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趙構要構陷嶽武穆,原因如下:

    一、趙官家認為:岳飛激進的抗金言行,已影響到他的既定的與金議和國策。

    岳家軍過於生猛,與金軍經歷大小戰鬥百餘次,破柺子馬、鐵浮屠,打得金軍哭爹喊娘,金軍主帥發出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鳴。岳飛的戰略目標是“直搗黃龍,與諸君痛飲。”他的政治理想是迎接二帝還朝,岳飛的抗金言行至少在趙構眼裡過於激進,兩人政見不和,激烈衝突在所難免。自古主戰主和派勢同水火。趙構只想苟且偷安,維持江南半壁江山。他有四怕:一怕再打下去萬一金軍得手,再次搜山搜海搜趙構(上次被追得失去生育功能,至今心有餘悸);二怕岳家軍、韓家軍等得勝,迎請二帝還朝,自己處境艱難;(明朝文徵明《滿江紅》裡說:“念徽欽既返,此身何屬?")三怕岳飛、韓世忠擁兵自重、尾大不掉;四怕長年宋金戰爭拖垮江南財政經濟,使南宋軍事未潰經濟先潰,徹底崩盤!所以趙官家主張議和,他說:“講和之策,斷自朕意,秦檜但能贊朕而己。"他不打自招了,我們這些後來者沒理由為聖者諱,把議和的屎盆子不分清紅皂白,一股腦兒扣在秦檜頭上,要說責任至少應該六四開,趙氏南宋有限責任公司趙構是董事長,秦檜是總經理。明朝江南才子文徵明《滿江紅》中有詞句雲:“千載休談南渡錯,當時自怕中原復。笑區區,一檜亦何能,逢其欲。"蒼茫大地“於心有慼慼焉。"

    二、岳飛違反宋朝祖制,武將干預立太子,犯了趙構大忌。宋朝規定:文官可以立太子,武將不可以。岳飛的智囊團團長薛弼也提醒過岳飛,但岳飛孤忠,他認為“臣子一體,也不當顧慮形跡。"當他朝聖時,不怕揭開南宋一號首長隱私,提議立趙匡胤之後為太子,趙構說:“卿言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一事非卿所當預也。"史載:岳飛走出宮殿,一頭冷汗,心有餘悸!要知道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苗傅、劉正彥發動兵變逼趙構下臺,想立趙構兒子趙旉為帝,後苗劉二賊被韓世忠剿滅,趙構才得以復位,現在岳飛又來干預立太子,岳家軍十萬之眾,戰鬥力公認是各路大軍之首,實力遠勝苗劉,趙構不敢不警惕!腦門子上冒汗的應該還有趙構趙大官家!

    三、岳飛多次執拗抗命,增加了趙構的猜忌。當年趙構曾答應把劉光世的舊部編入岳家軍,後因文臣的提議怕岳飛兵勢過盛,不好駕馭原計劃作罷。岳飛小孩子脾氣上來了,居然敢和皇帝慪氣,以母親病逝名義不假而歸,後來還丟開岳家軍不管,在廬山雲遊賞心多日,趙構大怒又不便發作,只好逼他的得力參謀上廬山去請,放言:“嶽大帥不回,你就自殺謝罪。"岳飛倒是放下了,回營了,趙構卻一輩子也沒放下!加之,岳飛打到朱仙鎮,出於愛國之心,十二道金牌強招才回,又得罪於趙構,頓時動了殺機,所需要的只是時機。

    秦檜夫婦和張俊、王俊(岳飛部下,犯軍規被岳飛杖刑懷恨,無軍功想升遷被嶽帥所拒)、大理寺卿万俟卨竭盡誣陷丶刑訊逼供之能事,為老大趙構背大黑鍋,岳飛終於被趙構集團誅殺,可悲可嘆!

    總之,趙構是鐵了心地要殺岳飛,秦檜甘當幫兇,相當於趙構想睡覺秦檜來遞枕頭,趙構當然求之不得。沒有秦檜,岳飛仍會獲罪。岳飛和秦檜幾乎平起平坐,岳飛虎威還在,沒有趙構的點頭,十個秦檜也不敢殺岳飛,也殺不了岳飛!

