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齊軍斯蒂芬

    許多人把香港電影的衰落歸結於大陸市場的崛起,基本同意這樣的看法,大陸市場就想一個巨大的磁體把香港這個彈丸小地的電影資源吸引了過來,香港電影人北上就是個很好的說明。香港經濟並沒有衰落,港人所貢獻的票房也並不低,只是在大陸市場和好萊塢的雙重影響下造成了當下的看似不景氣的局面。

    資本流失

    資本家投資電影不是了情懷,電影是產品,為了賣出賺錢的,投資香港電影不如投資大陸觀眾喜好和允許播放的電影,那我幹嘛還投什麼港片呢。以前港片沒有大陸市場,但除了香港本土,還有東南亞市場,但以動作片為拳頭產品的港片自人才斷檔以後,同好萊塢無法抗衡,也沒了東南亞市場。資本是會抱大腿的,誰的腿粗自然會抱誰,這不是忘恩負義的事兒。

    資源優勢

    除了錢,現在的電影發展不似先前,是各種資源複雜的堆積揉合,香港在現代電影發展的階段很難靠其現有的資源去發展出能與好萊塢相抗衡的電影產業、電影產品,而內地雖人不爭氣,但其他資源還是要啥有啥的。過去香港電影的優勢是人才輩出,拳頭產品是功夫片、槍戰片,而這些到今天不是幾個人開開搶就能讓觀眾買賬的,香港電影人再牛好像也拍不出《速度與激情》了,大場面、大製作更是沾不上邊兒,尤其是科幻片、超級英雄片,香港原本對此就不在行,又沒有大陸這樣的資源,香港電影的基礎設施趕不上趟,衝刺時自然掉隊。要是這回《流浪地球》火了,精明資本家們會慷慨解囊,大陸將來的科幻題材電影將會井噴,香港更是望其項背。

    人才斷檔

    伴隨著資本的流失,人才也在斷層和流失的雙面加擊下越發匱乏。現在能擔綱角色的數來數去就那幾個人,四大天王老了,成龍甄子丹老了,甚至中生代的梁朝偉、古天樂、張家輝、劉青雲也老了,謝霆鋒、吳彥祖又似乎扛不起來,小鮮肉就壓根兒沒見過,往電影方向輸送人才的TVB似乎也在自嗨,什麼花旦一姐內地觀眾壓根兒就沒見過。人才斷檔看上去和資本流失同時發生、相互影響,但有相當程度的獨立性,有錢沒人、有人沒錢的現象也不是不會發生。

    形而上學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風水輪流轉嘛,不可能你香港永遠拔得頭籌。既然大陸是大勢所趨,索性就融進華語電影圈,同呼一口氣,同上一條船,香港完全會成為一個不錯的華語電影的分支,開出別樣的小花兒,同大陸電影的一片繁花似錦交相輝映。

  • 2 # 黃土高原小鄧

    作為一名劇荒了看港片的人,確實港片慢慢衰落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做了了調查,開啟各大影視app香港地區評分最高前100名的電影自03年以後只有4部,16年4部和一年4部,確實這些年產量有點低,導致港片衰落的原因個人認為: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

    港片巔峰時期的導演,演員至少都已到了花甲之年,力不從心,退出娛樂圈,錢已掙夠,享受天倫之樂了。也有賣情懷的。大牌排爛片,受重面廣,這就是導致衰落的一個原因。還有就是青黃不接,好的電影源於生活,而新生代的演員,導演大多數都是富二代,沒有生活閱歷,試問他們怎麼能排出有細膩有質感的電影那。

    國家政策:

    排港片的基礎就是大陸能上映,而港片的殺手鐗,警匪片,鬼片,殭屍,古惑仔其中後3個大陸政策不容許上映。

    網際網路的衝擊

    以前我們只看中文電影,自從有了網際網路接觸面光了,剛開始嘗試看外國電影,然後習慣看外國電影,最後喜歡看外國電影,所以對電影的要求高了,

    中國產片的崛起

    現在中國產片跟港片幾乎沒有差距,導致投資者的減少,所以港片的產量就下來了,

    最後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只有一時的敗者,沒有永遠的王者,只有保持一顆初心方可無敵,希望港片在今後的日子能夠給我們帶來視覺精神上的震撼。以上充數個人理解,您有更好的理解可以留言。

  • 3 # 視覺也瘋狂

    不同的電影製作需求,即有巔峰時期,也少不了衰落的可能。

    在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裡,都有各自經典的表達方式,明確了電影良好的製作氛圍。

    早些年代的輝煌作品

    新武俠片:“黃飛鴻系列”和“少林寺系列”

    動作片: 李小龍

    許氏三兄弟(許冠文 許冠英 許冠傑)的“許氏喜劇”

    香港電影的內涵昇華

    無拘無束,天馬行空的“東邪西毒”、“東成西就”,一代群星齊聚

    (大批經典臺詞的出現)

