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槽八點

    知識付費在未來會是一門好生意,在當下不會。

    分答上線後,利用明星效應吸引了很多的粉絲,看似分答是成功的,但是仔細探究,你會發現,大家真的是來付費問問題的麼?曾經加過一個群,這個群裡是分答聯盟,簡單來講就是利用分答賺錢,在分答裡面向羅胖提問只要幾塊錢,如果羅胖回答了你的問題,那麼你至少可以賺幾十塊錢,這是利用了羅胖的知名度和分答的提成機制在賺錢,所以你說有多少人是真正的在吸收知識呢?

    再舉一個例子,百度傳課是一個教課的平臺,裡面有很多的內容可以學習,但是有多少人會去真正的付費學習呢?很少。

    所以當下知識付費生意難做有幾個原因。第一:獲得免費知識的途徑很多,現在的人已經習慣了免費的知識,而且很多知識只要百度下,或者知乎下就可以出來了,既然都可以找到答案,那麼為什麼還要去付費獲得呢?

    第二:使用者太懶,雖然現在教課平臺很多,但是能堅持看完一課時的人都很少,所以還付費學習那就更不願意了。

    第三:付費知識不知道好壞,中國的市場誠信度其實並不高,今天看到一個新聞連紫菜都可能是塑膠做成的,還有人工合成雞蛋等,保不定你付費所看到的知識是基礎到小學生都知道的,那就是坑了。

    所以在整個知識付費市場還沒有被培養起來的時候,還不算一門好生意,但是在未來一定是一門好生意,因為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豪華的午餐都是高昂的;而且大家可以發現,現在音樂開始推付費了,像愛奇藝以前都是免費看的後來也基本上付費才能看優質的了,分答作為答疑也開始推付費了,所以在未來當越來越多的知識或者產品推付費後,那大家就不得不被動付費獲得了,那個時候付費就成了一門好生意。

    所以如果你想做知識付費,請在現在多積累粉絲,為以後粉絲的知識變現做準備。

  • 2 # 生命儒將

    知識付費是歷來都有的,從古代到現在,都是買知識必須付費。只不過現在付費比較方便,手機上操作一下就行了,比較方便,所以也是非常熱門。當然,如果你在某個領域有一定的成就,就可以進行內容變現,也是一種線上教育,開通問題付費確實是一門好生意!

  • 3 # 萬群聯盟

    我們不禁要問:“流量都去哪了?”

    畢竟使用者也不傻。199元/年之類的成本定價,實際是安心費,與使用者願不願意學、能獲得什麼價值並沒有太大關係。其後果顯而易見,以得到為例,3月份開啟率為30%左右的專欄到4月以後持續下滑,李翔商業內參、李笑來通往財富之路都降至18%。此外,馬東的好好說話開啟率也從30%跌至10%,長此以往,爆款的知識付費們都前途堪憂,更別提那些中小PGC或UGC了。

    單純推送知識對使用者來說是沒有價值的,知識付費僅僅解決了使用者的焦慮問題,並未觸及他們焦慮的源頭。看一場分享、讀幾篇大咖文章、聽音訊只能讓使用者獲得心理滿足感,就像書架上堆積的從未拆封的書一樣,這些知識並未送達使用者,只是傳遞了一個載體。所以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這個弊端,也就不再相信知識付費,各個平臺訂閱的那些專欄因為沒有實際結果,開啟率自然大幅下跌。知識提供商們也從“老師”變成了“騙子”,知識付費的末路就在眼前。

    知識付費必須轉型,知識只能用來引流,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知識就是資訊,而資訊壁壘已經被打破。免費的知識還看不過來,使用者為什麼要看付費的?而且,付費內容也不一定比免費的好,越來越多的人從“掏錢假裝在學習”的狀態裡清醒過來,大IP們鼓吹的虛無縹緲的東西再難打動使用者,使用者最終還是會迴歸理性,他們需要切實的收穫。

