕運),就把北宋滅亡了。

    2、優勢反制

    弱枝強幹的優勢是保護頭部,劣勢是一旦中央遇強敵,沒有地方的勤王部隊,那就只有等死,這叫優勢反制,為什麼今天很多企業都要搞多元化,就是怕自己眼光不夠獨到,突然那一天某個產業失陷,還有別的產業可翻身。

  • 4 # 風從東方來163590821

    八十萬禁軍教頭,只是軍中練兵教習,相當於現在的教導大隊。水滸傳中有名有姓的八十萬禁軍教頭就有林沖,王進,周昂,王文斌,徐寧。可見這只是個技術職稱,並非真有八十萬禁軍存在。應類似當今武英級九段最高技術職稱。

  • 5 # 老豆豆49500456

    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此禁軍和御林軍是兩個概念。北宋為了防止藩鎮割據,帶兵權與調兵權是分開的,軍隊由皇帝直接指揮,禁軍京都和各地都有,但北宋有意識地讓京都禁軍的實力高於藩鎮禁軍,以防藩鎮作亂。林沖為京都禁軍教頭,說明他是教頭中的佼佼者!

  • 6 # 歷史的小學生

    感謝悟空問答官方邀請!問題中寫到“北宋時期朝廷會有如此龐大的御林軍嗎?”,一般認為,禁軍就是御林軍,其實這是錯誤的,也是最容易被混淆的。下面我給大家講一下北宋大致的軍事制度。北宋軍隊大致分禁軍和廂軍及班直(御林軍)三大種。禁軍是北宋政權的中央軍、正規軍,也稱上軍。禁軍被稱為“天子之衛兵,以守京師,備征戍”。北宋時期的禁軍並不是如字面理解的那樣屬於皇帝的貼身衛兵,而是國家的常備作戰部隊。北宋初期,禁軍的選拔是“令天下長吏擇本道驍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補禁旅之闕”。後又設立“兵樣”,以木梃作為從地方軍隊中挑選的標準,將精幹強壯之士調集為禁軍。一開始選拔調集的區域侷限在原後周統治區內的節度使的地方軍,後又在全國各節度使統治區內展開,其目的就是為了削弱地方節度使的實力,使兵權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又增強了軍隊的兵力和戰鬥力。北宋禁軍的兵力在太祖趙匡胤時期約為二十二萬,到真宗末年已有四十三萬多。禁軍分為上軍、中軍、下軍。捧日、天武、龍衛、神衛四軍為上軍,習稱“上四軍”,是禁軍中最精銳的部隊,主要駐防於京城,只有很少一部分駐守鄰近州縣。後太祖趙匡胤又從全國挑選精壯兵士組建成一個新的軍種:神勇軍。地位僅次於捧日、天武、也是負責駐守京城。北宋時期對禁軍的佈置大致是一半駐守京城及附近州縣,一半駐守外地。禁軍是募兵制,一旦入伍,終身服役,直至老疾退役,通常兵士都在駐地安家,家屬統統住在軍營。北宋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範士兵長期不能回家省親而生兵變。因此北宋禁軍的規模隨著歲月的延綿不斷龐大和冗腫。標題中所說的“林沖的身份是京都八十萬禁軍教頭,北宋時期朝廷會有如此龐大的御林軍嗎?”確實如此,可能真實的數字比這還要龐大。眾所周知北宋政權自建立後一直與金國,西夏和遼對峙,並長期發生戰爭,因此對兵源的擴充及保證一個規模龐大的軍隊是勢所當然。說完禁軍再說標題中的“御林軍”,我在文中開始的時侯已經介紹過禁軍跟御林軍是最容易被讀者混淆的,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北宋的“御林軍”。其實在北宋時,御林軍的性質與歷朝歷代並沒有大的區別,只是名字叫“班直”,而不是“御林軍”。班直是皇帝的親衛軍,儀仗隊,兼有侍侯皇帝的性質,駐守皇宮內,隨從皇帝出行和出征。主要任務還是扈從、保衛皇帝,一般很少上戰場,但也有例外,比如開寶二年曾隨太祖趙匡胤出征北漢。北宋時期班直的人數大約一二千人,在宋徽宗時達到頂峰約三千六百餘人。主要是因為宋徽宗性尚奢華,隨意擴大了班直的規模,以顯示皇帝的威儀。班直在北宋時期的地位非常高,據記載班直將士娶妻,宋太祖都要親自接見,要求“諸班之妻,盡取女子之長者,欲其子孫魁傑,世為禁衛而不絕也”。從上面的話中可以看得出班直不僅是終身制,還是世襲制。到現在大家可以很清楚的區別禁軍與御林軍(班直)的不同之處了,禁軍是國家的正規作戰部隊,駐守京城和外地。御林軍(班直)屬皇帝親近侍衛,駐守皇宮。說完禁軍與御林軍(班直),我們再說說北宋的另一個軍種--廂軍。廂軍就是各地挑選禁軍後留下的老弱士兵,所謂廂軍,“諸州之鎮兵也”。他們主要負責鎮守各地州縣,不屬於作戰部隊,相當於今天的武警部隊,負責內衛。但駐守邊疆的廂軍由於身處前線,也經常抵禦外敵,內地的廂軍偶爾也會在國家需要的時侯協同禁軍作戰。廂軍在宋朝三大軍種裡地位最低,待遇最差,戰鬥力也最弱。廂軍的兵源除了上述介紹的情況外,還有就是所有犯人刺配到本州的也屬於廂軍,習稱“配軍”。《水滸傳》中林沖刺配滄州,被人辱罵“賊配軍”指的就是廂軍。廂軍的來源還有就是禁軍中淘汰下來的兵士,習稱“落廂”。廂軍分步軍和馬軍兩種,從事勞役的大多是步軍,馬軍主要負責地方治安。廂軍在宋太祖時為十八萬多,到了太宗末年為三十多萬,真宗末年擴充到將近五十萬。

