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臉法語TalentFrance

    筆者想推薦的是《法國通史》這本書。

    話不多說,我們先來看三張圖片這三張圖片分別是2002年、2007年、2012年修訂出版的時候採用的封面。

    單從三張圖片的顏色差呀來看,筆者第一眼覺得第一張圖片很好看,不知道有沒有朋友有同樣的感覺?

    第一個封面整體黑色,採用的圖片是法國某個建築整體圖案,顯得大氣磅礴,再配上至尊黑色,讓人第一眼感覺這本書有了很濃的歷史味。

    至於其他兩張,筆者覺得第二張還勉強可以接受,但是第三張的話,直接沒有了看書的慾望,更別說收藏了。

  • 2 # 幸福讀書室

    封面通常是指書刊的最外面一層,一本書在市場上最大的目的就是被讀者購買,而要達到這個目標的促銷工作,很大一部分是靠封面來完成的。它的好壞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人們的購買慾。因此,一本書有一個精美的封面是十分重要的,下面小編來例出幾個曾經見過的感覺還不錯的書的封面:

    1.《涼生,我們可不可以不憂傷》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的很不錯。它有著那種淡淡的憂傷感,也很符合這本書的內容。

    2.《以自己的方式過一生》

    真正的平靜,不是避開喧囂,而是在自己心中修籬種菊。說實話,這本書的封面還行,也不是特別的好看。但是內容還是推薦的,所以拿出來了。

    3.《林泉》

    這本書是林清玄所寫的一本書,封面上除了字幾乎沒有什麼多餘的點綴,有一種別樣的美。

    4.《我承認我不曾歷經滄桑》

    5.《忽然七日》

    講了一個有關死亡有重生的故事,據說定位是青少年,不知你讀過嗎?

  • 3 # 壹斐說電影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我把手機版切換到電腦版,準備認認真真回答這個問題。

    題目說的是“精美”,那我可以理解為“觸動人心”。每個人對於書籍的鑑賞能力和標準不同,我看到之前很多人推薦了很高逼格的重量級名著,而我覺得不一定大部頭或者被無數次盛讚的書才是“精美”的,我只推薦那些,在不經意間讓我感動,或者戳中靈魂的,真正打動我的。

    1.《一間自己的房間》弗吉尼亞·伍爾芙

    伍爾芙是我最喜歡的女作家,也是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我認為這本書是所有有思想追求的女性都應該讀一讀的。這本書對我的觸動是很大的,伍爾芙在書中的觀點很明確,書中所揭露的問題至今也存在。在男女地位仍不平衡的今天,知識女性應該怎樣取得在文學領域的獨立?怎樣獲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最現實的是,懷揣夢想的女性們應該具備什麼才能從事文學創作,透過自己的努力獲得自己想要獲得的東西?當然,這不僅是對女權的訴求,也是對理想未來的憧憬。對女權持有成見的同學也可以嘗試閱讀,這本書絕對會改變你對女權主義的看法。還有句題外話,這本書之所以是驚豔的,在於我在讀到它之時沒有抱有太多期望,我以為它會像波伏娃等女性主義作家的作品一樣晦澀難懂,可是它就是擊中了我,也讓我堅定了我一生所要從事的事業。“任何階級或者任何性別,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予以責備都是荒誕的。巨大的人群從不為他們的所作所為負責。他們被他們所不能控制的本能所驅使。”

    “因為我相信,假如我們再活上一個世紀——我說的是現實中的一般生活,而不是我們作為個人介入的具體生活——而且沒人都有五百鎊年金和自己的房間;假如我們慣於自由地、無所畏懼地如實寫下我們的想法;假如我們能夠躲開共用的起居室;假如我們不是從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而是從他們與現實的關係出發去觀察人;對天空,對樹木或無論什麼東西,也是從它們本身出發去觀察;假如我們的目光越過彌爾頓的幽靈,因為不管什麼人,都不該擋住我們的視野;假如我們面對事實,只因為它是事實,沒有臂膊可讓我們倚靠,我們獨自前行,我們的關係是與現實世界的關係,而不僅僅是與男人和女人的關係,那麼,機會就將來臨。”

    2.《局外人》 阿爾貝·加繆

    加繆金句王。在我最迷他的那段時間,我有一個本子,裡面寫滿了他在《局外人》《鼠疫》等作品中的經典句子。法華人寫書追求技巧,所有的法國作家都是這樣,在他們的書中你能看到他們精心為你設計的情感體驗。但是加繆太獨特了,我覺得他的每本書都體現了他性格的一個側面。這本書真正擊中我是在最後一章,默爾索被判死刑之後的部分。讀完合上書真是一晚上都沒能平靜下來。默爾索自始至終都是這個世界的局外人,也是加繆筆下,最荒謬的英雄。