    效果付費是新風口

    霸王課從創立伊始就強調知識免費,效果付費。跟老師一起打磨作業體系、反饋體系、問答機制,幫助學員做刻意練習,讓他們不但學到知識,還能學會使用知識。所有的知識付費都面臨下一個階段的轉型,這個方向就是效果付費,使用者只為他能得到的東西付費。

    效果付費給了我們三點啟示:

    1. 跟以往的購買實物一樣,效果才是與金錢的等值交換,使用者得到的是行為的改變。2.知識付費必須轉型,知識只是用來引流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知識就是資訊,而資訊壁壘已經被打破。3. 大IP們鼓吹的虛無縹緲的東西再難打動使用者,使用者最終還是會迴歸理性,他們需要切實的收穫。
  • 4 # 鵬程Hunter

    知識付費,採用的碎片式學習方法,可是碎片式學習方法能解決你的知識焦慮嗎?

    是工作嗎?肯定不是,以前人們也要工作啊,而且現在很多工作都不像以往必須在規定時間規定的地點去做,大部分白領的工作都可以藉助網際網路來解決,是因為家庭嗎?現在主流家庭還是維持著6個家長帶一個孩子的結構,孩子父母拿出一點學習的時間還是綽綽有餘。是因為出差嗎?也不是,以前出差在路上的時間基本是用天來計算,現在到達全國任何一個地方,無論是採用飛機還是高鐵均可以用小時來計算,即使在路上也是可以學習的。

    那是什麼原因導致我們如此焦慮,如此無助呢,那就是我們手上的這部手機裡面包含的五花八門的內容。企業要轉型,供給側要改革,全民要創業,人工智慧也要來搶飯碗,於是乎,趕快要學東西。

    手機上知識付費的內容多如牛毛,總結起來就是讓你聽一聽,讓你看一看,早晚都在聽,都在看,反而把時間碎片化了,把聽書才成一種消遣,就如聽音樂,看電影一樣。可是要想學知識,僅僅停留在看電影層面,根本不可能學到知識核心,就如需要用嗅覺體驗的,你非要用味覺來體驗,再好的美味,也是味如爵蠟!同樣的道理,書籍需要用視覺來閱讀的,你僅僅透過聽覺來聽,肯定會大失所望,最近網上那麼多人罵羅振宇之類的人,也是透過1年多來體會後,沒有收穫後,一次集體的撒氣,這個還真不能怪做所謂“知識付費”的人,只能怪你自己太傻太天真。

    網上知識付費採用音訊等形式的學習方式正好迎合了那些想學習知識又想走捷徑的人,甚至想不勞而獲的人也在其中,就如當年我們學英語,也曾經花錢學習一些記憶技巧的方式來學英語,但最終都是一無所獲的道理一樣。因為知識是學出來的,而不是教出來的,就如請一個私教健身一樣的道理,私教再好,都不能替代你去鍛鍊身體一樣。只不過一個是健身,一個是健腦。

    市面上所有能夠拿出知識產品來兜售的人,都是在背後進行深度學習後,再咀嚼後,再錄製一個20-30分鐘音訊,就可拿出來兜售,那麼大家有沒有想過,自己難道都不能去深度學習一下嗎?一定要吃這種二手知識去虛胖。其實,一個人全力以赴自我學習,專心致志做一個事情,沒有一個事情需要超過三個月的。

    既然這種精神安慰劑藥片沒有作用,那麼,能否自己把手機甩開一丈之外,拿出一本去靜靜的啃呢?這樣去學習知識的時間就不會被手機裡面飛過來的資訊或者自己的慣性要去看看手機所打攪。

    時間就是個微積分的過程。如果一個小時值10元的話,分成兩個半個小時可能不值5元,4個15分鐘連1元都不值,反過來看,連貫的10個小時已經價值到幾千萬了。這就是時間被打斷成碎片之後,一文不值,只是獲得一堆快訊,諮詢的道理。以前資訊時代沒有到來的時候,我們渴望資訊,現在資訊時代到來的時候,我們卻要拒絕絕大部分資訊灌入我們大腦,當王寶強離婚的資訊超過奧運報道的時候,我們都要懂得拒絕這些資訊了。

    讀書是回報率最高的投資。莊子耗盡一生寫了80000多字,我們只需要花20元人民幣就可以閱讀他的一生;老子也是,他一生寫了5007個字,我們只需要用一兩個小時就可以得到他的智慧。

    那麼怎麼去讀值得讀的書呢?