    望斧正!

    望斧正!

  • 2 # 淡定31796315

    1、"迎回二聖"與建議立儲,這點錯的離譜。首先,"迎回二聖"是趙構提出的政治口號,大將中韓世忠也這麼提;其次,二聖之一的徽宗死於紹興五年,紹興七年上已節金已通報南宋;再者金有意立欽宗替代劉豫為偽皇帝,讓宋人打宋人,岳飛為加強趙構皇權的合法性,打破金人陰謀,建議高宗立儲,同時絕口不提"迎回二聖”,稱欽宗為“天眷”,高宗是知道這個情況的,只不過面子過不去。

    2、說岳飛的部隊稱“岳家軍”,為私人性質軍隊,這點更離譜。當時宋的五大護軍有:張俊的行營神護中軍,編制八萬多人,實際規模六萬多人,主要負責保衛京師,百姓與金稱這支部隊為“張家軍”;韓世忠的行營神護前軍編制六萬多人,實際三萬多人,主要負責山東以南江蘇一帶防線,金與百姓稱為“韓家軍”;劉光世的行營神護左軍,規模五萬多人,負責淮河防線,金與百姓稱為“劉家軍”;岳飛的行營神護後軍主要駐紮在湖北,負責中原方向,規模十餘萬人,金與百姓稱為“岳家軍”;吳階的行營神護右軍負責川陝防禦,規模五萬餘人;而這些部隊以"岳家軍"的名氣最大。

    3、劉光世的部隊作戰不力,本人又是有名的“逃跑將軍”,宋廷對其非常不滿,劉光世意識到後提出辭呈,高宗在寢宮召見岳飛,許諾將"劉家軍”併入岳飛部,讓其北伐,秦檜向左相張浚讒言不可將劉部併入岳飛部,就算北伐也應張浚擔頭,而不是岳飛,於是張浚與秦檜在高宗面前挑唆,高宗反悔,不願將劉部併入岳飛部,但要求張浚處理好此事,猶其對岳飛要多加撫慰,然張浚處理的極其錯誤,導致岳飛激動之下上蘆山為母守孝,劉部也由於錯誤舉措,致使酈瓊裹脅四萬多人降金,史稱“淮西兵變”,高宗發誓此生不再用張浚。

    4、1140年的岳家軍北伐戰果極大,由於秦檜主政,其子秦熺負責修史,對岳飛的戰功進行了大量篡改,致使現代人看不到岳飛的實際戰功,但從各種史料可以在側面反映岳飛北伐的戰果:岳飛軍至朱仙鎮時,金將韓常聯絡岳飛準備投降;而岳飛的"連結河塑"之謀在金統治區義軍多達四十餘萬,金燕京以南號令不再;遠在黑龍江被金扣留的宋史洪皓在宋金和議後回到南宋,高宗召見其時,言到岳飛時放聲痛哭,"順昌之敗,嶽帥之來,此間震恐”,順昌之戰金損失四五千人,不至於讓金有太多震恐,重點是嶽帥之來;現今留世1140年岳飛北伐捷報十三份,大捷四份,勝捷九份,其中復南清關之戰殺敵三千級,岳飛稱為委獲勝捷,可見四次大捷的戰果有多大?如果不是宋一日內連下十二道金牌,讓各路宋軍配合岳飛部北伐的話,成果難以想象。

    5、1141年,三大將張俊、韓世忠、岳飛任樞密使、副使後,高宗第一個要殺的是張俊,張俊察覺後投靠秦檜並交出兵權而被放過;高宗將目光投向了韓世忠,秦檜讓張俊與岳飛去羅織韓的罪名,然岳飛不參與其中,秘密通知了韓世忠,韓跑到高宗哪裡舉著十指不全的手哭訴,高宗想到韓在"苗劉兵變"時的救駕之功,韓也願從此不言兵,放過韓,賜屋讓其終老;最後輪到了岳飛。

    6、很多人認為宋史採用岳飛之孫岳珂寫的東西,有其孫美化其祖的意思,殊不知岳珂寫的是最嚴謹的,必須透過各種考證,否則如何向太上皇趙構交代?

