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路生觀史
-
2 # 龍飛東海
沒什麼共同點,明禁海是為了堅壁清野,防止海盜及倭寇,清早中期閉關鎖國是狂傲自大,缺少與西方技術資本交流和政治資本的及時轉換,當西方有時清還是安步當車,當西方洋槍大炮時,清依然是金戈鐵馬,當西方船堅炮利時,清還是木舟揚帆,當西方鑽研科學技術時,清依然拼命考八股文,後期80年想開放為時己晚,從此中國走入了黑暗的深淵,成為西方和東方倭鬼殘食的麵包。
-
3 # 宋安之
明之海禁最初是為了防止倭寇之患。
明初,日本諸侯割據,混戰不止,在戰爭中失敗了的軍閥,就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鑑於元朝兩次征討日本皆遭遇颱風等海上惡劣天氣而敗,洪武帝並沒有遠征日本,而是下令實施自元朝開始的海禁政策,早期海禁的主要物件是商禁,禁止華人赴海外經商,也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進貢除外),海禁時松時緊,如永樂時,國力強盛,萬國來朝,鄭和下西洋更是最遠到達今天的非洲地區,民間對外也有交流,嘉靖時倭寇之患嚴重,海禁就緊張了,海禁的存在,雖然有自我保護的作用,但是阻止對外交流,弊大於利,直至隆慶帝時,倭寇之患基本消除,隆慶開關結束了海禁時代,明對外交流到達一個新的層次,積極與西方交流,並以開放的姿態借鑑學習西學。
清之閉關鎖國最初是為了毀滅打擊以臺灣明鄭為代表的反清復明勢力。
清初,經過與南明多年的拉鋸戰,終於大致統一了中國大陸,鄭成功退臺灣島而以圖東山再起,南明永曆帝死後,臺灣明鄭勢力更是成為漢人復國最後的希望了,而明鄭不斷騷擾清朝更是在三藩之亂時出兵相助,是清政府的心腹大患,為此實行了空前絕後的閉關鎖國政策,至康熙年間平定臺灣明鄭勢力以後,出於防漢的思想,清對內自入關實行剃髮易服後又開始大興文字獄,扼殺文人思想,開始奴化教育,對外繼續閉關鎖國,只在南方留下幾個通商口岸進行貿易,使民眾思想僵化,因為“防漢”的核心思想,康熙時外國傳教士來訪,康熙知其西學之妙自己開始學習,為了統治穩定性,卻不敢往下傳播,民眾只知附近幾國,竟不知西方國家存在,同時期的沙俄彼得大帝知道西方之先進後,馬上舉國學習,不得不說清朝皇帝的民族侷限性太大,至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清繼續閉關鎖國政策,睜眼看世界的第一本海國圖志,竟然泯然眾人矣,傳到日本後卻火爆多年,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後,被列強徹底開啟國門,才結束閉關鎖國政策,開始洋務運動學習,可惜思想僵化多年,學標不學本,以至於甲午戰爭中竟然一敗塗地。
明之海禁與清之閉關鎖國的共同點在於都是為了統治穩定性,都是為了對付外患,明是倭寇之患,清是前明勢力的反撲之患,雖然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我保護的作用,但是大大阻礙了當時與世界的交流,負面影響深刻。
不同之處在於,明倭寇之患平息以後,明馬上開始隆慶開關,大力發展貿易,積極與西方交流學習,取長補短;而清收臺灣後,出於防漢思想,民族侷限性作崇,繼續閉關鎖國,斷絕外界交流,錯過了當時世界風起雲湧的工業化革命,使中國徹底落後於世界之林。
-
4 # 秉燭讀春秋
讓我們首先看一下明朝為什麼實行海禁政策。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伐。在戰爭中失敗了的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掠騷擾。對此,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餘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自元朝開始的海禁政策。
明永樂年間,雖然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放開的只是朝貢貿易,它的目的有兩個:一是向海外誅諸國宣示大明皇威,使各國不敢藏匿建文帝。另一方面就是尋找朱允文的下落。所以說,鄭和下西洋沒給明朝帶來任何經濟利益,更多的是政治意義。但此時民間私人仍然不準出海。
明朝海禁基本過程是這樣的:從明初嚴厲的海禁政策,永樂年間海禁的鬆弛,永樂後(洪熙—弘治)海禁政策的再強化,嘉靖年間的海禁政策高度強化,隆慶開放和海外貿易的迅速發展, 明末海禁最後廢弛。
明朝的海外貿易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由王朝政府經營的朝貢貿易,一種是由民間私人經營的私人海外貿易。在海禁時候,這兩種形式是嚴厲禁止的。
接下來看看清朝為什麼閉關鎖國。
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是從1757年開始的,當時乾隆皇帝頒佈了“一口通商”的聖旨。而乾隆皇帝決定實施此政策,一來是覺得自己的國家物產豐富,不需要與外來的國家進行貿易等方面的交流;也就是妄自尊大。還有就是為了防止出現中外勢力之間勾結的問題。
清朝閉關鎖國的過程
