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車哥哥
-
2 # OneSky
當高速公路變身成無線充電器,以後的電動汽車,摩托車可一邊跑一邊充電,它在鋼化玻璃中內嵌光伏電池板,利用無線磁感應給在上行駛的電動汽車,電動摩托車進行充電,不僅解決了能源危機,還能更加環保!
-
3 # 新能源汽車俱樂部
電動汽車無線充電,又稱作感應充電、非接觸式感應充電,源於無線電力輸送技術,是利用近場感應,也就是電感耦合,由供電裝置(充電器)將能量傳送至用電的裝置,該裝置使用接收到的能量對電池充電,並同時供其本身運作之用。
1)電磁感應式充電--透過交流電電磁感應原理傳輸;
2)磁場共振充電--接收發送端在相同頻率共振實現能量交換;
3)無線電波式充電--是目前比較成熟的技術;
目前無線充電技術迅速推廣的困難在於,無統一標準,成本較高(需要改裝車輛), 輻射較大,需要精確的電感耦合(充與車需要精確對準),耦合不精準會造成充電效率大幅下降。因此,目前無線充電在國內只有極少量的公交行業示範充電站。
但個人認為隨著技術的成熟、成本的降低,無線充電是未來的趨勢。
-
4 # 汽車人參考
無線充電
未來充電技術發展方向之一,無線充電。
無線充電主要的原理是利用嵌入地面的發射線圈產生磁場,汽車處於該磁場輻射範圍內,置於車內的接受線圈在磁場中產生電磁感應,產生電流。
目前高通走在此項技術的前沿,高通提供全套電動汽車無線充電解決方案,還搭載包括異物檢測、活體保護以及定位引導等重要的功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網上搜索。
無線充電一直是一個風口,可以想象下,今後邊開車能邊充電,亦或者是在十字路口等紅綠燈時,利用停車間隙即可為電動車充電,這樣的情形是不是很美好。
但無線充電有很多難點,充電標準沒有統一,充電功率還不高。最重要的是,它需要在道路上佈置線圈,基礎設施的建設需要大量的成本,在充電樁都未得到普及的今天,很難想象能夠得到政府支援和社會資源的投入。另外還有公眾比較關心的輻射問題,都需要一一解決。
希望以上回答能夠幫助到您
-
5 # 雙魚yilongyang
現在研究無線充電,如果大功率電磁振盪會不會形成很大的干撓磁場?還不如研究充電系統智慧化自動化。比知銀隆電動公共汽車,都有專業停車廠,可不可以把停車廠都利用起來?比如一個公交公司如果清一水銀隆汽車,由於車高度類似,就可以在天空架設工字鋼,鋼架上製作一下自動下降和移動的充電電極,在停車廠劃好停車線,在地面埋上射頻線圈在車裡也固定一射頻線圈,當司機進入車場按照停車線停車,正好位於上部充電電極下部,有些偏差利用上部電極自動對位裝置自動移動定位,車頂部裝一對帶自動保護帽的電極,司機停好車,一按充電開關,射頻線圈把車輛位置資訊等要素傳給中心工控主機,主機自動給頂部充電的移動電極發步進驅動訊號進行與車輛電極的自動對接和充電以及計量等。當司機按下充電開關,繼電器切斷車輛電機供男,防止充電時亂動車輛造成上部移動電極傷害,同時開啟車頂的電極保護帽,繼電器吸合充電電路和頂部電極連線,當上部移動電極與車頂電極接合開始充電,充完電自動升起移動電極,車輛接到訊號關閉車頂保護帽,由於頂部充電電極固定在工字鋼滑動軌道天車上,只要司機按照劃線停車,都在工字鋼軌道下,充電天車帶著電極在射頻線圈傳遞的位置資訊和車輛資訊都可以自動記錄自動充電。同時這種裝置的簡化版可以在比較遠的停車站設立,車輛到站需臨時補充電,就在中途車站自動停車充電,無需充滿,當車輛開空調和暖風時費電導致車輛需要多裝電池,一是增加車重,二是電池貴,每輛車都加成本很大。就不如在中途充電幾分鐘。這種智慧充電系統對城市公交有極大促進作用。
-
6 # 彈個車
現在的智慧手機像蘋果,華為等都推出了無線充電的手機,但能想象電動汽車也能無線充電嘛?