    個人認為是高宗與秦檜合謀殺的岳飛,而宗弼的"必殺飛,使可和"應該是存在的。

  • 3 # 懷疑探索者

    可以先下結論,是的。岳飛確實死於秦檜的讒言,秦檜把趙構玩弄於鼓掌之上,最終引誘皇帝殺死了岳飛。如果按照責任劃分,在殺死岳飛自毀長城這一事情上,秦檜佔了70%的責任,皇帝趙構佔了30%的責任。

    秦檜為了向岳飛下手,對趙構說,岳飛這個人太危險了,擁兵自重,應該早點把岳飛除掉。趙構聽了秦檜的話,楞了半天,疑惑的說,岳飛不會反對我吧?岳飛可是一個大大的忠臣。秦檜見趙構拿不定主意,就冷然答道,陛下,您忘記了一件事情,太祖陳橋事件之前,也是大大大忠臣。秦檜的這句話,把趙構驚的直髮顫。原來,北宋的開國皇帝,也就是趙匡胤,當年和周世宗柴榮是鐵交情,柴榮是天下罕見的英主,趙匡胤是柴榮身邊罕見的鐵哥們,柴榮對趙匡胤非常的信任,所以才把禁軍託付給趙老鐵統帥。趙匡胤沒有辜負柴榮大哥的信任,跟著大哥南征北戰,雖然沒有什麼大的戰功,但每次都在戰鬥中身先士卒,替大哥搖旗吶喊。在外人來看,趙匡胤和柴榮是“刎頸之交”,趙匡胤是大大大大大大大忠臣加老鐵。沒有想到,陳橋兵變,早就處心積慮想做皇帝的趙匡胤露出了真面目。黃袍加身的趙匡胤沒有去打外敵,而是率領軍隊反攻回京城。露出獠牙的趙匡胤,打算把柴榮的所有幼子都殺死,已經下達了屠殺命令,多虧了大臣趙普的苦苦相勸,最終才收回命令。這就是“仁慈”的趙匡胤的真相。在陳橋兵變之前,誰會料到趙匡胤是如此一個假惺惺的人物呢?誰會知道趙匡胤居然是一個野心家呢?

    秦檜善於揣摩皇帝的心理,他知道凡是當了皇帝的人,都把皇權看成私物,做有可能威脅自己皇權的人物,寧願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所以,秦檜一句直擊趙構的要害,讓趙構開始產生了疑慮。之後,秦檜又繼續鼓動趙構,終於達到了陷害岳飛的目的。

    今天,我們說秦檜是大壞蛋,但是在當時的情況看,而趙構到死,都自始至終的認為秦檜是一個特大號的忠臣。皇帝昏聵,才有奸臣的機會,此言不差。

  • 4 # 沙中土大溪水

    歷史的故事一定要結合事情前後左右的順序和當時發生的其他事情結合起來看。中國史書從史記記載體系是記傳體,這種體裁是一個一個的寫,然後太史公再評價一番。如果想了解一件事的發展起因結果就要你看很多人部分才行。針對問題就需要簡單梳理一下,時間順序和當時的很多事情。

    靖康恥發生於1127年,岳飛被害於1142年,相聚已14年。風波亭是演義之話,宋史未見記載,但岳飛以莫須有罪名被害於大理寺詔獄確實史實。1163年即為岳飛平反。以前多為尊者諱,多罪於秦檜,畢竟南宋朝以趙構為首。現分析主因在趙構,原因多為功高震主,有宋一代防武將的傳統。也有人分析岳飛政治上犯錯,在迎二聖,立太子一事上妄議等等。

    無論如何從事態發展來看,紹興和議在十一年十一月,岳飛被害在第二月即十二月。從此可看出岳飛的確是議和的犧牲品。此後南宋和金雖也有徵戰以及後來的隆興和議,嘉定和議,但大致維持這以後的邊境直到蒙古興起。

