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王子愛上狐狸

    一個孩子的習慣好與壞,將會決定他將來的人生走向。無論是學習習慣還是生活習慣,都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而父母親要做的就是如何引導孩子去堅持。結合自身情況,我總結了以下幾個方法,可供家長們參考:

    家長做好榜樣,以自己的行為去帶動和影響孩子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在無形中去影響到孩子。因此,只有我們自己有良好的習慣,孩子耳濡目染受到薰陶,他才會逐漸去把這些行為變成自己的日常。比如說,我希望孩子有良好的閱讀習慣,那麼我展現給孩子的就是一個熱愛閱讀的媽媽的形象。透過親子閱讀,到各種閱讀拓展,他在幼兒園畢業時,就已經養成了獨立自主閱讀的號習慣。這,就是榜樣的力量。

    教會孩子懂得堅持的意義

    任何一個習慣的養成,都絕非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個長期堅持不懈的結果。讓孩子認識到堅持的重要性,這是習慣養成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我家孩子從二年級開始寫日記,我告訴他日記就是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需要堅持才能看到自己的進步。有時候,他可能會有想偷懶的情況,但我在這種時候都會給他鼓勵,讓他重新燃起鬥志。時間長了,他反而會更加自覺地來做這件事,而不需要催促。這,就是堅持讓孩子成長的力量。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多鼓勵

    好的習慣,需要家長好的引導能力,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你對他的支援與信任。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當他們有自己訴求時,家長應該鼓勵他們說出來。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引導方式,讓孩子的習慣形成之路走得更加穩健。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狀態,從來都是命令指責孩子,這樣只會適得其反。

    總之一句話,想要孩子有好習慣,家長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

  • 2 # 數學胡老師課堂

    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要從小培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3歲起,我們一家人都在努力的培養兒子的自理能力。現在以初見成效,兒子可以自己穿衣服,就是穿的不太好,夏天的衣服穿的還可以,冬天的衣服穿的很邋遢,有待加強培養。基本上兒子睡前可以自己完成洗臉洗腳刷牙等事情。尤其是睡前洗漱,養成了這個好習慣,將受益一輩子。

    要讓孩子自己收拾自己的東西;自打孩子有意識以後,就應該培養孩子玩完一個玩具收拾好了再拿一個玩具玩,看完一本書放好後再拿一本書看。這個習慣非常的重要,上了小學後,如果這個孩子從小培養收拾東西的好習慣,那自己的小書包會非常的整齊,如果沒有養成這個習慣,那這個孩子一定是丟三落四的,找啥啥找不到。長大後工作同樣受用,自己的辦公桌永遠是乾淨整潔,沒有養成好習慣的,那辦公桌就睜不開眼了,我就看到過這樣的人。說到辦公桌讓我想起了這樣一個說法,如果辦公桌乾淨整潔,抽屜亂七八糟的說明這個人只注重外表,不注重內涵。如果看到辦公桌和抽屜都亂,說明這個人辦事沒有條理性。如果看到這個人辦公桌和抽屜都乾淨,說明這個人辦事情非常的嚴謹,也有內涵。所以從小養成愛收拾東西的習慣很重要。

    培養孩子的選擇能力;家長們認為為孩子安排好一切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孰不知,這樣會害了一個好孩子的,該讓孩子自己拿主意就要讓孩子自己拿主意。例如,孩子可以自己選擇喜歡的衣服,早上穿什麼自己來決定,對喜歡的東西可以自己來選擇,當然這些都要大人給把把關。我身邊有很多的人不會選擇,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該穿什麼,很茫然。所以這個能力就要從小培養,長達後就不會茫然了。

    培養孩子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飯前飯後要洗手,減少細菌對孩子的傷害。吃飯要乾淨俐艘,不要掉到衣服上飯湯飯粒,注意不要讓孩子隨地就坐,要找乾淨的地方。一但養成了好的習慣,大人就輕省很多,如果孩子在外邊玩,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衣服,那家長真的可以少洗很多的衣服了。

    培養一個有禮貌的好孩子;說白了有禮貌就是要孩子從小學會嘴甜,見到認識的人就說句話,這個習慣很好,上學後老師喜歡,上班後,領導喜歡,多好呀。學會嘴甜的孩子永遠不會吃虧的。

  • 3 # 親媽學堂

    這個問題的答案並不簡單,要看家長如何界定習慣的好壞。

    教育並不是簡單的習慣培養,教育包含了對人智力、人文素養的綜合培養。從教育的概念看,教育是“以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的的社會活動”,是“使明白道理”的過程(《新華字典》對“教育”的解釋)。與“訓練”、“培訓”不同,教育的過程是長期的,教育的理想結果是“使人變得更好”並理解和掌握“變好”的途徑及方法。而對於“好”的標準理解不同,也就導致了人們對教育的目標設定不同。