    面對著充滿資訊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這個世界的動人的冷漠敞開了心扉。我體驗到這個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愛,我覺得我過去曾經是幸福的,我現在仍然是幸福的。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為了使我感到不那麼孤獨,我還希望處決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來觀看,希望他們對我報以仇恨的喊叫聲。人生在世,永遠不該演戲作假。3.《了不起的蓋茨比》 弗·斯科特·菲茨傑拉德這本書在2013年被改編成了電影,相信也有很多人看過。但我還是更加推崇原著。菲茨傑拉德的文筆實在是華麗,卻也真情流露的讓人感動。這本書其實是根據他自身經歷改編而成的,書中的蓋茨比,那個富甲一方聞名遐邇的公子哥也就是他本人。想象一下,那些紙醉金迷愛恨情仇都是真的。人讀書,不僅為了學知識,有些時候也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內心。也許這本書它不會教會你什麼實際的知識,但是會讓你瞭解在那個年代不一樣的愛情,不一樣的遺憾人生。我坦言,這本書是我初一的時候看的,買的世界文庫的中英對譯版本,我第一次讀就哭得不成樣子,之後的每一次,每當到結尾就毫無意外的淚崩。整本書讀下來除了感動就是心碎。電影我是北美剛上映就找國外的同學給我錄了槍版,電影很棒,效果很好,讀了原著就會懂。完全表現出美國那個時代的種種,演員演技沒的說,奧斯卡欠小李子的。那些海濱大別墅現在大多已經關閉了,四周幾乎沒有燈光,除了海灣對岸一艘渡船上時隱時現的一絲微弱亮光。月亮漸漸升高,那些虛幻不實的別墅慢慢消隱退去,直到我逐漸意識到這裡就是當年讓荷蘭水手的眼睛大放異彩的古老小島——新世界的一個清新稚嫩的乳房。那些消失了的樹木,那些為了建造蓋茨比的別墅而被砍伐的樹木,曾經在此迎風飄拂,低聲應和著人類最後的也是最偉大的夢想。在被迷戀陶醉的一瞬間,人類面對這塊大陸必定息聲屏氣,驚詫不已,不由自主地墮入一種他不理解也不想理解的美學沉思中,也是人類在歷史上最後一次與他感受驚奇的能力相匹配的奇觀面面相覷。 當我坐在那裡對那個古老的、未知的世界思索時,我也想到了蓋茨比第一次認出對岸黛西家碼頭上那盞綠燈時,他是多麼的驚奇。他走過了漫長的道路才來到這片藍色的草坪上,他的夢似乎近在咫尺,唾手可得,幾乎不可能抓不住的。他不知道那個夢已經遠他而去,把他拋在後面,拋在這個城市後面那一片無垠的混沌之中,在那裡合眾國的黑色原野在夜色中滾滾向前伸展。蓋茨比相信那盞綠色的燈,它是一年一年在我們眼前漸漸遠去的那個美好未來的象徵。從前它從我們面前溜走,不過那沒關係——明天我們將跑得更快,手臂伸得更遠…總有一個明朗的早晨…於是,我們奮力搏擊,好比逆水行舟,不停地被水浪衝退,回到往昔歲月。中文版表達不出那種效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英文版。4.《人間失格》 太宰治我對太宰治的喜愛,是幾乎病態的喜愛。他真的是貨真價實的文學天才。其實大多數人對於日本作家是抱有偏見的,尤其是日本戰後文學作家。我承認,很多時候我們是不能讀這種書的,因為讀完會消極,會對世界抱有極大偏見,有些人甚至覺得會影響世界觀。但這本書也是我初二讀的,我覺得,一個讀者在讀書時最起碼要做到理性閱讀。不能自我代入,因為小說源於生活卻不是生活。帶著自我去閱讀,才能不被任何讀物所動搖。太宰治真的是一個無論講什麼,都能講到我心的人。讀書這麼多年,這樣的作家很少見。我只有在最難過無助的時候會翻開太宰的書,感覺到世界上有人和我有著幾乎全然相同的感受,這就夠了。王家衛說,太宰治讓他想到梁朝偉。這本書是太宰的絕筆之作,在這本書發表的那一年,太宰治和自己的情人縱身投海而亡。(這本書也被拍成電影,飾演主角葉藏的是生田斗真。)我不是矯情的種,我們都不是。

    ”膽小鬼連幸福都會懼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有時也會被幸福所傷“

    “我對於人類的營生仍然是迷惑不解,自己的幸福觀與世上所有人的幸福觀風馬牛不相及,這使我深感不安,並因為這種不安而每夜輾轉難眠,呻吟不止,乃至精神發狂,我究竟是不是幸福呢?”