    靖康恥發生在1127年,此後二帝均被俘虜至北方,太宗一系的皇子皇孫均被一網打盡,只跑了一個當時已到磁縣去求和的的八哥趙構。最要命還不是這些時事,由於宋由於唐藩鎮割據的教訓,一直執行的強幹弱枝的做法,聚天下之兵於開封,並採取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做法,這種做法平時對穩定宋朝不失好辦法,但在戰時問題就大了。這種方法是把天下安危寄於一地。一旦開封一有問題,倉促之間,地方無兵無糧根本無法對開封形成有效支援和支援。

    此時趙構就面對這個問題,僅空有一大元帥的名號。金朝當時立國時間太短,根本無力對中原進行有效的管理。所以,留了張邦昌的偽楚,但實際上這種依附於強權的傀儡政權,名不正是沒有什麼統治力的。所以,趙構得以南京應天府繼位,也就是現在的商丘,但隨即在金兵威脅下,無法只得跑往健康。安史之亂時張巡死守睢陽就是指的這個地方。就是同一個地方,在當時兩京已經失守的情況下,能夠死死擋住安祿山不得前進一步。但到趙構這裡就無任何辦法,雖有個人原因。但背後的故事就是,唐藩鎮雖有其割據和混戰不休的問題,但同時這種辦法也使得地方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戰力以備不時之需。宋朝矯正過枉的辦法使得地方基本沒有辦法應對這種情況。

    此後趙構一直在跑路,直到1130年,韓世忠黃天蕩戰役後,金軍不敢輕易過江,趙構才算在臨安安穩下來。中間有段時間長達四個月漂泊在海上。此時在川陝之地還爆發了福平之役,和以後的和尚原戰役。這說明金宋之間在其他地方依然還進行著拉鋸戰。

    但在此之前的1129年,苗劉兵變則是嚴重刺激了趙構。苗劉後,趙構的三歲太子估計受驚死去。此後,據史料記載,趙構在被金兵追擊時也是一樣受驚過度,此後無子。此時趙構才22歲。苗劉兵變解釋為士兵不滿趙構重用宦官,小人等,此類寫法一般為儒家過於道德化的春秋筆法。其實 造反計程車兵均為北方士兵 ,不滿趙構重用南人,想急於打回北方,人心浮動之中一場不成功的政變。這其中,已經暴露出趙構政權的不穩定性,可以說趙構一路走來並沒有自己穩定的團隊,為了安全也得重用宦官,文臣。由以上顯示出,一切均需從頭來的過程中,不同的人利益衝突。苗劉兵變中質疑趙構的合法地位,也使得趙構對這個更加敏感,此後三歲兒子也沒了。以後一生無子嗣。這一切都顯得那麼弔詭,使得南宋猜忌之心更重,比北宋更加不自信。

    說了這麼多,就是說趙構此時只是名義上的共主。有宋一代強幹弱枝執行的過分,開封一旦有事,地方根本無法對付。岳家軍等等帶姓名氏的軍隊充分說明,此時的軍隊都是倉促之間自己建立了,多少已經有了私人性質的部隊。苗劉以後,趙構加快對軍隊控制,這這中重用文臣就是應有之議。

    1131年至1135年,南宋一邊穩定,這期間岳飛主要是平定南方的諸多叛亂,一邊南宋和偽齊在江淮一線相互征戰。但1138年發生了淮西兵變。事情暫且不說,但事情不僅僅影響當時的北伐準備,而且影響了趙構的判斷,從此趙構就失去北伐的雄心,使得趙構對武將的防備達到頂峰。

    此後岳飛的故事就可以看出趙構的脈絡,實在是對武將疑心大起。1140年本就不是南宋的計劃好的北伐。金攻南宋不成,反被岳飛反攻至郾城,也就是黃河一線。此時十二道金牌召岳飛回兵。這可能是南宋離勝利最近的一次了,感覺可惜 ,然後岳飛是被冤死的,再加上南宋最後的悲慘的結局。這一切都顯得岳飛的悲壯和朝廷的昏庸。

