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曉支

    歷朝歷代的正規軍隊裡,除了戰兵也包含許多專職各類保障的輜重兵,輜重兵的比例大致佔全軍的二至三成;如果是騎兵部隊,輜重兵的比例會更高;如果軍隊需要遠征,那輜重兵的比例甚至會超過戰兵。

    隋煬帝第一次遠征高句麗,出動三十軍兵馬(左右二十四軍,御營六軍),一般認為,每軍兩萬人,其中騎兵四千、步兵八千、輜重兵八千。而馬步兵中必然還有承擔輔助任務的兵員,故輜重兵的比例極可能過半。這是境外遠征的常例,不足為奇。

    北宋的軍隊狀況大致如下:一軍滿編為三萬七千五百人,騎兵六千,步兵兩萬四,輜重兵為七千五百人,比例約為二成。宋軍以步兵為主,且作戰距離都不太遠,輜重兵的比例沒有隋唐時期的高。

    明代戚繼光練兵為例,每軍萬餘人分為騎、步、車、輜四營,騎、步、車三營大致各為三千人左右,輜重營則為一千六百人,但騎、步、車三營又每隊十二人有一名火兵(即炊事兵),再加上各營配給的軍醫、鼓手、旗手、內巡等雜役等人員,輜重兵的比例大致也佔全軍的二至三成。

    綜上,古代軍隊的戰兵和輜重兵的比例,根據作戰目的和規模會有很大的差別,但通常會保持七成的戰兵三成的輜重兵這一比例。

    戰兵七萬,輔兵三萬,而民夫三十萬,這就是沈括給出的比例數字。

  • 2 # 多彩紀錄

    古代20萬軍隊出征,一般配備步兵60000萬人,輜重兵80000萬人,後勤兵60000萬人,有戰鬥力的140000萬人。

  • 3 # 滄海終化桑田

    中國古代打仗的軍隊數量一直以來都是一個謎。比如赤壁之戰的時候,曹操號稱自己有百萬雄師,《三國演義》中說其實只有七十萬,但《三國志》中說其實二十萬不到。但東吳此時的兵力卻只有區區三萬。三萬和二十萬打,怎麼看都是輸啊。

    但其實如果曹操真的有二十萬大軍,恐怕這二十萬大軍之中只有五萬是真正作戰的前線士兵,剩下的十五萬士兵都是後勤輜重部門,沒有作戰能力或者作戰能力低下。因此三萬精兵才能輕易擊潰二十萬兵馬。

    為啥會出現二十萬士兵之中有十五萬是輜重部隊呢?其實這是因為現代人對古代軍隊的構成不是太瞭解。軍隊中有一句話叫做“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因此在古代打仗,糧草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

    古代沒有現代這麼多馬路,因此糧草運輸非常困難,需要大量計程車兵去參與這項任務。基本上就形成了三個輜重兵養活一個前線士兵的格局,而且輜重兵本身也要吃東西,所以他們攜帶的糧食數量非常龐大,大部分是被輜重兵消耗了,比如出發之前帶了100噸糧食,等跋山涉水送到軍營的時候估計只剩下了30噸左右了。

    因此,按照正常的邏輯來推斷,東吳的三萬精兵對抗曹操的五萬精兵,然後一把火把曹操燒崩潰了,這是有可能的。如果20萬人都能作戰,那麼東吳那點人馬根本不夠人家吃的,赤壁之戰也會是另外一種結局了!

  • 4 # 薩沙

    其實不用說古代,看看現代的淮海戰役。

    解放軍認為淮海戰役參加戰爭的部隊是60萬,而負責支援的民工為543萬。

    資料這麼寫:在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下,中原局、華東局、華北局除原有軍隊系統後勤外,先後成立了中原運輸司令部、豫皖蘇後勤司令部、豫西軍區支前司令部、華東支前委員會、華中支前司令部及冀魯豫戰勤總指揮部,組織動員了山東、安徽、江蘇、河南、河北5省的人力、物力給予全力支援。據不完全統計,各解放區共出動了民工543萬人(其中隨軍民工22萬人,二線轉運民工130萬人,後方臨時民工390萬人)、為最初參戰部隊的9倍。動用擔架20.6萬副,大小車88萬餘輛,船隻8500餘艘,汽車257輛,向前線共運送了1460多萬斤彈藥和9.6億斤糧食及其他大量軍需物資,向後方轉送了11萬名傷病員,出色地完成了運輸任務。

    那麼,也就是1個士兵作戰,需要9個民工負責提供後勤。

    自然,相對的後勤供應相對複雜,還有諸如各種彈藥、醫療用品等物品。

    但現代的交通情況也比較好,公路、水運甚至鐵路都比較發達。

    古代如何呢?也是一樣。

    漢代三國時期,諸葛亮北伐兵力基本都是5到8萬。

    然而,為了維持這5到8萬軍隊的後勤供應,使用的後勤運輸部隊就超過8萬人。

    而且,很多時候由於軍糧不足,作戰部隊也需要抽調主力返回運輸糧草物資。

    這樣一來,蜀國北伐等於使用了十多萬人。

    而當時蜀漢只有90多萬人口,青壯年男性也就十多萬人。當時的農業種植完全靠人力,需要大量男性壯勞動力。

    這樣作戰,等於將全國可以使用的男人都用了,連強壯的婦女也被徵集。

    久而久之,蜀漢國內經濟受到很大破壞,人民怨聲載道。

    《晉書·地理志上》曰:“劉備章武元年,其戶二十萬,男女口九十萬。”;

    再看第二組數字,《三國志》曰:“蜀亡之時,其戶二十八萬,男女九十四萬”。

    可見,這幾十年時間,蜀漢人口竟然幾乎沒有增長。

    古代如果是中短距離行軍作戰,輜重兵大約是總兵力的百分之二十。也就是20萬人,輜重兵為4萬左右。

    這是有科學依據的:每個民夫可以背6鬥米,士兵自己可以帶5天的乾糧,1個民夫供應1個士兵,一次可以維持18天。每人每天吃2升糧食。如果要計回程的話,只能前進9天的路程。2個民夫供應1個士兵的話,一次可以維持26天。如果要計回程的話,只能前進13天的路程。3個民夫供應1個士兵,一次可以維持31天。如果要計回程的話,只可以前進16天的路程。3個民夫供應1個士兵,已經到了極限了。當然,古代除了山地以外,不需要民夫自己揹著糧食,還有馬車、牛車、船隻這類運輸工具。

    如果用牲畜運,駱駝可以3石,馬或騾可以馱1石5鬥,驢子可以馱1石。與人工相比,雖然能馱得多,花費也少,但如果不能及時放牧或餵食,牲口就會瘦弱而死。一頭牲口死了,只能連它馱的糧食也一同拋棄。所以與人工相比,各有得失。

    但如果是長距離行軍,向隋煬帝遠征高句麗;明成祖遠征蒙古;乾隆遠征緬甸,輜重兵數量就很難說,可能達到百分之五十甚至百分之百。

    也就是作戰部隊和後勤部隊數量差不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有沒有必要吃DHA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