    如果以單純“成功學”的概念來界定教育的“好與壞”,那麼“好”的教育就應該是教會人多掙錢,用財富多少來區分成為“人上人”和“人下人”,而且是能在越短的時間裡掌握掙錢的技能越好。不管大家是否願意承認,這就是我們目前對教育的廣泛認知和要求。每一次家長問我怎麼教育出一個“好”孩子時,我都會問:你認為孩子什麼樣才是“好”?很多家長的回答就像提問的這位讀者一樣:有“好習慣”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再問:什麼是“好習慣”?有的家長會啞口無言,有的會接著說”學習好“、”學習不用大人操心“、”能考上大學“……

    很多家長一提起教育,就自動將教育的終點設定在孩子18歲高考,所有的努力和目標都指向一次決定前途的考試。如果將高考中取得好成績作為”好習慣“的檢驗標準,那麼從小應該培養的是”應試能力“——以高考內容為主的大量習題訓練,這一部分的訓練主要由學校教育完成(前提是孩子必須進入老師教學水平比較高的學校);如果”好習慣“的檢驗標準還包括高考成績以外的”綜合素質“(比如音樂、繪畫、體育),那就需要家長格外努力——所有從小開始練習文體才藝的人最初幾年能不能練下來都取決於家長接送、陪練的恆心和毅力。

    當前華人對於教育的強烈不滿源於社會轉型期對教育的目的極端“功利化”的心理,以及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授權意識“和消費”維權意識“的增強。老師和學校將應試教育作為主要的工作內容,認為高考取得好成績就可以判斷學校教育成功,除了教課孩子成長的其他問題應該由家庭負責;家長則認為花錢把孩子送到學校自己還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接送甚至陪讀是教育的失職。在這樣的爭論和抱怨中,一代代的孩子長大了,發現成年人世界裡的好壞標準絕不是拿考試成績來衡量的。可是從小學到高中,十幾年裡,孩子們除了做卷子考試別的都不擅長……所以會看到那麼多大學課堂裡年輕學子成片睡倒的景象,因為大學教育不以提供考試技巧為主,不注重考試的大學課堂裡,年輕人們突然不會學習了……

    回到孩子習培養這個問題,所謂的”教育目標“和”培養目標“,都應該是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幫助TA認清自己、認清現實、和現實愉快共處,希望TA成年以後在父母和老師的視線之外仍然可以保持對世界的熱愛。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家長只需做到兩點:

    1. 自己做一個熱愛生活、美德多多的人;

    2. 儘量將孩子放到同齡人素質相當的環境裡,孩子成長過程中朝夕共處的同學就是他們成年以後的人脈,要從小培養。

  • 4 # 蓉城育兒

    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非一朝一夕,從生活中的細節做起,日久天長,孩子便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受益終生。

    孩子習慣的養成從點滴做起,重點是養成生活的好習慣、學習的好習慣。舉些例子:

    (1)俗話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不歪戴帽了邪穿衣。這是一個人言行舉止的最基本的習慣。父母要培養和歸整孩子這些基本規範。

    (2)尊敬長輩的習慣。雖然,我們講在孩子養育過程中,父母要儘量地同孩子親近,同孩子好好相處。但並不是毫無原則的一團和氣。家長要站好自己的格,孩子站孩子的格。這個格不能亂,不能錯位,否則,教育離失敗也就不遠了。舉個例子來說:

    前幾天,在公交車上,看見一個孩子大約8、9歲,坐著打遊戲,打累了,站起來,又閒的無聊。他爺爺坐在前一排,這孩子抱看他爺爺的頭摸來摸去,把他爺爺的頭髮弄的亂糟糟的,他爺爺不支聲。孫子弄亂了,他把頭髮弄整理好,孩子又給他弄亂,他又弄整齊。來回幾次,給他把頭皮弄痛了,他也不在乎。

    他爺爺大概60多歲,幹部模樣,頭已禿頂,他花白頭髮比較稀少,但梳得比較講究。

    這孫子在爺爺頭上“動土”,爺爺也不教教,這就叫“沒規沒舉”,這就叫“沒大沒小”。

    (3)除了耳濡目染的教養外,父母還應培養孩子愛學習的習慣,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比如,多同孩子講故事,多陪孩子讀書,多陪孩子玩玩具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銀河系的輪廓是怎麼繪製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