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是《詩經》中抒情的名篇,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並稱贊它“風格灑落”。全詩意境朦朧悽清,感情執著真切,成就了其獨特的藝術美感。
含蓄美
《蒹葭》沒有明顯的愛情故事情節,但是,透過簡約的文字,我們依然可以清晰的領悟其中所言之志。
水天一色裡,在蒼蒼蒹葭中忽隱忽現的“伊人”無疑是高潔美麗而又可親可愛的,她就像一塊磁石般吸引著主人公。站在水邊凝望,伊人彷彿就在水的那一邊,可是蒼茫搖曳的蘆葦擋住了主人公痴望的雙眼,伊人的身影朦朧飄渺,不甚真切,因此,痴情的主人公焦急的“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從,尋求、追尋之意,主人公上上下下追尋的路途,並不是順暢的,“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充滿著艱險和阻礙,尋求的結果呢?伊人“宛在”而已,也就是說,主人公所傾慕的人兒依然是飄渺朦朧,可望而不可及!那麼,追求者將會如何呢?詩沒有明確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也許他會繼續“從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也許他會愁腸百結,相思成災,“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許終於得見伊人面,抱得美人歸……
意境美
品讀詩中文字,讓人身臨其境:深秋的清晨,灰白的蘆葦沾著晶瑩的霜花,秋風蕭瑟裡,茫茫蒼蒼的葦叢起伏搖曳,澄淨碧藍的河水蒸騰著霧氣,霧靄迷濛中,主人公徘徊於蜿蜒的水畔,急切的尋求著心上的戀人。伊人在水的那方忽隱忽現,可望而不可及,主人公上下追尋,欲罷不能,歷經艱辛,可是伊人只是“宛在”,覓之無蹤。我們能夠感受和呼吸到的是主人公內心的執著、焦急、悵惘和迷茫。全詩給我們營造的是一種悽婉的情調,幽邃的境界。
朦朧美
詩的起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蒼蒼:灰白色,這裡指蘆葦因為秋天的到來而變黃,加之秋霜的侵襲覆蓋而呈現出的色調。其色蒼蒼,其景荒涼。需要注意的是,那是水邊一大片搖曳的蒹葭,和著秋水中的倒影,在同為青蒼色的天際底下,水天一色,蒹葭蒼蒼,隨風搖曳,是一幅悽迷的景象。主人公這時候登場,站在水邊向那邊凝望,飄飛的蘆葦叢中,一個妙齡女子的身影若隱若現,“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水氣氤氳裡,女子更加顯得影影綽綽,美妙無比。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音樂美
視覺上的美感同時帶給讀者的是聽覺上的愉悅,透過這幅悽清的畫面,我們的耳旁,彷彿有以下的聲音拂過:小河流水的淙淙聲,水氣氤氳向上的蒸騰聲,蘆葦在晨風中搖曳的疏落聲,還有主人公上下尋覓急切的喘息聲和腳步聲,我們甚至還可以聽到主人公對伊人尋而不得的嘆息聲,而這種種聲音,使得原本悽清朦朧的畫面帶上了生命的氣息和動態的張力。
聽覺上的美感還來自於這首詩歌的韻律,重章疊句迴環往復是《詩經》的特色,《蒹葭》亦如此,第一章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蒼、霜、方、長、央,讀來朗朗上口,極具韻律美。後兩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覆,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礎上更換了個別的字,這樣全詩一意三疊,用韻先響後暗,先揚後抑。全詩以四字句為主,只有每章最後一句變化成五字句。另外,“蒹葭”屬於雙聲詞,“蒼蒼”“萋萋”“采采”等是疊詞,用韻和句式的參差變化以及雙聲疊詞的運用,極大的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
