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動畫短片和《貓湯》有相似之處,同樣也有不同之處。相似之處在於雖說都用短片的形式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故事卻由表現形式切割了,以至於這兩部動畫短片最開始在我看來是懵的。
通常我們之所以能完整理解一個故事的走向,一個是因為表現形式的常規化,另一個是有輔佐我們理解的臺詞。這就和之前我寫過的《鳥之歌》一樣,之所以會有無法理解的感受,是因為裡面存在大量的隱喻符號以及對作者作畫手法的生疏。
而另一個方面的不同之處在於,雖說之前我說的這幾部動畫短片中隱含了大量的隱喻資訊,需要加以解讀,但《沒有影子的人》中卻沒有蘊含隱喻,只是表現手法的新穎讓人無法感受故事的連續性。
在我看來,這部短片對我最大的感受是畫面的視角不停變換,模擬了太陽的“上帝視角”,隨著太陽的移動,影子在地面的所處位置也隨著太陽不斷變換,也給人造成一種“眩暈”的感受。這個故事的視角就決定了這個故事是一個“他者”的故事,並不是為了讓我們感同身受,而是基於此起到一個告誡作用,和寓言故事的效力差不多。
短片中大量出現了影子元素,讓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榮格所提出的“影子人格”這個概念,這個概念首次提出的是榮格,在佛洛依德的理論中也有對影子人格的表述。影子人格所強調的是人的隱性與顯性,隱性指的是在潛意識深處,以至於大部分人無法清晰的感知並描述。而顯性我認為是外在的規則與束縛,短片中的主人公影響他拿自己的影子與魔鬼做交易的外在顯性因素則是上流社會的社會地位。
如果按照榮格所提出的概念來看,個體的整合通常是由“隱性”與“顯性”組合在一起,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主人公如影隨形的影子我認為是他將潛意識中自己不願承認的部分排斥掉了。
影子是從生下來就與人融為血肉的東西,而主人公將這個與自身相融的東西與魔鬼交換,以至於造成了這個人的不完整。包括後面妻子的離開與晚宴上的人們對他熟視無睹,雖然短片中並沒有說是因為影子的交換才造成了主人公的離開。
但我認為,失去了影子的人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說雖然他獲得了財富與地位但相對的,他還是成為了上流社會眼中的“他者”。
而且主人公可以毫不遲疑的與魔鬼做交易這一點也強調了對個體來說影子的存在感是很低的。因為這些影像給我們的視覺刺激太過強烈(黑茫茫的一片),我們大腦首先處理掉這些強烈的訊號是理所當然的。
也就是之前我所說的影子對個體的影響的確是太低了。一個是影子本身的不完整性,影子一旦觸碰到實體就會被實體切割開來,另一個是在沒有光照的地方影子出現的機率很低,讓人為認為這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
但在短片的後半部分,主人公意識到影子的重要性的契機是妻子的離開與他人的眼光,他決定去找魔鬼贖回自己的影子,但魔鬼卻要他簽訂契約書,出賣自己的靈魂。這個設定又讓我想到了《黑執事》。也就是說在短片中,導演所強調的是影子與自身的靈魂重量是等同的,雖然它如影隨形不代表它沒有價值。
同樣,我認為影子也是窺視自己的一個蠻輕鬆的途徑。就如太宰治希望透過繪畫來認識自己一樣,我們同樣也能從影子中認識自己。正如佛洛依德認為人們可以透過解析夢來與自己對話,而同樣的,影子自身就帶有潛意識探究的色彩。
當然,短片中所講述的主人公並不是突然有了探尋自己的意願。相反的,他是被外部力量“強迫”的,拒絕簽訂契約之後,他踏上了尋找自己影子的道路,也是尋找自身靈魂的歸處。
在最後他在皮影戲裡尋找到了,他作為幕後之人將自身投射到影幕上,我認為是主人公自我價值的轉變,之前他的自我價值尋求是寄託於外物的,而之後的尋找與其說是一次尋找影子的旅程不如說是一次救贖的歸途。
主人公終於將自身價值的體現穩固在了自己身上,這其實也和村上的《海邊的卡夫卡》中的主人公類似,他們去到廣闊的世界並不是為了尋找答案,而是為了製造歸途。
這部動畫短片和《貓湯》有相似之處,同樣也有不同之處。相似之處在於雖說都用短片的形式表達了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故事卻由表現形式切割了,以至於這兩部動畫短片最開始在我看來是懵的。