    ”所謂世間,不就是你嗎?“

    5.《金閣寺》 三島由紀夫又一位日本作家,同樣是戰後文學代表。我認為三島是日本研究美學的作家中最用心的一位。《金閣寺》取材於1950年金閣寺僧徒林養賢放火燒掉金閣寺的真實事件。據林養賢說他的犯罪動機是對金閣寺的美的嫉妒。本書中一直提到的”金閣“在日本可以看到。金閣是一種象徵,一種美學追求。如果讀了就知道,這種幾近偏執的追求是有絕對意義的。這是一部驚豔的小說,書中提到的”南泉斬貓“”趙州草鞋“等哲學問題也引人深思。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件”必須美“的東西,它是我們在這個世間最後的,救命稻草。追求了一生死亡美學的三島最終切腹而死。附上一張三島的照片。 "金閣啊!倘使你是人世間無與倫比的美,那麼請告訴我,你為什麼這樣美,為什麼必須美?"6. 《鴿子》 帕特里克·聚斯金德聚斯金德真是個恐怖的作家。早期作品《香水》應該沒人不知道。那本書裡的變態人性,在這本書中完全被反過來,隱藏起來了。但是隻要細細品味,你就知道這個變態根本沒變正常,這本書更加的滅絕人性!這確實是人類生存恐懼的寓言,不能說驚豔,也能說驚嚇了。我個人認為這本書比奧威爾的《1984》和《動物農場》沒多大差。請閱讀吧,享受你的恐懼吧。7. 《巴黎永無止境》 恩裡克·維拉-瑪塔斯偷偷放一張我和這本書的照片!

    這是一部後現代版《流動的盛宴》,講述了作者本人在20世紀70年代離開故鄉西班牙,為追尋成為新一代海明威的美麗夢想而蟄居巴黎,專心從事第一部小說創作的艱辛歷程,以及他在巴黎與許多著名作家、知識分子、演藝圈名人、藝術家和普通老百姓接觸交往的種種逸事和生活經歷。在這場美味而有趣的宴會上,你會遇見杜拉斯、羅蘭•巴爾特、海明威、貝克特,當然,還有馬塔斯自己。

    這本書說實話文筆並不驚豔,可是作者這個交際小能手講述的人都太驚豔了。。。這是真實的交往經歷,應該會還原那個時代文藝之都巴黎的樣貌,和你們喜歡的作家的性格。

    說到杜拉斯,每個人都會想到愛戀與紛紛的情慾。但是這本書有些許不同,它真實的敘述了經歷著二戰崩壞現實的杜拉斯,對於戰爭的種種感受。本書前三篇都是真實的故事,其中一篇是杜拉斯在等待丈夫羅貝爾時所作,羅貝爾被納粹抓走關進集中營,杜拉斯每天痛苦的等待他的歸來,在幾乎要接受羅貝爾的死亡時,羅貝爾回來了,卻不再是以前的那個他,戰爭和集中營中的折磨讓他活著,卻似乎已經死去。杜拉斯在這本書中更多的涉及了對除了愛情以外,世界本質的思考:戰爭帶給人們的災難、不置可否相互抵抗的情緒、極度紊亂的思想情感。我喜歡最後一篇:《奧蕾莉亞·巴黎》。這是一篇短小的,幾乎不能夠被稱作故事的文字。它用凌亂的文字和女孩絮叨的話語,簡單構述了二戰時一個猶太女孩避難的情境。這是杜拉斯諸多作品中最獨特的一部,有些意識流,不喜歡意識流的同學請繞行。

    “我走得很慢,為的是爭取時間,別讓腦子裡的東西沸騰。”“希望是完整的,痛苦根植在希望之中。”

    9.《想象》 讓·保羅·薩特

    之前有男知友說我“女性推薦的東西就是太感性”,這裡,理性的來了。我對薩特真的是又愛又恨,愛在他的思維實在是令人稱奇,作為存在主義鼻祖,薩特在這本書中較為詳細的闡述了對“影像存在”的認識,對“影像”和“現象”等概念進行了帶有薩特風格的解釋,是薩特青年時期,也就是現象學研究初期的成果。在本書中,薩特對心理學、形而上學直至影像學進行了分析,注意,這裡的理論為他後來的鉅著《存在與虛無》打下了基礎,很多論題在後者中也有涉及。對於喜歡存在主義文學的同學,這本書不可以不讀。

