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寧哥與西瓜

    正常情況下,寶寶從兩個月起,就開始咿呀學語,然後會對不同的人或場景,做出不同的聲音反應,慢慢地,寶寶就能能叫出“爸爸媽媽”。

    隨著寶寶詞彙量不斷豐富,表達能力不斷增強,最終,寶寶就可以比較完整地表達自己了。

    那麼,該如何有效地引導寶寶說話呢?

    一、在寶寶剛開始咿呀學語時

    首先,要幫他將見聞和語言聯結起來。

    比如寶寶嘗試著去抓玩具的同時,家長不要默默地遞給他,而是告訴寶寶這是什麼,比如,告訴寶寶“這個玩具是大象”,“你旁邊的是一隻小狗狗”,讓寶寶能夠將詞彙與物品進行對應。

    其次,將他的行為表現和語言聯結起來。

    比如說,寶寶笑的時候,家長可以說:“寶寶今天真高興呀!”。寶寶哼唧的時候呢,也可以問他:“寶寶是不是餓了呀?”、“是不是困了?”等等。

    這樣持續地和寶寶對話,進行語言刺激,時間長了,他就會明白他的這些感受要用什麼詞語表達,等他能講話的時候,就會更順利地表達出來。

    二、當寶寶一歲以後

    這時,家長就要想辦法引導寶寶說話了。

    比如當寶寶指著玩具發出“嗯啊”的聲音時,家長雖然明白他想要玩具,但可以故意拿給他別的東西。這時,寶寶沒有達到目的,自然會想辦法表達。

    需要注意的是,用這個方法時,不能讓寶寶太長時間都達不到目的,甚至大哭大鬧,這樣會打擊他的積極性。

    家長在故意拿錯一兩次之後,拿起玩具遞給寶寶,並向寶寶強調:“哦,寶寶是要玩玩具。”這樣寶寶就能明白,下次想玩玩具時,要說出“玩具”這個詞才可以。

    不久,寶寶就會知道,其實交流最簡單的方式還是用準確的語言進行表達。

    三、寶寶能說得比較流利之後

    這時,家長要開始引導寶寶學會更準確地進行表達。

    比如,家長說“一隻小狗”時,寶寶起初可能會模仿著說“狗”,但此時,家長要堅持進行清晰而完全的表達,說出“一隻小狗”。

    要注意的是,家長說話的時候,一定要儘可能地面對寶寶,讓寶寶能夠看到自己的嘴型,這樣更有助於幫他學會該怎麼說。這個過程還請家長們保持耐心,不要給寶寶造成心理壓力,最終適得其反,讓寶寶說話反而更晚。

    最後,還有兩點需要注意

    1. 不要讓寶寶將語言表達作為一種表演,覺得是一項可以向人炫耀的技能,這樣會讓寶寶雖然會說,但不會用。要讓寶寶明白,語言是表達自己情感的工具,要能夠根據場景、心情適當地使用。

    2.家長要以身作則,記住自己時時刻刻都是寶寶模仿的物件。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每句話,都會寶寶語言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

  • 2 # 月子寶盒

    七個月左右的寶寶,已經開始「有意義地」出聲,逐漸展開他的牙牙學語。最近一項研究也指出,即使是有聽覺障礙的寶寶,在八個月到一歲左右,便開始透過「有意義且規律」的手勢動作,嘗試「說話」。到了兩歲,是幼兒口語發展最快速的時期,稱為「命名爆發期」。這個時候,伴隨著幼兒的認知發展,藉由語言,他將對世界有更多認識和了解。

    兩歲孩子的語言特色

    在語言發展上,兩歲的孩子最大的特徵就是愛說得不得了,說個不停。每天一早醒來,就把家中成員點名一遍,不會漏掉家裡的狗或貓,甚至隔壁的婆婆。此外,幾乎每天都有新詞彙出現,許多老人家面對這麼一個孩子幾乎都反應:「這小人兒怎麼這麼會說話?」一方面,孩子以此能力來表達自己,一方面用表達來練習此能力。

    除了語言表達,理解能力也突然增加。父母會覺得很多事他都聽得懂,因此有什麼不想讓他知道,可能就要打暗號,或是用別種語言來溝通。此時幼兒也開始辨識環境上的符號,認自己的名字,這也是學習閱讀的開始。

    孩子很喜歡聽故事,有極好的記憶力,幾乎可以一字不漏地重複聽過的故事。這些都能夠增加理解和口語表達的能力。

    語言學習的利多環境

    整體而言,提供一個豐富且有質量的語言和閱讀的環境對幼兒學習是利多。多和他對話、多唸書給他聽,可以增加他的詞彙和認知能力的運作。說話對他來說不只是溝通,也是練習思考和各種語言形式的時候。父母與照顧者要鼓勵孩子說,更要容忍他的多話。

  • 3 # 兒科張醫生

    寶寶一般會在一歲以後,慢慢的說一些簡單的話語,如爸爸、媽媽等,在寶寶七八個月的時候,就可以幫助寶寶進行練習,平時也可以讓寶寶聽些有趣的兒歌或者小故事,也是能夠幫助寶寶鍛鍊的,在寶寶七八個月的時候,也是能夠增加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放棄一個不喜歡自己的初戀是什麼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