    “黃飛鴻”系列電影,民族自豪感的塑造

    “重慶森林”、“倩女幽魂”另一種“情”的演繹

    電影巨星雲集,風格鮮明

    周星馳“無厘頭”喜劇電影的開創,經典的喜劇之王,重新定義“搞笑”新領域。

    《大話西遊》系列(過後才知便是經典)

    誰也不想香港電影的沒落,希望未來的香港電影製作不一樣的氛圍。

  • 4 # 肥明影評

    肥明解惑開始:

    1,文化侵蝕,香港迴歸以後深受大陸文化的影響,政治正確的緊箍咒限制了傳統港味藝術的發揮空間。

    2,市場競爭,八九十年代內地電影事業還未成規模,好萊塢也還未開啟中國市場,所以香港電影擁有得天獨厚的市場環境,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前兩者帶來的衝擊讓香港電影著實有些招架不住,大批業內人士開始向大陸靠攏,人心不穩自然也就成不了氣候。

    3,流行地位,大家都在關注香港影視的沒落,卻很少提及香港音樂的沒落,其實兩者有著很大的聯絡,香港的流行文化中影視聽是一個整體,像劉德華、張國榮、張學友等等都是多線發展的藝人,隨著音樂的沒落,這個整體就桌子缺了一個腳,不再穩固。

    4,經濟差距,以前看香港電影多少有些嚮往,不管是燈紅酒綠還是衣食住行,明顯比內地要強很多,但是現在內地的生活與香港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特別是城市建設,所以那種嚮往的情結沒有了,更加深了人們對香港電影沒落的感觸。

  • 5 # 老怪

    其實都差不多,只是現在各各國際都開始做這個了,所以感覺不到那個時期

    農村七八十年時有個初中畢業的就感覺得到他有文化,村裡只要做一點和文字的事就去找他,然後他家有書,經常看報紙做什麼都是他先做,然後他做成功了,別人就去問他怎麼做的。

    我伯伯是初中老師記到剛剛雜交水稻剛剛出來的時候,我伯伯他就是我們村第一個買雜交水稻種的人,然後那年他家大豐收,以前小的時候種子都 是自己家比較好的把他割下拿來做第二年 的種子的,我家第二年就和我伯伯家一起種了,好多人還是不信捨不得花錢去買種子,最後經過幾年他們才開始接受。所以說現在你如果讀個初中看能體現出您的文化水平吧。

    所以我個人覺得不是說香港電影在衰落而是後起之秀追的猛了,所以就體現不出老前輩特別過人之處了。

    還有一個就是特別明顯的,以前的農村房子和以前城市房子比,那是怎麼樣的。然後現在的農村房子和現在的城市房子比,你感覺得到有多大區別嗎?說真的現在好多好多人還羨慕現在農村人的房子。

  • 6 # 愛的路上有你才算完美

    香港影視業真正輝煌的年代是80年代初至20世紀初期,在這20年期間。演員陣容人才輩出。可稱得上是每個領域都有領頭軍。且演技爐火純青。

    動作片:李連杰是代表

    喜劇動作片:成龍洪金寶是代表

    無厘頭喜劇片:周星馳是代表

    槍戰片:周潤發是代表

    殭屍片:林正英是代表

    喜劇片:許冠傑麥嘉是代表

    黑社會:鄭伊健陳小春是代表。

    另外還有劉德華,張學友,張曼玉,張國榮,梁朝偉,等一大批等著名的演員。陣容何其龐大。尤其是鄭伊健的古惑仔系列。李連杰的黃飛鴻系列。成龍的警察故事系列。許冠傑的最佳拍檔系列。部部經典。

    中國有句老話,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現在的香港影視業其實早已是昨日黃花。主要原因還是有兩點。

    第一。老一輩的藝人逐漸退出影視業或轉身進入幕後。不在直接參加演出。導致後繼無人。

    第二。隨著國內影視業的發展。近些年來,已初步成型。香港影視業也同時算是失去了大陸這一片市場。甚至隨著國內影視業的發展。吸引了很多的香港導演與藝人來大陸發展。這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 7 # 將軍映畫

    在20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香港電綁達到了鼎盛時期。

    那時的香港電影紅極一時,影響波及全世界,特別是在日本、南韓、東南亞各國的電影市場,曾經創造了每年電影產量高達300多部的記錄。

    港產功夫片曾經是全世界唯一能與好萊塢抗衡的片種,其成就了李小龍、成龍、周潤發、李連杰、暢紫瓊等-代偶像明星。

    但到了90年代後期,香港電影輝煌不再,並開始走下坡路,可以說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現在。

    當然,這期間也有一些很優秀的電影出現,而且這些影片在票房上都有不俗的表現,但也無法從根本上改變香港電影所而臨的危機。

    有些人曾經預言,一旦97香港迴歸後就會出問題。

    自從迴歸後,香港電影業遭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嚴重打擊,導致生產水平在98年已跌到最低點。

