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兵器世界
-
2 # 戰略論
“步兵支援坦克”在二戰中並不是思想落後的產物,事實上到戰爭中、後期已經很少出現單純有坦克執行作戰任務的現象了,絕大多數情況下,坦克無論在執行進攻還是防禦都需要步兵的伴隨支援,沒有步兵支援的坦克往往很容易被擊毀,而且其獲取的優勢毫無意義。
這主要是由於步兵反坦克能力的提高,即便坦克已經突破敵方陣地,敵方士兵也不會再像初期那樣表現的驚慌失措,他們仍舊會據守現有陣地,對坦克後方的步兵部隊形成殺傷和壓制。而那些突入後方的坦克也絕非安全可言,縱深處經常部署有強大的反坦克陣地和障礙,它將阻止住坦克任何縱深挺進的企圖。在庫爾斯克會戰中表現的最為明顯,蘇軍的步兵陣地即便被德軍坦克達成突破也不選擇撤退,他們殘存的火力將打擊後方跟進的德軍步兵,德軍坦克的突破變得毫無意義,不得不折返回來支援德軍步兵,來回的奔波消耗了寶貴的時間,也使得德軍的進攻變得愈加緩慢。勝利將取決於坦克和步兵密切協同作戰的一方。
在戰爭初期將坦克分散編入到步兵部隊中確實是非常錯誤的思想,將坦克集中起來發起決定性的突擊成為更好的選擇,德軍正是依靠大編制的裝甲叢集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但是當時是處於一個特殊的時期,坦克的集中使用使得軍隊具備了縱深的進攻能力,可以迅速的威脅到對方的大後方,從而瓦解其抵抗的意志。軍隊在擁有更強大的進攻能力時,防禦能力卻沒有明顯的提升,尤其在反坦克方面,初期的軍隊防禦縱深都過淺,一旦被坦克突破防線,依靠步兵無法趕在敵人坦克到達之前重建防線,而且各國步兵的反坦克能力普遍較弱,幾乎無力阻止大量坦克的集中突破。後方的戰役預備隊也實力太弱,而且大部分是非摩托化的步兵部隊,機動能力太差,根本趕不上敵方裝甲部隊的進攻節奏,自然也無力阻止他們的前進。
隨著陣地防禦縱深的極大拓展,和部隊反坦克訓練的不斷重視以及反坦克武器的迅速發展,坦克在作戰中遭遇的“天敵”越來越多,經常被步兵從側翼擊毀或擊傷,所以僅靠坦克已經無法完成主要作戰任務。坦克必須得到步兵的有效支援,也確保薄弱的兩翼和後方不會遭到襲擊,坦克的進攻速度變的慢了起來,只有在突破對方的戰術防禦地幅後才能展開迅猛的追擊。美國的步、坦協同作戰能力較為一般,他們的坦克防護太弱,很容易被德軍反坦克炮從正面擊毀,所以一般來說美軍坦克不願意實施冒險的進攻,他們更願意使用空軍來摧毀德軍的防禦體系,坦克和步兵更多是執行戰鬥偵查任務,一旦遭遇德軍猛烈的火力,美軍會立刻停止進攻,召喚空軍和炮兵進行打擊,直到德軍被大大削弱時,美軍坦克和步兵才會再次發起進攻。除了巴頓將軍外,其他美軍很少實施這種快速突襲的戰術,他們更喜歡“穩紮穩打”的戰術,美軍坦克更多的是被當做“自行火炮”來使用,而不是“攻堅武器”。
-
3 # 紅色手電筒
美軍沒有步兵坦克,是英軍把坦克分為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步兵坦克用來支援步兵作戰,巡洋坦克用來執行快速機動作戰。相對來說,步兵坦克的最大行駛速度比較慢,只要能和步兵協同就可以了,使用果然主要是大口徑榴彈炮,當然這個大口徑是相對而言,一般就是75毫米的水平,而且裝甲比較厚。