  • 7 # 趙燕雲

    《水滸傳》雖然是小說,但小說反映歷史。小說中林沖作為北宋最精銳軍隊---禁軍槍棒教頭被寫的武藝高強。

    北宋禁軍是宋帝國的中央軍。北宋沿襲五代後周設侍衛親軍司、殿前司掌握禁軍。

    宋太祖趙匡胤以後周殿前都點檢代周建立宋後,於建隆二年(961)罷廢都點檢、副都點檢,以原次長官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為殿前司正副長官。

    侍衛親軍司地位在殿前司之上,長官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都虞候等掌管禁軍的大部分,建隆三年,石守信辭職後侍衛司長官常空缺而不任命,後期也只設長官中權位最低的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負責。

    侍衛親軍司“自(景德二年,1005年王超罷職馬步軍都虞候)後,無復任者,而侍衛司馬軍、步軍遂分為二,馬、步都指揮使並殿前號三衙,而馬、步二軍始居殿前司之下焉”。

    也就是宋真宗後侍衛親軍司一分為二。殿前司、侍衛馬軍、侍衛步軍都指揮使司合稱“三衙”,為北宋最高管軍機關(南宋不同),類似於明代的五軍都督府,相當於司令部。

    “三衙”長官都指揮使之下,各設副指揮使,都虞候,副都虞候各一員。

    “三衙”與樞密使所掌之兵權不同:樞密使有發兵之權,而無統兵之重;三衙有統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

    形成宋代以“樞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諸軍,率(帥)臣主兵柄,各有分守”的制度。

    三衙不僅分管全國禁軍,還分管首都開封的治安,殿前司管宮城(大內)內,馬軍司管舊城(裡城)內,步軍司管新城(外城)內。

    另外北宋禁軍的番號、編制增減、更迭變化很大。其中,殿前司的鐵騎馬軍和控鶴步兵,侍衛司的龍捷馬軍和虎捷步兵,是沿襲後周的禁軍番號。

    宋太宗趙光義時,改稱捧日、天武、龍衛、神衛等,是禁軍的上軍,通稱上四軍,其他諸軍則是中軍和下軍。

    禁軍一般是百人為都(相當於現在的連),五都為指揮(營),五指揮為軍,十軍為廂,廂分左、右,廂上為番號軍,分屬三衙。統兵官分別為:都頭(馬軍為軍使)、指揮使、軍都虞候、軍都指揮使、廂都指揮使。

    各種禁軍,除殿前司的捧日和天武兩軍外,其餘都要更戍。

    更戍移屯的名目有三種:一曰"就糧",即移駐糧草豐足之地,並准許家屬隨營;二曰"屯駐",即由京城調出戍邊或戍諸州,並臨時隸屬於諸州;三曰"駐泊",即移屯諸州但隸屬關係不變。

    屯駐和駐泊均不許攜帶家屬。

    宋仁宗趙禎時,為加強地方治安、鎮壓農民起義,就糧禁軍開始常駐地方。

    宋神宗時,改革兵制,實行"將兵法",將開封府各縣與各路多數禁軍編成將的組織。將兵3000人以下設正將,七八千人以上設正、副將。編組為將的禁軍,稱系將禁軍;未編組為將的禁軍,稱不繫將禁軍;留駐京城的禁軍,稱在京禁軍。

    北宋禁軍的兵額到宋仁宗慶曆年間有八十二萬六千人,分散在全國各地軍州,平均每地駐紮數百至數千不等。首都東京開封府常駐六萬二千人,京東(五萬多)、湖北(一萬多)、河北(七萬)等。發到了宋徽宗時期,禁軍數量遠遠少於八十萬,之所以說八十萬禁軍,乃是借禁軍數量頂峰時期而言。

    但到北宋末年,《宋史.兵志》上記載:“承平日久,武備漸寬”,“將驕士惰”,“崇寧、大觀間,增額日廣而乏精銳,故無益於靖康之變”。

    也就是到了徽宗時期,禁軍戰鬥力基本很差。因而金軍很快攻破開封滅亡北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義大利有哪些葡萄酒,怎麼看酒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