    一、要有批判思維的精神,不要迷信權威;

    二、要選擇性地讀好書(經典書),不要盲目崇拜出版物;

    三、要多讀些閒書,不要急功近利,

    在今天琳琅滿目的知識線上時代,當你係統地學習一個知識後,你必須為這個知識找到一個或多個致用的出口,只有讓知識頻繁地得到“致用的鍛鍊”,知識才能真正地轉化成為長在你身上的本事。不要成為倉庫型的人,裝了很多知識,把某些知識某年某月都搞得清清楚楚,除非你僅僅想成為一位講師。要做獵人型的人 ,把學到的知識的道理、原理,經驗就如獵槍的子彈一樣,對準目標進行擊破。

    用陽明心學話:要學會內求,心即理。外面的東西如何把資訊點轉化成知識點,然後變成見識和思想,必須內化。那麼必須去主動閱讀。而且一定要紙質書籍,才能體現出溫度和深度,還有互動。

    因此要解決你的知識焦慮,唯有把時間不再碎片化。

  • 5 # 蒂芙尼Anna

    近幾年,移動網際網路技術飛速發展,智慧移動終端不斷出現,音訊類客戶端迎來了蓬勃發展的時期。憑藉豐富的節目資源、便捷的收聽體驗、個性化的節目定製、方便即時的互動反饋,音訊類客戶端迅速成為移動互聯時代備受使用者青睞的創新媒介產品。

    優質內容將成為

    各大音訊客戶端的佈局關鍵

    隨著知識付費市場的迅速發展,幾大音訊類客戶端平臺在內容付費領域動作頻頻,大家都認為:優質的內容將是音訊類客戶端的致勝關鍵。

    2016 年6 月,“喜馬拉雅FM”開始嘗試音訊內容付費,這被視做開啟知識付費浪潮的一大標誌。“喜馬拉雅FM”的第一檔知識付費節目是馬東的《好好說話》,上線當天賣了500 萬元人民幣,目前累計播放超過5000 萬次。

    2017 年初《蒙曼品最美唐詩》藉助中央電視臺《詩詞大會》的春風,一上線就受到使用者追捧,兩個月時間就有近千萬次的播放,第一個月的收入超過了300 萬元。

    這也意味著“喜馬拉雅FM”在知識付費領域又實現了一次突破:從實用技能、管理新知的內容領域拓展到更廣泛的文化內容領域。

    2018 年1 月,“喜馬拉雅FM”宣佈姚明、楊瀾、郝景芳、梁冬、郭德綱、蒙曼等20 位音訊超級IP 加盟,並同時釋出了“萬人十億新聲計劃”,從流量、資金、創業基金三個方面大力扶持音訊內容創業者。

    透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到“喜馬拉雅FM”對優質內容方面的重視程度以及他們的雄心。

    而市場上另一著名音訊類客戶端“蜻蜓.fm”也一直看重在內容產品上的佈局。

    早在2016 年,“蜻蜓.fm”就推出了《蔣勳細說紅樓夢》《矮大緊指北》等多個獨家付費精品節目。目前,《蔣勳細說紅樓夢》在平臺上的播放次數已達到2.2 億次,高曉松的《矮大緊指北》播放次數達到7944.4 萬次。

    2017 年以來,李開復、張召忠、許知遠、梁宏達等名人紛紛加盟“蜻蜓.fm”,相繼推出《局座講風雲人物》《老梁的四大名著情商課》《人工智慧十講》《豔遇圖書館》等多個音訊精品節目。目前,“蜻蜓.fm”擁有3 億使用者,日活躍使用者量1200 萬人。