而巡洋坦克由於要執行快速機動任務,所以速度快,但是裝甲薄,火炮口徑比較小,一般就是使用當時的反坦克炮裝上坦克。其實象當時的德國坦克中3號有點像巡洋坦克,而4號坦克在幹步兵坦克的活。英國在二戰中使用過幾種步兵坦克,包括馬爾蒂達,瓦倫丁,丘吉爾。其中這些坦克普遍行駛速度太低,象丘吉爾坦克只有20-30公里的最大時速,由於速度太慢,而所謂的厚裝甲在德軍的反坦克火力年前並不保險,所以大部分步兵坦克都是慢慢退出了一線作戰部隊,改成各種工程車輛的底盤。馬爾蒂達步兵坦克,隆美爾對於它的厚重灌甲有深刻的印象。瓦倫丁步兵坦克丘吉爾步兵坦克。
應該說,把坦克分成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是在當時技術條件下的一種妥協,當時發動機的功率不足,有了厚裝甲就不能有快速度,所以只好能是保證一頭,不能兼顧,不過隨著發動機的成熟,坦克已經是開始向重灌甲發展,速度慢的步兵坦克就開始落後於時代,同時巡洋坦克的裝甲也是越來越厚,步兵坦克的防護優勢也是不復存在,被戰場淘汰也就是遲早的事。
不過步兵支援坦克這個做法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坦克在遇到堅固設防陣地時,單憑自身的力量不但不能突破陣地,反而會遭到滅頂之災,這一點在西班牙戰爭中表現的非常明顯。而到了戰爭的後期,德軍的裝甲部隊在面對蘇軍大縱深防禦陣地時,都無法達成突破,尤其在巴拉頓湖發動的春季覺醒攻勢中,蘇軍只投入了合成集團軍,憑藉著步兵炮兵工兵等部隊就已經能夠阻止德軍的黨衛軍裝甲集團軍的進攻,這說明諸兵種合成集團軍的防禦能力已經足夠應對坦克部隊的進攻,缺乏步兵炮兵支援的坦克部隊已經不能突破堅固的防禦陣地。
這個方面美軍由於已經實現了全軍摩托化,作戰部隊依靠汽車作為機動工具,並且透過汽車運輸補給品和牽引火炮,對於步坦脫節這個問題沒有什麼太深刻的認識,倒是蘇軍對於這個問題認識深刻,以至於後來發現出步兵坐著坦克伴隨作戰的戰術,還有個浪漫的名字叫做坦克騎兵,但是這種臨時湊活的辦法始終限制了蘇軍的突破速度,蘇軍只好透過增加坦克數量的辦法來解決這問題,這又造成蘇軍坦克的戰損率一直居高不下。不過憑藉著蘇軍坦克修理部隊的高效率和後方工廠的出色表現,蘇軍的坦克部隊還是保持了對德的坦克數量優勢。蘇軍缺乏類似於德軍251和美軍M-3一類的半履帶車,用來運載步兵。蘇軍步兵喜歡坐在裝甲車輛外邊,這個習慣一直到今天還是這樣。
回覆列表
步兵支援坦克的戰術並不落後,應該是坦克支援步兵的戰術落後,順序不一樣其意義差別巨大。
坦克誕生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支援步兵突破防線,比如英軍開發大遊民坦克就是為了突破德軍的塹壕陣地,由於德軍裝備大量馬克沁重機槍,機槍的密集火力網能絞殺任何活體目標,坦克這種移動的堡壘最早就是用來擋子彈的,是為步兵開路的工具。因此說坦克支援步兵的戰術是最早的裝甲戰術。
但這種戰術到二戰時已經過時,德軍閃電戰用血的事實告訴大家,坦克就應該集中起來組成尖兵,撕破對手的防線到後方去肆意破壞,讓對手雲集在邊境的大軍彈盡糧絕,在對手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情況下決出勝負。德軍靠這一招擊敗了波蘭、法國,差一點就擊敗了蘇聯。
希特勒制定巴巴羅薩計劃時,明確要求德軍要把蘇聯全部主力消滅在第聶伯河以西,他甚至連進攻克裡米亞的準備都沒有,因為希特勒根據經驗自信的認為,只要解決了蘇聯部署在邊境的正規軍,戰爭就結束了,儘管事實大大出乎所料,但德軍將坦克集中使用的裝甲戰術還是取得了驚人的戰果。
那麼本文開頭為什麼說步兵支援坦克的戰術不落後呢?想想就能明白,現在哪個國家沒有步兵戰車呢?
