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周大夫68850796
-
2 # 金毅同學1
我是個愛看書的人,小時候看報紙看的很投入,連中縫都看一遍。但是很多名著我也看不進去,這裡有許多原因。
先說國內名著,我看不進去的有老殘遊記,京華煙雲,青春之歌等等,以我自己的修為,我是認為這些公認的名著寫的不好,這裡有我修養不足的問題,也有的確寫的不怎麼樣的因素。
還有就是搜神記,資治通鑑,二十四史等等,這是古文化的經典,但是很多我也是怕麻煩或者根本看不懂,很多時候我只能耍小聰明,觸類旁通一下,往往有人以為我通讀過,今天公佈真相,我夠坦誠吧!
還有一些書,可能的確是名著,但是我對題材沒有興趣,自然也就看不進去,比如蕩寇志之類的。
再說說外國名著,有一些我真的是硬著頭皮看完的,比如誰動了我的乳酪,麥田裡的守望者,三個火槍手等等。看誰動了我的乳酪的感覺就是無聊,這怎麼會成為名著的?看麥田裡的守望者,感覺節奏太快,快到最後也不知所云。看三個火槍手,感覺可惜,這麼好的小說被翻譯得這麼爛!
我看不進去國外名著的原因也大抵如此,比如茶花女,基督山伯爵還有很多卡夫卡的作品,我都看不進去。
總結起來,我的文學底子還是挺薄的,我還要好好努力。
-
3 # 劉爽講歷史
對於“我個人喜歡讀書,卻看不進去原著”這個問題,作為初中教師,我覺得自己還是有一點感觸的,因為我經常會遇見有的同學向我提出這樣的問題。
由於對題主的個人情況不是非常瞭解,所以,我只能以“妄加揣測”的方式來回答了。如果有誤,在此先請題主見諒。
其實,喜歡看書是一個非常良好的個人習慣。讀書的好處相信不用多說,喜歡讀書的人大家都能感受得到。同時如果把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及時解決,相信是非常有利於下一步的深入學習的。
下面呢,我就簡單分析一下“看不進去名著”的原因。
首先,最常見的情況就是“閱讀能力不足”。這是很多中小學生以及看書較少的人經常面臨的問題。所謂“閱讀能力”是指對作品中的文字、句子的理解和對作品思想的概括、把握的能力等。有很多時候,作品展的每個字都認識,但是沒法把作品的情節有效的串聯起來或者沒有理解作者的意圖和作品的思想,那麼讀起來就會感到索然無味,讀不進去。而這種“閱讀能力”是需要大量的閱讀和知識積累才能夠提升的。這也就是我們在幼兒園學的是兒歌,而上了中學之後開始學《論語》、唐詩、古代散文、小說等相對比較難的內容的原因。
其次,知識儲備,尤其是關於名著作品的相關知識儲備不足。比如說閱讀《紅樓夢》,如果你只是看原著的話,很容易把它理解成幾個小男女你情我願、爭風吃醋的愛情小說,而如果你瞭解了作品產生的歷史背景以及作者曹雪芹的個人經歷等一些原著之外的知識的話,你就會更加感受到作品的巨大魅力。
再次,沒有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所謂“習慣成自然”,如果把閱讀當成了一種生活方式,帶著興趣、帶著學習的態度去讀名著,你不僅會讀進去,甚至會產生一種莫名的興奮感,不僅會有知識上的收穫,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愉悅,簡直妙不可言。
第四,閱讀狀態或者身體狀態的原因。記得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在回憶自己寫作長篇小說的時候說過一句話,他說寫作實際上是一個體力活。一部長篇小說的寫作當然需要巨大的體力和精力,而閱讀一部小說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你今天心情不好或者學習工作之後特別疲憊,這個時候恐怕最好的選擇是睡覺。
第五,名著本身的原因。這裡面分為幾個方面。
第一方面,名著本身的閱讀難度。比如同樣是中國作家的小說,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讀起來應該是比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簡單一些。而現代小說讀起來應該比古代小說簡單一些;同是小說,中國的名著讀起來相對來說比外國的名著讀起來更容易一些,當然,這背後有文化的原因。
第二方面,對於外國名著來說,譯本的質量也是影響讀者閱讀體驗的一個重要因素。好的譯本讓人讀起來很容易感受到異文化的魅力,從而使閱讀變成了一種享受。比如鄭克魯翻譯的《基督山伯爵》、豐子愷先生翻譯的《源氏物語》等。
以上簡單分析了“看不進去名著”的原因,其實我覺得只要有對知識的渴望,保持一種積極的學習的心態,隨著閱讀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不斷積累,就一定會更加愛上閱讀的,愛上經典的名著的。
-
4 # 青絲蘸白雪Cy
我很認真的回答呢
對於有的人來說,書只有一種,就是書。書的作用只有一種,就是充實自我。充實自我的意思,是精神世界強大,博學多才,提升情操。
有趣得讓我無所適從的想法。
但其實這世界上的書分很多種。就連文學也分四類,小說也有科幻,奇幻,推理,恐怖,懸疑很多種分類。
但名著不是一個分類。百度百科對名著給出的定義是:
有較高的成就和知名度,擁有極高的價值和經典的人物形象,經得起時間考驗並廣泛流傳的__書__
名著也有很多分類,但我們一般說的應該是文學名著。
那麼,
——我比較愛看書,為什麼看不進去文學名著?