在早期的時候,由於中國與外界的貿易往來引發的問題不斷,政府擔心中外的勢力勾結,會產生對本國不利的事情。所以在1717年清朝的政府下了命令,禁止中國的商船到外界進行貿易。其實就是政府從貿易方面入手,減少中外人員之間的往來。
而在後期,由於外來教會在中國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甚至干涉到了中國的內政問題,所以在1704年政府採取了一些抵制措施。
到了1757年,乾隆皇帝頒佈了一道“一口通商”的政令,規定要關閉除了廣州以外的其他幾個通商口岸。而這一命令,標誌著清政府徹底奉行起了閉關鎖國政策。
到了後期清朝政府也沒放鬆對這一政策的實施,在1759年釋出了一個檔案。檔案限制了外華人在中國的買賣行為,規定外華人只能在規定的時間來廣州進行貿易,限期以滿必須立即離去。
透過以上的介紹,我把明朝海禁和清朝閉關鎖國的區別歸納如下:
共同點很明顯:就是斷絕和外界的來往。
許多人都會把明朝海禁與清朝閉關鎖國混淆起來,實際上兩者有許多的差別。簡單的說,閉關鎖國是指不與外國往來,包括經濟、貿易、文化等眾多方面。而海禁是當時的政府為了禁止私人出海貿易而頒佈的政策。
從細微方面來說,明朝海禁與清朝閉關鎖國實施的背景不同。明朝海禁是為了抵制沿海地區肆意掠奪的日本倭寇;清朝閉關鎖國是清朝為了抵制國內的反抗勢力,以及可能存在的外來侵略者的威脅。
其次二者的主要針對物件不同。明朝海禁主要是針對日本倭寇,清朝閉關鎖國政策首先是針對沿海的反抗清朝統治的勢力,後來又用於防範日漸強大的外來勢力。
第三點是二者的具體內容、程度有所不同。明朝海禁主要是限制經濟領域的發展,規定私人不得出海進行貿易,但是對來華交易的外商沒做限制。同時對於外界的先進技術以及物產,並未盲目排斥。而清朝閉關鎖國政策,規定中國私人不能出海貿易,同時也對外國商人來中國貿易做出了限制。而且閉關鎖國涉及的內容十分廣泛,包括經濟、文化、貿易等多方面。
最後所產生的危害程度不同。海禁的實施,影響了中國海外貿易的發展,但是相比之下,明朝海禁帶來的危害沒有清朝閉關鎖國的嚴重。而在閉關鎖國政策的指導下,清朝的制度、經濟、技術以及思想文化都遠遠地落後於世界。
總的來說,海禁是出於政治目的,對經濟進行一種順帶的封鎖。而閉關鎖國政策更多的是一種經濟政策,從眾多方面進行了限制。
-
5 # 日吹天敵
區別就是,明朝只是防止海盜,但是民間和官方對外貿易和交流還是有的。。如明末大量世界白銀流入中國,不貿易那來3億白銀流入中國?還有就是,東南亞的移民,多少明朝時候漢人遷移過去的。所以,明朝海禁只是一段時間內防倭寇。但對中外文化科技交流影響不大。。而清朝的,本身目的就是為了,防漢,這一國策。本質卻別太大。。。明朝海禁是防倭亂,清朝閉關鎖國是,防漢
-
6 # 智慧的禮物
看了幾個回答,我來編一個不一樣的。
首先明朝海禁是對元朝海禁的延續。不是明清獨有的,這要搞明白!
那麼為什麼這些朝代都選擇禁海呢?看了很多扯淡回答,說因為日本打仗導致倭寇橫行?拜託,你用腦子想一想,你禁海倭寇就自動沒了?那明朝倭寇是哪來的?先有倭寇還是先有的禁海?
正是因為大名們無法跟天朝交易,才來搶的好麼?
禁海,跟滅佛目的是一樣,都是為了穩定統治,解放生產力!元末明初,人口凋零,朝廷鼓勵生育耕種,國家百廢待興。歷史證明,自唐宋以來,民間好貿易,迷戀奇淫巧物。從事生產的人大幅度減少,並養成了淫奢風氣,甚至民間力量太大不好控制。所以禁海,鼓勵人們從事生產而不是航海。
清朝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禁錮思想。要知道明朝除非你造反言論,不然是不會有太大問題的。而清朝就不一樣了,鎖死你的思想。禁海更是為了避免海外反清劇點。
總結:海禁在某個時期保證了統治的穩固與生產力穩定。但是並不適應社會發展,明朝後期資本主義萌芽就是最好的證明。
-
7 # 吳鉤的鉤沉
明清都有過禁海的政策,相比之下,明朝的海禁更加奇葩。
明初,朱元璋厲行海禁:“明祖定製,片板不許入海”,“敢有私下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即使在鄭和下西洋期間,民間也不準出海貿易。這一海禁政策維持了200年,當然,就禁海的力度而言,海禁時緊時鬆,民間也多有走私之舉。直到隆慶元年(1567),才正式開海禁,“準販東西二洋”,但也只是開放一個月港,而且,月港只准海商出去,不準洋商進來。此外,廣州與澳門也是明朝對外貿易的口岸,從晚明開始,廣州一年會舉辦兩次貿易會,准許洋商入廣州城貿易。總而言之,明王朝即使在晚明開海之後,對民間海外貿易的開放也是非常有限的。
清初也是實行嚴厲的海禁:“凡官員兵民私自出海貿易,及遷移海島居住者,俱以通賊論,處斬。”直到康熙年間,海禁才放開,清廷設了粵、閩、浙、江四個海關口岸,准許商船出入貿易,這就是“四口通商”。不過,後來乾隆又將“四口通商”改為“一口通商”,即西洋商船隻准許在粵海關貿易。不過,許多人對“一口通商”也有誤解,以為是閩、浙、江三海關關閉了,只保留粵海關。這個理解是錯誤的,閩、浙、江三海關還保留著,而且也准許南洋、東洋商船停泊貿易,只是規定西洋商船隻能在粵海關交易。要到了鴉片戰爭之後,“一口通商”的局面是被打破。
總的來說,清朝談不上閉關鎖國,只是開放有限。相比之下,明王朝才更加閉關鎖國。
回覆列表
同一件事。但在意識形態上有質之區別。明禁是暫時的,後期確也放開。清數任皇帝接力幹此事,一禁到底,無知而無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