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陽光男孩魯力
-
2 # 諾善說育兒
看到這個問題,我是真的會心地笑了;似乎看到一個倔強又苦悶的孩子,站在了我的面前。
我絲毫沒有取笑你的意思,只是懂你的這種苦悶;因為現在已是為人母親的我,當初也被自己的父母在別人面前貶得“一文不值”。
我想,可能這樣的經歷,是我們每個人在小時候都經歷過的;我們的父母總喜歡在別人面前貶低自己的孩子,似乎那就是一種謙虛的表現。
甚至於在我成為母親後,竟然在一開始也會像我的父母那樣;只要有人誇獎我女兒,我會立刻謙虛地表示“她並不好”。
這樣的情況當然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因為我突然就警醒了;我突然發現,我怎麼會和父母當初的做法是一模一樣呢?可是,我清楚地記得,在我小時候,我是非常非常不喜歡父母的這種做法的!
於是,我馬上就糾正了自己的做法;並且在旁人誇獎我女兒的時候,我一定也會跟著一起誇獎她的優點。當然,如果我女兒犯了錯誤的話,我回到家關起門來,也會批評教育她,讓她知道自己錯在什麼地方。
所以,我想我這樣做了,我的女兒一定不會如當初的我那樣;在父母當面貶低自己的時候,心裡有忿忿不平和委屈存在。
最後我想說,對於這個問題,題主也不要太過糾結;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家長會意識到這種做法的錯誤以及對孩子的傷害,也會主動糾正自己的這種做法的。
小時候,父母比較的是:我家孩子發育有沒有別人家孩子快?有沒有別人家孩子壯實?有沒有別人家孩子好養?
上學後,父母比較的是:我家孩子有沒有別人家孩子聰明?有沒有別人家孩子懂事、受老師喜歡?有沒有別人家孩子成績好?
我們總是說,希望孩子不要輸在起跑線上。可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未來的世界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到時候,人才的標準,是我們現在最看重的成績嗎?有沒有可能,你拼命希望他贏在起跑線,二十年後,孩子卻發現,未來其實是一場游泳比賽呢?
資訊時代的很多重要工作,在未來20年會極大程度地被電腦取代。那些原本僅靠知識和邏輯工作的人,會越來越貶值,甚至失業。不過,計算可以被電腦完成,但是創意不能。
我們不是說,孩子的成績一點都不重要,只是想請大家思考,讓孩子的注意力全部放在提高某種未來未必有用的能力上,而磨滅了大部分童年的快樂,到底值不值?
▼
未來需要哪些能力?
著名生涯規劃師古典曾寫過一篇文章——《未來三十年,我們的孩子將面臨怎樣的職業世界》,其中談到了,未來的人們需要哪些能力。
從理性到感性的能力
未來學家丹尼爾·平克說未來有六種技能:設計感、講故事的能力、整合事物的能力、共情能力,還有你需要會玩,你需要找到意義感。簡單說,當2040年我們和美國的人均GDP平等的時候,活得很好的人應該是這樣:有品位,會講故事,能跨界,有人味兒,會玩兒,而且有點自己的小追求。
從規劃到創造的能力
給孩子最大的傷害,莫過於所有決定都不讓他做。於是到他35歲那年,真正面臨職業變化的時候,你什麼都不懂,而他一次都沒有做過選擇。我們鼓勵孩子定一個三到五年的計劃就足夠了,然後保持好奇,擁抱變化。
擁有幸福的能力
在一個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的世界,一定要有幸福的能力。所謂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有些人可以把興趣變成熱愛,還有些人找到工作背後的意義感。所有這一切,都能讓人的工作雖然不是最成功,但一定更加幸福。
這些能力看上去,是不是和我們平時評判孩子的標準不太一樣?
孩子是屬於未來的,那個我們想象不到的未來。如果孩子無法在成績上超越別人,如果孩子無法讓你在朋友面前驕傲,如果孩子發展了一些“不務正業”的愛好……放輕鬆,這並不代表孩子一輩子都不行。
▼
成為“別人家孩子”真的很爽嗎?
我的大學同學們,小時候都是傳說中的“別人家孩子”,其中不乏省市狀元。但是,我們並沒有因此而更幸福,甚至很多人,包括我在內,一度自卑過。這是為什麼呢?
人的自我是豐富的,有光明面,也有陰暗面。當某種品質被過份強調時,另外一些對立的品質只能被壓抑。過於向孩子強調聰明、懂事、勤奮時,它們的對立面無能、自私、懶惰就被壓抑了,孩子自己也無法接受自己的這部分。身為“別人家孩子”,當我們一切順利時,還能維持內心的穩定,但一旦遇到無能為力的事,就會發現,原來一直努力壓抑的不完美的一面,從未消失。在努力消滅不完美的過程中,我們會焦慮、自卑、自責、緊張……但其實不完美永遠都存在。
如果一直把“別人家孩子”樹立為比較的標準,自己家孩子是否能變得優秀,我們不知道。不過可以確定的是,TA在這種標準下,一定沒有辦法成長為一個內心健康而和諧的人。
幸福的關鍵不是優秀,而是接納自己,無論是好的,還是不好的一面。
▼
孩子比我們想象的更愛父母
知乎上有個問題:為什麼父母總說“別人家孩子”,而很少聽孩子說“別人家父母”?
一個高票答案是:
因為心疼他們,不想讓他們難過。真想說的話,怎麼會沒得說呢?
“別人家父母怎麼那麼有錢啊,能給孩子提供這提供那,你們呢?”
“別人家父母怎麼長得那麼好看啊,保養又那麼好,看起來多年輕啊,你們呢?”
“別人家父母怎麼那麼有知識有涵養有禮貌,你們呢?”
“別人家父母怎麼這歲數了還那麼積極地參與各種文化活動,你們呢?”
我怎麼會不知道這些話的傷害性呢?只是捨不得對他們說。
怎麼忍心讓他們暗自傷心、憤怒、難堪呢?
人們常說,父母是無條件愛孩子的。其實,孩子也是無條件愛父母的,他們知道自己的父母不完美,但依然接納他們。
孩子不忍心用比較來傷害父母,那麼,我們忍心用比較來傷害孩子嗎?
▼
你可能會說,如果不再跟別人家孩子比,那我怎麼知道孩子是不是有進步,或者至少不太差呢?
有一個好辦法,就是:縱向比,不橫向比。
總是跟別人家孩子比,孩子會越發在意他人的看法,有意把自己和他人進行比較,把精力都用在了擔憂或反抗父母的粗暴和不接納上,反而沒有心思專心做該做的事。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父母總是拿別人家孩子考了多少分來說事,教訓自己家孩子更加努力,但孩子的成績卻一直難見起色,甚至越發糟糕。
因此,智慧的比較,不是橫向比,應該是縱向比。把目光迴歸到孩子身上,停止無意義的比較,多一些欣賞和鼓勵,孩子才能正確而積極地看待他自己,激發出更多潛能。
▼
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線
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父母,歸根結底,是對自己缺乏信心,希望孩子追回自己年輕時因種種原因落後的那段路。
因此,我們分享給大家一首詩:
你的兒女
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
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
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
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
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可以拼盡全力
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
也不在過去停留
你是弓
兒女是從你那裡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著未來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盡力氣將你拉開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遠
懷著快樂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彎曲吧
因為他愛一路飛翔的箭
也愛無比穩定的弓
——紀伯倫《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