這個問題近乎於:我比較喜歡吃魚。但為什麼不喜歡海產魚?
答案很簡單,因為你喜歡吃的那些魚不是海產的。
這麼說結果就應該很清楚了。你設定裡,認為自己愛看書,理所當然也應該愛看世界名著,但事實不是這樣的。事實上,看不進去才是常態。很多人看完了之後,還需要給自己找一大堆理由和藉口,來證明自己看懂了。
有趣得讓我無所適從的做法。
如果答案到這裡結束,那麼我就沒有必要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不妨適當延伸一下,我愛看書,但看不進去名著,該怎麼做。
(2018年9月25日。已修改。)
在一年前,我隨意且無禮的寫下了一點瑣碎的東西。我覺得,這件事情,為一個渴望品嚐文學之美的人提供一點幫助,讓他們能夠理解並喜愛文學,這個過程應該是可操作,能實現的。所以,才進行了一些修改。
1.一些理論和幫助閱讀的書籍。
有些人會相信,自己天生就該能看懂名著。但同樣是藝術,在面對音樂,繪畫,舞蹈的時候,他們並不這樣想。
如果名著僅僅是故事,如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那麼對於大部分讀者來說,閱讀和理解就不會構成太難的要素。
但並非如此。許多文學作品,都洋溢著作者無雙的天賦和令人驚歎的才華。像維克多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會出現長達十萬字的景物描寫。像梭羅的《瓦爾登湖》,其中的內容很多都是在記賬。
對於普通讀者來說,這時候閱讀也許就不那麼令人愉快了。
對此我的建議是,看一些幫助閱讀的書籍。例如,一些文學理論,又或者,《如何閱讀一本書》之類的傻瓜式閱讀教學。
不過,我個人偏愛的建議,是可以選擇先看毛姆的書。如果你只是聽世人評價,也許會覺得這個作家毒舌且文青。但毛姆最大的優點,是他能將困難的事情以簡單的方式給出解答。
《毛姆讀書筆記》和《月亮與六便士》是推薦之列的書籍。
2.有意識的培養對文學之美的渴求
會有人告訴你,名著是因為他的思想和精神而流傳。這一點是沒錯的。但對於一個讀者來說,閱讀時追求的應該是對文字之美的享受。(如果現在還做不到這一點,不妨有意識的強化自己對語言的體會。)
說真的,如果真的要想好好的理解文學,最好的方式就是自己也去寫點東西。當自己的作品和名家作品一對比,你就會很清楚的明白,對方的優秀在什麼地方。
3.多閱讀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雖然說,我認為大部分書都沒有閱讀第二次的價值。但我仍然會建議其他人,可以選擇更多更廣泛的閱讀。
世間任何事情得道理都是一樣的,熟能生巧。就像學會了一個數學公式,必須多加運用才能熟練掌握。雖然一開始覺得晦澀難懂等用得多了,就發現很親切很容易了。
閱讀也是這樣的。
以上吧。
-
5 # 把書讀薄
讀不進去名著,亦屬正常,這問題似乎帶有很大的普遍性。據我所知,很多人存在這個問題,也包括我本人。
讀名著,往往會感覺很累,心累,腦袋也累。
名著是出眾的,不出眾也就稱不上為名著了,它是站在塔尖上的,它一般不會很淺白,淺白到婦孺皆能讀懂的地步。
名著原本就是在塔尖上的東西,暫時夠不到,亦屬於正常。另外,名著大都不以情節來取勝,情節的推進比較緩慢,甚至拖沓,不像通俗讀物,人可以讀得順暢輕鬆。而有的名著,講個故事,也弄得支離破碎,不夠吸引人。還有,外國名著,因為記不住那裡面長長的名字,人們對外國的生活以及風俗習慣存在陌生感,也會增大名著閱讀的難度。
有些人喜歡炫耀:我幾歲時就看過四大名著了。或是說自己的孩子,沒上小學就能讀純文字的書了。
讀書不是走過場,讀過就算萬事大吉,你在很小的年紀就看過四大名著,可是,當時你又能理解多少呢?或許,只是看個熱鬧,把小說當故事書來讀。情節背後的深意,你又能領會多少。陳丹青說“她(王安憶)四十來歲時告訴我:‘《復活》寫得真好!’此前她顯然讀過,沒覺得‘好’。”