    這本書是在我學業並不繁忙的初三讀的,說實話現在我已經沒有精力再讀除高考題以外的課外書了。。這些都是在我資本原始積累時期讀的。那時候的閱讀真是可以用“感到驚豔”形容。因為在這本書之前,我很少讀到學術性這麼強的論文式作品,讀到這本書以後,覺得這種縝密思維實在是有趣,我竟然從頭到尾沒有不耐煩。接下來我又略微接觸了胡塞爾的影像學論著,覺得沒有薩特講的生動(就是比較能讓人讀進去)推薦給想要提高自己的同學,並不是要學習專業知識,而是要培養應對晦澀文字的能力,促進我們更好的閱讀。一句話,任何讀起來輕鬆的書,對你來說是沒有幫助的。

    10.《某種凝視》 弗朗索瓦絲·薩岡

    薩岡是個小魔鬼。18歲時《你好、憂愁》的一夜走紅,讓她成為法國文壇的現象級作家。她對於文字的把握是很到位的,這種不同於寫作技巧的手法似乎就是從她筆尖源源不斷的、自動流淌出來的。這隻能被歸結於“天賦”。薩岡在這本書中講述了對兩性關係的理解,坦白了自己對寫作事業的感受。給讀者展示了一個“理性的薩岡”。之所以推薦這些作家並不大眾化的書,因為我覺得真正的好作者,他的所有作品都值得好好品讀。那些代表作不一定展示了他的全部。反之,小眾的作品能從他性格及寫作特點的側面顯示他的思想精髓。從不太知名的作品入手,才能更好把握他的著名作品及其內涵。

    薩岡在法國相當受歡迎,除了寫作,她還有著名的“薩特情書事件”。就是發表的一封公開信,《給讓·保羅·薩特的情書》。她公開表示不想活在沒有薩特的世界上。她崇拜薩特,在薩特晚年也一直作為小友陪伴在薩特身邊,給薩特帶來了許多歡樂。她與法國總統密特朗也有著不同尋常的友誼。

    薩岡的作品大多圍繞三兩個人物,描寫小資生活,可以稱之為小資生活之母。她給世界通俗小說做出了意義重大的貢獻。她是世俗標準中最壞的女孩,她卻是法國乃至世界文學史上,最受人喜愛的作家之一。她是傳奇,她度過了精彩的一生。

    附一張薩岡的照片。

    即使我對他身邊的某些人關於一個“痴呆的薩特”的那些敘述感到憤慨,即使我停止閱讀某些回憶他的文章,我卻沒有忘記他的聲音、他的笑容、他的睿智、他的勇氣和他的善良。我確信,我永遠無法平靜地對待他的離世。因為,有時候,該怎麼辦?如何想?只有這個死去的人能夠告訴我,也只有他能夠讓我信任。薩特出生於1905年6月21日,我出生於1935年6月21日,可我不認為——況且,我也不願意——我不認為我可以沒有他而獨自在這個星球再度過三十年。 —— 薩岡・《我最美好的回憶》 思考的自由,是可以思考得不全面或者是幾乎不去思考;是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自由,是選擇自我的自由。我不能說是“做自己”的自由,因為我只是一個可塑的麵糰,但卻是一個拒絕模子的麵糰。 沒有寫作,我只能拙劣地生活。 沒有生活,我只能拙劣地寫作。 生活是一場飆車,我有權自毀。11.《逃避之路》 格雷厄姆·格林

    我是一個十足的書本外貌協會會員,對封面好看的書簡直欲罷不能,我可以僅僅因為封面好看買一本書,這是個壞習慣。這個版本的《逃避之路》封面是絨面的,標題字型也好看。我以前接觸過格林的《生活曾經這樣》和《布萊頓棒棒糖》,對這個作者感情複雜。我不知道是天主教的影響和宗教風格的表達方式使各風格通吃的我覺得他的書十分詭異。但是偶然一晚讀了他回憶錄性質的《逃避之路》,我愛上了格林老夥計。他對待自己的作品有謙虛、謹慎的評價,對待同時代的其他作家有著深刻的剖析。他反戰、反物質主義的觀點清晰明確,英華人特有的樸實不失風趣體現的淋漓盡致。他的一生更是傳奇色彩十足,在他的這本書中你能看到伍爾夫、艾略特等人的身影。他做過間諜、當過編劇、喜歡世界各地旅行,用他的話說,是“逃避”。我之前一直不理解為什麼這個作品中充滿黑暗色彩和宗教觀念的一戰階段作家圈粉能力如此之高,在英國的地位如此獨特,看過這本書我更深切的明白,對於文藝工作者來說,人格滲透在作品中,這也就是所謂的“人性之於文學的魅力”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俄羅斯的經濟始終不能夠擺脫困境的原因,是因為連年的戰爭導致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