    其實不然,當時各路兵馬已撤離,岳飛孤懸在外非常危險,而且糧草已跟不上了。朝廷也不是傻子,不要一味的好人壞人去看歷史。對付遊牧民族最大的風險不是對戰,而是糧草不及時的撤退時分的崩潰。宋一朝多次敗於此。看似敵人敗了跑了,其實不然,騎兵一直在遠遠吊著你,一旦糧草不及,馬上反攻。這種戰鬥最怕就是撤退,一旦混亂就是崩潰。

    此後的問題其實很簡單,趙構殺岳飛是小心過度。中興四將中就岳飛被殺,這其中的奧妙是,1130年岳飛才第一次見趙構,其他均是趙構的老人。苗劉之變時,趙構被逼退位時,是其他三人救得趙構。岳飛不是這其中的人。

    後世可惜的是岳飛是這其中唯一的進攻型將領,其他是防守型,北伐只能如此。岳飛1140年的只搗黃龍多少有點幻想。

    也可以用前世後世的事對比看北伐之難。魏晉南北朝事南朝劉裕滅南燕後,基本上就把國境線壓到了黃河一線,並攻下了西安,洛陽。但後來依然是守不住。南朝一有內亂,黃河一線就丟失了,最後依然守淮河一線,直到隋統一。

    明朝北伐時,朱元璋戰略規劃就非常有遠見。出徐州攻濟南,從東邊威脅華北和中原,然後從襄樊攻潼關,守潼關關閉關內,然後不用打西安,直接北上山西攻太原,兩路夾攻北京,元順帝不戰而掏。這才驅逐元朝出中原。北伐戰略上的方向就是不能以中原為目標,有宋一代的武將由於有靖康恥,感情上一定會以拿下開封為第一步,但這恰恰不可行。

    趙構的問題存在於他就是一個自卑的人。趙構是不得寵的人,第一次開封被圍被送出去當人質,第二次開封被圍被送出去求和。父兄不把他生死當回事。後又被金兵追得慢世界跑,心理的恐慌感只能是越來越多。

    對於岳飛根本沒必要殺,議和不成,拉倒。繼續打。可惜沒這血性。其實,應該把岳飛的背嵬軍放出去,在北方不要計較一城一市得失,專事騷擾。打擊敵人力量才是唯一目的。燒殺也不是不可以。一切從權,美國南北戰爭時,北方後來就是在南方一路燒殺後才有了主動權。只是趙構不行。歷史在合適的時間沒遇到合適的人。趙構就是這個不合適的人,不過這人活得挺大,八十多歲。

  • 5 # 山野論史

    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沒這必要,要岳飛死的是宋高宗,不是秦檜,秦檜和岳飛沒有仇,如果不是國家政策有變,秦檜還指望岳飛幹工作呢。秦檜之所以陷害岳飛,第一是宋高宗的授意。另一方面也是為自己除去工作上的阻力。

    首先要搞明白三人的關係,宋高宗是皇帝。秦檜是決策者,岳飛是執行者。秦檜的決策需要宋高宗認可,然後秦檜去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岳飛作為武將,按照宋代的制度不參與決策,他只是中央決策的執行者。

    南宋的局面是,軍事力量與金國相當,在中原防禦作戰完全可以抵抗住金國的進攻。但不足以深入北地消滅金國。不過運籌得當,把金國逼到黃河以北隔河而治還是有希望的。但達成這個目標宋高宗需要承擔三個巨大的風險。

    第一個;他哥哥還在金人手裡,金兀朮有一個底線,就是開封不能丟,如果南宋大道開封,金國靠武力無法對抗南宋,金兀朮就會在開封汴梁城擁立宋欽宗為皇帝對抗南宋。到時候宋高宗將陷入進退兩難的地步。畢竟他哥哥原本是正牌皇帝,如果在汴梁京師登上皇帝寶座,比自己還正統。到時候就真的是進退維谷了。

    【如宋兵勢盛敵強,擇用兵馬破之;若制御所不能,向與國朝計議,擇用(智臣) 為輔,遣天水郡公桓, 安坐汴京 ,其禮無有弟與兄爭,如尚悖心,可輔天水郡王,併力破敵。】----金兀朮