網上流傳一段標註為楊絳的話:“年輕的時候以為不讀書不足以瞭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瞭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
我的建議是,讀不進去名著,可以先將名著放下,先讀自己能夠讀進去的。等到自己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以及人生經驗都有了顯著提升,回過頭來再讀名著,也許就會豁然開朗了。
當然,硬著頭皮啃名著,也並非不可以。啃多了,閱讀能力自然會有一個顯著的提升。
要想深入讀書,名著是需要反覆讀的。
三十歲時,我讀《菜根譚》,讀得津津有味,覺得那裡面說的為人處世的道理,總結的實在是太好了!讀來如醍醐灌頂。為何?還不是因為經歷了些許世事,能夠理解社會思考人生了。若是退後十年,這樣的書,我壓根讀不進去。
-
6 # 見聞事實錄
我之前看完書大部分時候都是這樣的情況。不過今天看了李叫獸的文章我才終於徹底明白為什麼會這樣。因為我以前看書其實都像完成任務一樣,每天規定自己看多少內容,看完了也就完了,沒有再去思考這本書究竟講了什麼,在以後的生活中可以解決哪些問題……簡單來說就是欠缺深度思考,思維懶惰。那麼看書到底應該如何去看呢?1.有目地去看書。我們每一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那麼在看書的時候就要想這本書看了對我有什麼幫助,能解決我的什麼問題2.帶著問題去看書,在選擇題好看一本書之前就要羅列好,我想解決什麼問題,哪些問題是自己不懂的,想了解清楚的。看的時候就帶著問題去看這本書,效率會更高。比如看【用對時間做對事】這本書,看之前就羅列好自己的問題:1.自己每天為什麼時間不夠用;2.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時間;3.拖延症如何解決;4.如何制定合理的時間規劃;…………帶著問題去看書,重難點地方多看幾遍3.看書先看目錄,做思維導圖比如看【用對時間做對事這本書】,先看目錄還有序言,這本書具體講了哪些方面的知識,對於自己來說哪一部分是不懂的,需要重點看的。畫思維導圖,記錄主要講了什麼,遇到知識點多想想生活中有哪些現象是可以被這個理論所解釋的,把作者的知識學完變成自己的。4.記筆記多思考,構建知識的多種多樣方法對於比較難掌握的知識點,記錄下來,然後想想自己在以後的生活遇到了該如何去改進,就比如看了【用對時間做對事】這本書之後,瞭解到瞭如何解決拖延的問題,那麼在之後自己再拖延後該怎麼做去解決,不再拖延了。5.保持好奇心,看完書之後就要想為什麼這本書要這樣寫,而不是那樣寫,對自己以後有什麼樣的幫助。對任何事物都要保持好奇心,保持激情,多思多想!
-
7 # 五福臨門141363815
主要是難以靜下心來讀書,被各種事情擾亂了讀書的意願,比如現在的手機裡新聞、遊戲、影片等等東西更多又方便,據說華人在網上的時間平均在每天兩個小時,可是人均讀書每年不足五本,雖然網上也可以讀書,但是那種讀書與讀紙質書相比碎片化,也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思考!多數名著是長篇,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讀完,在這個人心浮躁、誘惑太多的時代,很多人要麼圖一時快活,要麼追名逐利,再也難見那種“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盛世了!也許我個人的看法有點以偏蓋全,但是讀書讀名著的人也許真的是太少了。能從名著中吸收精髓的更少了。
回覆列表
名著被世人貼上了標籤,有種綁架思想的感覺,容易失去自我意識。人們都喜歡用名著名言來制定標準,而忽略實事求是的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什麼書都可以看,什麼內容不重要,重要的是否能經的時間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