步兵戰車就是協同坦克作戰的載具,目的是方便步兵支援坦克,步戰車與坦克的黃金組合隨處可見。步戰車也有單獨行動的時候,但一般都是在低烈度的治安戰中使用,真正正規的大兵團交戰,步戰車就是坦克的輔助。
以色列甚至直接把步兵裝在坦克裡,創造出兼顧坦克與步戰車功能的梅卡瓦坦克,梅卡瓦的尾部開有艙門、車身後半段是運兵艙,平時也能用來裝載彈藥,這種類似於步戰車的設計可讓步兵更密切的伴隨坦克行動,將步兵支援坦克的作戰思想發揮到極致,也就是說步兵支援坦克的思想至今都是主流。
二戰時,步兵支援坦克的戰術思想也被廣泛應用,德軍發動二戰時就深刻貫徹了坦克比步兵金貴的思想,坦克深入敵後時往往都有步兵伴隨。根據資料顯示,從1935年到1944年,德軍裝甲師裝備的坦克數量越來越少,摩托化步兵的數量節節攀高!後來甚至成建制配備裝甲擲彈兵給裝甲師,這從側面說明了早在二戰時代,步兵支援坦克的思想就已經大行其道了。
最開始跟隨坦克深入敵後的是騎摩托、坐卡車的步兵(摩托化步兵),他們攜帶大口徑反坦克火炮,在關鍵時刻幫助坦克摧毀堅固堡壘,甚至是身披重甲的重型坦克,比如隆美爾在法國戰場就用88mm炮摧毀了讓坦克束手無策的法國瑪蒂爾達步兵坦克,當時摩托化步兵配備的是37mm反坦克炮,在火力不足的情況下臨時拿出88mm炮殊死一搏。再後來德軍裝甲師編制裡開始大量出現擲彈兵,他們乘坐的就是最早的步兵戰車。
在巴巴羅薩戰役前夕,德國軍方曾要求開發一種帶有坦克裝甲的步戰車,且要方便步兵使用輕武器清掃周邊的戰場,讓步兵更安全的伴隨坦克衝擊防線,但由於種種技術瓶頸而未能實現。到後來的以色列實現了這種設想,這就是用梅卡瓦坦克底盤製作的“猛虎”步戰車了。
時間進入1943年後,各種反坦克武器大行其道,裝甲部隊想要衝破對手的防線變得極度危險,比如數百輛身披103毫米厚甲虎式坦克,也沒能突破蘇軍多兵種協同防禦的庫爾斯克防線,這時候坦克更離不開步兵了,古德里安那句坦克一定要集中、衝到步兵前面去的名言顯得很不理智。
美軍在二戰期間雖然沒有裝備步兵坦克,但讓步兵支援坦克的現象非常常見,比如電影《狂怒》中就有謝爾曼配合步兵打巷戰的刻畫。
美軍在二戰期間成功運用了步坦協同戰術,甚至可以說是最成功的一個,因為美國製造業發達,給每一輛坦克都配備了步話機,坦克乘員組步兵可以密切配合,這是任何一個參戰國都不具備的條件。
時至今日美軍M1A2坦克上還有類似的步話機,不管是坦克支援步兵還是步兵支援坦克,都是重要的陸軍作戰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