    第二個;想要和金國對抗,他手下這幾個大將的軍事力量只能加強不能削弱,但眼下是他們都已經發展的過於強大了,而且他們的部隊都是自己組建的嫡系部隊,士兵對將領的忠誠度非常高。這些將領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威脅宋高宗的位置,宋高宗等於用自己的江山和身家性命做賭注,賭這些人全都是永不變節的忠臣。但歷史告訴我們所有那這個當賭注的,基本上都輸得很慘,當年高祖趙匡胤就是忠臣,還不是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了?正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人心隔肚皮做事兩不知,這個賭注太大,宋高宗輸不起,他不敢賭。

    第三個;兩國基本實力相當,戰爭很可能拖入拉鋸狀態,兩國將陷入持久的戰爭狀態,最後的結果是國力衰退,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很可能會盜賊四起,威脅政權。

    基於以上幾個難點,宋高宗最終決定讓步議和,保住現有成果,於是秦檜上場,制訂具體的操作細則。

    最後說為什麼要殺岳飛。國家的政策定下了,談判議和,同時削減幾個關鍵人物的軍權,王俊交出大部分軍權,表示擁護,韓世忠乾脆交出所有兵權,泛舟西湖,不問世事。唯獨岳飛,不但不主動交出軍權,還極力反對議和,上書說;金人不可信,和議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後世譏。岳飛這一鬧,給和談帶來很大阻力,和談的基礎是雙方的誠意,如果金人知道南宋內部意見根本不統一,和談很可能成為一紙空談,不可能拿出誠意和談,這對於主持和談的秦檜來說,岳飛簡直就是一隻攔路虎,秦檜能不恨他嗎?這是秦檜和岳飛之間的矛盾。

    再說說宋高宗,這時候岳飛的做法在宋高宗眼裡,這就是苗傅劉正彥兵變要重新上演的節奏。回想建炎三年,苗傅和劉正彥的情況和岳飛同出一轍,認為自己重用奸臣王淵,寵信康履,不配做皇帝,發動兵變,殺王淵康履等人,把自己從皇位上給趕下去做太上皇、立自己三歲的兒子做皇帝。現在岳飛也是對我不滿,反對秦相國,認為我用人不當,寵信奸臣。作為一個在外作戰的武將,竟然還關心起立太子的事來,這分明就是要為兵諫做準備,把我趕下皇位後好讓太子繼位,他就可以把持朝綱,想怎麼幹就怎麼幹了。高宗要是有了這個想法,你說岳飛還能活嗎?再加上秦檜也正在惱恨這個和談的攔路虎,高宗幾乎只需一個眼神秦檜就會立馬去辦,為了皇帝,也是為了自己,岳飛是非死不可了。

    岳飛冤死有著很深的政治根源,秦檜和岳飛並無私仇,只要不阻攔他的和談程序,也不想斬盡殺絕,所以在給岳飛、岳雲、張憲量刑時,只判了岳飛死罪,岳雲和張憲判流放。審判結果呈報宋高宗,宋高宗御筆批示,岳雲和張憲也追加了死刑。所以岳飛的死,最主要的根源還是在宋高宗那裡,秦檜之所以那麼積極謀劃陷害岳飛,除了得到高宗的授意,也是為了自己剷除障礙,兩個人對岳飛的死都負有責任,但主要原因還是宋高宗的責任,如果給岳飛跪的話,趙構的像應該排在第一位。

    話又說回來,我們評判這段歷史,都是以我們現在的價值觀和社會價值取向的需要為準,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岳飛死的確實冤枉。但如果我是宋高宗,站在宋高宗的角度看問題,我也會去那麼想,岳飛還是要死,好了,你們可以開罵了。

  • 6 # 陽光賦予春天

    這其實就是一場騙局,秦檜替君王擔責,是想一個將軍被殺沒有君王的認可那宰相有那麼大的權力?後世說岳飛殺錯了,那不能說君王殺錯了,只能有秦檜來替罪,君王是天子,最多說他是混君,謝罪之說就是秦檜了。千年歷史千年帳,長跪不起須商量。秦檜奸佞行君命,岳飛蒙怨問趙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最終是曾國藩平定了太平天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