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申牛春

    謝了,圖上二件物品在安徽皖北農村常見,土活叫:布′其【音譯】用以揚打稻穀,小麥,黃豆,花生,芝蔴等農作物時沾的灰和籽殼,或用以掀地上晾曬時農作物歸倉,也用於廚房裡蒸饅時晾饅用,用柳條編的,邊用布條縫,便於使用和延長使用年限。

  • 2 # 金道緣

    這東西在我們這裡叫“簸箕”,全名又叫“柳條簸箕”。

    其製做材料就是春天扒了皮的嫩柳條,又叫白柳條的東西。春天柳樹剛發芽的時候,人們從柳樹上把柳條剪下來,扒了外皮,留下雪白的柳條“枝骨”,然後綁成一把一把的,掛在陰涼的地方晾乾備用。這種白柳條韌性極強,不僅能編簸箕,而且還能編大“簸蘿”、打水用的柳罐(又叫柳罐斗子)、油簍、酒簍“、殼簍”、柳條籃子等物

    但後邊所說的這些大部分都早已見不到了!甭說別的,就那個打水用的柳罐,就絕對很少人見到過!那也是粗白柳條偏的,外形呈U形,罐口有一根橫樑,橫粱中間有個鐵環。原來農村水使用轤轆打水的時候,井繩上掛的就是這種柳罐,這東西沾了水後特結實,又不怕磕碰又不漏水,在井上作為全村的公用提水工具,多少年用不壞!現在這東西的圖片全網際網路都搜不到,恐怕就是有,也成文物了!

    小時候我見過編簸箕的,那時候凡編這東西的人,就是一門手藝,按現代話說就叫“柳編工藝”。

    不過過去的柳編手藝人的作品,全部是人們生活用的實用器罷了。那時手藝人編東西之前,必須先把白柳條用水浸過,以增加其柔韌性,然後便憑著一雙靈巧的手,編制出各種柳條器物來,有現編現賣的,也有趕集上店用車推著賣的。不過我想,現在這種手藝也沒失傳,但柳編實用器在生活中很少見到了,既便是有一些,也是在網上當柳制工藝品賣的,賊貴。(請看網圖)

    我想,那時的柳編實用器,現在也就只有上年歲的人見到過,使用過的也許不多。但隨著現代化發展程序,這些老物件兒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並被歷史徹底湮沒。因此國家應該將這門古老的技藝施以保護,這也算是中國的一項文化遺產吧!

    大家說對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得口炎病,會傳染其它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