《蒹葭》是《詩經》中抒情的名篇,王國維《人間詞話》曾說:“《詩·蒹葭》一篇,最得風人深致。”並稱贊它“風格灑落”。全詩意境朦朧悽清,感情執著真切,成就了其獨特的藝術美感。
含蓄美
《蒹葭》沒有明顯的愛情故事情節,但是,透過簡約的文字,我們依然可以清晰的領悟其中所言之志。
水天一色裡,在蒼蒼蒹葭中忽隱忽現的“伊人”無疑是高潔美麗而又可親可愛的,她就像一塊磁石般吸引著主人公。站在水邊凝望,伊人彷彿就在水的那一邊,可是蒼茫搖曳的蘆葦擋住了主人公痴望的雙眼,伊人的身影朦朧飄渺,不甚真切,因此,痴情的主人公焦急的“溯洄從之”“溯游從之”,從,尋求、追尋之意,主人公上上下下追尋的路途,並不是順暢的,“道阻且長”“道阻且躋”“道阻且右”,充滿著艱險和阻礙,尋求的結果呢?伊人“宛在”而已,也就是說,主人公所傾慕的人兒依然是飄渺朦朧,可望而不可及!那麼,追求者將會如何呢?詩沒有明確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了想像的空間,也許他會繼續“從之”,“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也許他會愁腸百結,相思成災,“剪不斷,理還亂”“才下眉頭,卻上心頭”,也許終於得見伊人面,抱得美人歸……
意境美
品讀詩中文字,讓人身臨其境:深秋的清晨,灰白的蘆葦沾著晶瑩的霜花,秋風蕭瑟裡,茫茫蒼蒼的葦叢起伏搖曳,澄淨碧藍的河水蒸騰著霧氣,霧靄迷濛中,主人公徘徊於蜿蜒的水畔,急切的尋求著心上的戀人。伊人在水的那方忽隱忽現,可望而不可及,主人公上下追尋,欲罷不能,歷經艱辛,可是伊人只是“宛在”,覓之無蹤。我們能夠感受和呼吸到的是主人公內心的執著、焦急、悵惘和迷茫。全詩給我們營造的是一種悽婉的情調,幽邃的境界。
朦朧美
詩的起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蒼蒼:灰白色,這裡指蘆葦因為秋天的到來而變黃,加之秋霜的侵襲覆蓋而呈現出的色調。其色蒼蒼,其景荒涼。需要注意的是,那是水邊一大片搖曳的蒹葭,和著秋水中的倒影,在同為青蒼色的天際底下,水天一色,蒹葭蒼蒼,隨風搖曳,是一幅悽迷的景象。主人公這時候登場,站在水邊向那邊凝望,飄飛的蘆葦叢中,一個妙齡女子的身影若隱若現,“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水氣氤氳裡,女子更加顯得影影綽綽,美妙無比。蒹葭、白露、伊人、秋水,越發顯得難以捉摸,構成了一幅朦朧淡雅的水彩畫。
音樂美
視覺上的美感同時帶給讀者的是聽覺上的愉悅,透過這幅悽清的畫面,我們的耳旁,彷彿有以下的聲音拂過:小河流水的淙淙聲,水氣氤氳向上的蒸騰聲,蘆葦在晨風中搖曳的疏落聲,還有主人公上下尋覓急切的喘息聲和腳步聲,我們甚至還可以聽到主人公對伊人尋而不得的嘆息聲,而這種種聲音,使得原本悽清朦朧的畫面帶上了生命的氣息和動態的張力。
聽覺上的美感還來自於這首詩歌的韻律,重章疊句迴環往復是《詩經》的特色,《蒹葭》亦如此,第一章採取偶句入韻的方式。蒼、霜、方、長、央,讀來朗朗上口,極具韻律美。後兩章是第一章的重章反覆,只是在第一章的基礎上更換了個別的字,這樣全詩一意三疊,用韻先響後暗,先揚後抑。全詩以四字句為主,只有每章最後一句變化成五字句。另外,“蒹葭”屬於雙聲詞,“蒼蒼”“萋萋”“采采”等是疊詞,用韻和句式的參差變化以及雙聲疊詞的運用,極大的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和音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