其實電動汽車也是可以用像智慧手機的充電技術的,無線充電,快充,這些都能實現。
目前總共有三種無線充電方式:
電磁感應式:透過初級和次級線圈感應產生電流,從而將能量從傳輸段轉移到接收端。
電磁共振式:透過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高效傳輸能量,當發射器和接收器端以同一頻率振動時,接收器會從發射器產生的電磁場獲得能量,並將其轉換為電流來為移動裝置供電或充電。
無線電波式:透過整流電路將電磁波轉換成電能,從而為用電裝置進行充電。
電動車的無線充電方式一般是用電磁感應式的,將供電線圈埋入混凝土地面中,當車輛行駛到供電線圈裝置上,就可以感應到供電線圈的電流,從而對電池進行充電,一般在7~8小時內可以完成充電。
雖然現在無線充電的方式在國內的電動車市場上還沒有出現,但在日本已經有小規模的巴士試運行了,並且國內電動車市面上有類似“充電5分鐘,通話兩小時”的快充技術,新技術的出現都大大提高了電動車的充電效率,提高了便利,大大拓寬了電動汽車的市場。
-
7 # 小鵬汽車
19世紀90年代,尼古拉·特斯拉發明“特斯拉線圈”,開啟了無線式電力傳播時代的大門,現在,無線充電技術已大規模的應用到手機及穿戴式電子裝置領域。
無線充電原理:無線充電簡單來說就是在不透過實體電線連線的情況下,透過電磁場或電磁波等方式來為用電裝置進行充電。
目前主要有三種方式:電磁感應式、電磁共振式、無線電波式。
電磁感應式:透過初級和次級線圈感應產生電流,從而將能量從傳輸段轉移到接收端。電磁感應式無線充電技術已經實現了大規模的量產,在生產和成本上低於其它技術,並已經經過市場的檢驗;但是電磁感應在傳輸距離上太短,隨著距離的增加,充電過程中的電能損耗會增加,效率降低。
電磁共振式:透過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高效傳輸能量,當發射器和接收器端以同一頻率振動時,接收器會從發射器產生的電磁場獲得能量,並將其轉換為電流來為移動裝置供電或充電。無線電波式:透過整流電路將電磁波轉換成電能,從而為用電裝置進行充電。無線電波的技術目前無法實現長距離有效傳輸,當電磁波能量越集中時,方向性才能夠保證,像鐳射在空間傳輸要受到空氣和塵埃的折射,導致能量轉移率極低。
無線充電標準:主流的無線充電標準有三種: PMA(Power Matters Alliance,)、Qi和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
備註:PMA和A4WP目前已合併為AirFuel
PMA標準是由Duracell Powermat公司發起的,而該公司則是由寶潔與無線充電技術公司Powermat合資經營,擁有比較出色的綜合實力。Qi是全球首個推動無線充電技術的標準化組織——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無線充電聯盟)推出的“無線充電”標準,具備便捷性和通用性兩大特徵。不同品牌的產品,只要有一個Qi的標識,都可以用Qi無線充電器充電。目前大部分的手機及穿戴式裝置都支援Qi標準。A4WP標準是由美國高通公司、南韓三星公司以及前面提到的Powermat公司共同建立的無線充電聯盟建立。WPC、PMA、A4WP標準對比:
無線充電安全性:談到無線充電,肯定有很多人會擔心到其安全性,特別是在輻射方面。
按照《電磁輻射防護規定》,普通使用者在1天24小時內,任意連續6分鐘全身平均的比吸收率(SAR)應小於0.02W/kg。
Qi標準的無線充電器工作時輻射測試儀值在150~180左右;手機接聽和通話時,輻射測試儀值在200~450左右;
目前的Qi標準無線充電器為5W,符合國際標準,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
回覆列表
無線充電分為三種方式:1)電磁感應式 2)無線電波式 3)磁場共振式
首先是電磁感應式。
電磁感應——初級線圈一定頻率的交流電,透過電磁感應在次級線圈鍾產生一定的電流,從而將能量從傳輸端轉移到接收端其次是無線電波式。
基本原理——類似於早期使用的礦石收音機,主要有微波發射裝置和微波接收裝置組成,接收電路,可以捕捉到從牆壁彈回的無線電波能量,在隨負載作出調整的同時保持穩定的直流電壓。最後是磁場共振。
原理——由能量傳送裝置,和能量接收裝置組成,當兩個裝置調整到相同頻率,或者說在一個特定的頻率上共振,它們就可以交換彼此的能量。電動汽車無線充電系統實際結構及原理。系統由位於汽車外部主級電路和位於汽車的內部的次級電路、整流器以及驅動系統構成。通常在充電的時候,帶有扁平鐵芯的主級線圈,即耦合器,是透過手動的方式被插在次級鐵芯中一個縫隙處,這樣,能量就能夠從安置在底層的主級電路被轉換到電池中。在這方面也有一些廠家在做嘗試了。日產魔方電動車:採用了可在供電線圈和受電線圈之間提供電力的電磁感應方式.即將一個受電線圈裝置安裝在汽車的底盤上,將另一個供電線圈裝置安裝在地面,當電動汽車駛到供電線圈裝置上,受電線圈即可接受到供電線圈的電流,從而對電池進行充電。目前,這套裝置的額定輸出功率為10kW,一般的電動汽車可在7-8小時內完成充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