    兩年後,有跡象表明香港電影業隨著產量的逐漸恢復而脫離危機。這一復甦歸功於政府打擊盜版,並通過扶持世界各地舉辦的香港電影節來促銷香港電影。

    在許多方面,香港電影比過去有意思的多。

    不僅在97年之後香港電影脫離了迎合低階趣味的舊路,也在過去三年中的一些嘗試與調整,反映出了新的活力。

    這種新活力的例子就是杜琪峰,一個在香港電影低迷期致力於拍攝好的商業電影的主流導演。

    杜琪峰在上個世紀1980年推出了處女作《碧水寒山奪命金》

    90年代初期,隨著《英雄三部曲》和《現代豪俠傳》的商業成功贏得了聲譽。在這兩年,因為控制了自己的公司(銀河映像)掌管了影片製作,便有機會施展自己才華。

    99年杜琪峰因為兩部傑出的動作片《暗戰》、《槍火》大放異彩,《槍火》直接讓杜琪峰順理成章的贏得了當年的金像獎最佳導演。

    而這一切還不足以挽回香港電影的頹勢。

    正如導演陳嘉上所說,香港電影的青黃不接是很嚴重的。

    十多年來,支撐香港電影的總是那幾張熟面孔:劉德華、梁朝偉、黃秋生,以及比他們長几歲的周潤發、梁家輝,年輕幾歲的劉青雲、張家輝,年齡差不多的這一代人。

    而導演也是內地觀眾已經熟悉了二十多年的王家衛、杜琪峰、徐克、許鞍華、陳可辛等人。他們正在老去,卻後繼無人。

    以影帝為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輝煌時期,金像獎影帝的加冕者大都比較年輕。

    周潤發第一次加冕時是32歲,張國榮35歲,張家輝第一次加冕時42歲,劉青雲是43歲。而這十幾年裡,也只有張家輝、謝霆鋒算是影帝中的“新人”。

    其他影帝要麼是在九十年代獲得過桂冠,其中也不乏梅開二度、三度者,要麼就是在九十年代多次獲得提名,爭奪影帝。

    此外就是周星馳、李連杰兩位九十年代的無冕之王,在新世紀也終將加冕,而中生代和新生代幾乎沒有。

    前些年,這代影帝們的個人魅力還可以成為港產片的票房靈藥,但從08、09年以後,這代影帝儘管寶刀未老,演技也越發精湛,即使是當年號稱“雙週一成”的票房保障,也無法擠進票房的前三甲。

    反觀奧斯卡,迄今的86屆中,獲得影帝兩次的只有五人。其中湯姆·漢克斯(Tom Hanks)是在93、94年兩屆蟬聯影帝,但至今25年過去了,再未得到小金人的青睞。

    就連人氣演技雙爆表的小李子(Leonardo DiCaprio),也是在長跑了22年之後才拿到奧斯卡影帝。

    再來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獲獎次數最多的是約翰·福特(John Ford),4次。獲得3次的只有兩人,但這三人的獲獎全部發生在遙遠1960年之前。從那之後只有14位導演梅開二度,其他人都是一次。

    很難想象那幾個譽滿全球的大導演,像斯皮爾伯格(Steven Allan Spielberg)只有2次,卡梅隆(James Cameron)只有1次,而昆汀(Quentin Tarantino)一次都沒有。

    而現在每年的香港金像獎更像是一年一次的家庭大聚會,無論是導演還是演員,基本上都是這十幾個人輪流坐莊,即便沒有得獎也會有提名。

    對於香港電影中的一些老面孔而言,拿再多獎對個人來說也只是錦上添花,不會對香港電影有實質性的幫助。

    最重要的還是缺少對新生代演員的培養與扶持和嚴重的人才外流。

    香港電影的復興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那些曾經的經典之作將會是那個百花齊放的時代最好的證明。

  • 8 # 大鵬愛電影

    江郎才盡,黔驢技窮才是真實的寫照吧。

    典型的代表人物之一早期的香港導演劉鎮偉,我相信大家都知道他吧。代表作《大話西遊》就是月光寶盒裡的“菩提老祖”,《東成西就》《賭聖》《猛鬼差館》和李連杰領銜主演的《方世玉》等等大家耳熟能詳的熱門電影,也憑藉著這些早期執導的電影獲獎無數,當時是票房的保證。要知道那個年代的他風光無限,就連國際大導演王家衛都接受過他的提拔推薦。

    自從1998年宣佈退出影壇後,就再也看不到那個早期的劉鎮偉,直到看到《功夫》再次看到了他的身影,也只是曇花一現。

    周星馳,成龍,李連杰,周潤發,劉德華等等早期作品隨便拿出來一部,跟現在拍的作品相比較,那都是天上地下的差距。

    還是看看老電影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國神話電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