    使用者體驗至關重要

    在移動互聯時代,使用者體驗越來越變成決定產品能否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

    隨著技術的迅速發展,使用者對客戶端的要求越來越高:平臺穩定、介面人性化、操作簡單便捷等。

    隨著大資料技術的發展,對使用者的偏好分析愈加精準,針對偏好進行產品推薦、廣告投放,提升使用者體驗,變得越來越重要。同時,使用者間互動增強,使用者與主播間的交流越來越方便,使用者社群的概念也趨於成熟。

    1.越來越注重大資料分析

    音訊節目有兩大特點,

    使得音訊客戶端需要大資料的精確分析。

    (1)音訊內容的選擇比其他的內容形式更加耗費時間

    我們可以快速瀏覽文字內容來確定我們對一篇文章是否感興趣,影片內容可以快進,透過畫面來判斷是不是想要的內容,而音訊卻必須聽一段時間,才能知道是不是我們想聽的內容。

    因此,使用者在選擇音訊內容上可能需要付出更長的時間試聽,這樣的使用者體驗最終可能會導致使用者放棄對音訊客戶端的使用。而藉助大資料對使用者喜好的精準分析進行內容推薦,從而大大節省使用者在選擇音訊內容上的時間成本,提升使用者體驗。

    (2)作為伴隨性媒體,音訊具有泛場景化的特點

    音訊是移動的、線上的、伴隨性的,使用者可以不看螢幕就聆聽,相當於使用者拓展出一個可以獲得知識和娛樂的接收渠道。

    所以,音訊具有泛場景化的優勢,開車、哄娃、做家務、跑步等場景中,在不影響使用者做場景化動作的同時,音訊內容都可以送達目標使用者的耳朵。

    面對平臺上大量的音訊內容,使用者如何快速、準確地找到自己所需的內容,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如果使用者在尋找內容上耗費時間過長,就會失去耐心,從而造成使用者的流失。

    “喜馬拉雅FM”是音訊行業內最早運用大資料技術的音訊客戶端,2015 年就組建了大資料研發團隊,針對搜尋及演算法進行系統性的研發,使用者在客戶端上的每一次操作都會被記錄下來產生資料,然後再根據使用者的性別、年齡、地域、職業等指標來分析使用者的喜好偏愛。

    有了大資料的精準分析,“喜馬拉雅FM”正式上線了“聽你想聽”板塊,根據分析的結果給使用者推薦適合的音訊內容,廣告推送內容同樣會尊重使用者的個性需求。

    2. 加強使用者間互動,打造音訊社交平臺

    近幾年,幾大音訊類客戶端都著重打造各自的音訊社群。

    “阿基米德FM”隸屬於上海廣播電視臺旗下的東方廣播中心,作為傳統廣播與網際網路融合的成功案例,它提出的理念是:做“提供服務的廣播社交平臺”,實現興趣群組式的社交服務。http://suo.nz/4riHKM

    它以7000 多檔節目為基礎劃分了7000 多個社群,這樣的一個個“社群”把一群互相不認識但有相似喜好的人聚合在一起,由此產生商業價值,給廣播節目帶來增值。

    在節目將人群精準細分之後,所有的廣告都變成了服務,以往單調的廣告可以更加舒服、高效地互動式呈現。

    在“阿基米德FM”,廣播不再是電波里神秘的聲音,客戶端裡有主播的照片、節目組的活動、即時的新聞、聽友的互助,甚至和主播的交流也變得直接簡單,再沒有了往日的神秘。

    “喜馬拉雅FM”透過“聽友圈”“問答”等功能板塊供使用者進行互動交流。

    使用者可以根據主播的介紹、朋友在聽友圈分享的動態內容,瞭解他們的動態,並與他們進行互動,把自己聽過、感覺好聽的內容進行分享來獲得認同感。

    “喜馬拉雅FM”還推出了比較新穎的互動板塊——“全民朗讀”,由被選中的主播領讀,使主播在獲得認可的同時加強了與使用者的聯絡。

    “全民朗讀”在提高平臺活躍度、留存度上有一定的作用,加強了主播和使用者的聯絡,是主播獲得使用者粉絲的有效渠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那該怎麼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