通常我們之所以能完整理解一個故事的走向,一個是因為表現形式的常規化,另一個是有輔佐我們理解的臺詞。這就和之前我寫過的《鳥之歌》一樣,之所以會有無法理解的感受,是因為裡面存在大量的隱喻符號以及對作者作畫手法的生疏。
而另一個方面的不同之處在於,雖說之前我說的這幾部動畫短片中隱含了大量的隱喻資訊,需要加以解讀,但《沒有影子的人》中卻沒有蘊含隱喻,只是表現手法的新穎讓人無法感受故事的連續性。
在我看來,這部短片對我最大的感受是畫面的視角不停變換,模擬了太陽的“上帝視角”,隨著太陽的移動,影子在地面的所處位置也隨著太陽不斷變換,也給人造成一種“眩暈”的感受。這個故事的視角就決定了這個故事是一個“他者”的故事,並不是為了讓我們感同身受,而是基於此起到一個告誡作用,和寓言故事的效力差不多。
短片中大量出現了影子元素,讓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榮格所提出的“影子人格”這個概念,這個概念首次提出的是榮格,在佛洛依德的理論中也有對影子人格的表述。影子人格所強調的是人的隱性與顯性,隱性指的是在潛意識深處,以至於大部分人無法清晰的感知並描述。而顯性我認為是外在的規則與束縛,短片中的主人公影響他拿自己的影子與魔鬼做交易的外在顯性因素則是上流社會的社會地位。
短片中大量出現的影子元素,對主人公而言意味著什麼?如果按照榮格所提出的概念來看,個體的整合通常是由“隱性”與“顯性”組合在一起,這樣才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主人公如影隨形的影子我認為是他將潛意識中自己不願承認的部分排斥掉了。
影子是從生下來就與人融為血肉的東西,而主人公將這個與自身相融的東西與魔鬼交換,以至於造成了這個人的不完整。包括後面妻子的離開與晚宴上的人們對他熟視無睹,雖然短片中並沒有說是因為影子的交換才造成了主人公的離開。
但我認為,失去了影子的人是不完整的,也就是說雖然他獲得了財富與地位但相對的,他還是成為了上流社會眼中的“他者”。
而且主人公可以毫不遲疑的與魔鬼做交易這一點也強調了對個體來說影子的存在感是很低的。因為這些影像給我們的視覺刺激太過強烈(黑茫茫的一片),我們大腦首先處理掉這些強烈的訊號是理所當然的。
也就是之前我所說的影子對個體的影響的確是太低了。一個是影子本身的不完整性,影子一旦觸碰到實體就會被實體切割開來,另一個是在沒有光照的地方影子出現的機率很低,讓人為認為這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東西。
但在短片的後半部分,主人公意識到影子的重要性的契機是妻子的離開與他人的眼光,他決定去找魔鬼贖回自己的影子,但魔鬼卻要他簽訂契約書,出賣自己的靈魂。這個設定又讓我想到了《黑執事》。也就是說在短片中,導演所強調的是影子與自身的靈魂重量是等同的,雖然它如影隨形不代表它沒有價值。
我一直認為所謂的等價交換就是一場騙局,開局的時候聲稱用自己身上的一件東西來交換就能換到想要的,而多數人的算盤是用相對價值偏低的東西來換取自認為顯性值更高的東西,最後如願以償。不僅是在這部短片中,在許多漫畫作品與影視作品中都出現過“出賣”自己而換取某樣“至關重要”的東西,這這某種直觀重要也只是個體的一個“顯性投射”。同樣,我認為影子也是窺視自己的一個蠻輕鬆的途徑。就如太宰治希望透過繪畫來認識自己一樣,我們同樣也能從影子中認識自己。正如佛洛依德認為人們可以透過解析夢來與自己對話,而同樣的,影子自身就帶有潛意識探究的色彩。
當然,短片中所講述的主人公並不是突然有了探尋自己的意願。相反的,他是被外部力量“強迫”的,拒絕簽訂契約之後,他踏上了尋找自己影子的道路,也是尋找自身靈魂的歸處。
在最後他在皮影戲裡尋找到了,他作為幕後之人將自身投射到影幕上,我認為是主人公自我價值的轉變,之前他的自我價值尋求是寄託於外物的,而之後的尋找與其說是一次尋找影子的旅程不如說是一次救贖的歸途。
主人公終於將自身價值的體現穩固在了自己身上,這其實也和村上的《海邊的卡夫卡》中的主人公類似,他們去到廣闊的世界並不是為了尋找答案,而是為了製造歸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