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書居

    督撫制度形成於明代,滿人入主中原後,沿襲明朝的官制,在地方設定總督和巡撫。自此,督撫制度走向成熟。清代的總督一般轄制一省、兩省或三省,巡撫則管理一省。此時的督撫,已經是手握實權的地方大員。問題是,清代是滿人建立的政權,那麼他們在督撫人員的選擇上,到底是更多的用滿人還是漢人呢?這就有必要對清代督撫做一番瞭解。

    滿人初入關時,鑑於督撫權力之大,確實考慮過盡用滿人,摒棄漢人。不過這個打算遭到給事中魏裔介的堅決反對,魏裔介上疏稱,“撫四海大一統,當宏立賢無方之治,不當專用遼左舊人”。這一主張被清廷採納。於是,在清代前期,漢人出任督撫的人數,大大地超過滿人。據統計,順、康、雍三朝共有督撫625人,其中漢軍旗出身的295、漢族229人、滿人125。

    當然,清廷如此做法,在某種程度上是迫於形勢。清初,滿漢矛盾尖銳,如果一律由滿人擔任地方最高官員,勢必加劇滿漢矛盾。為了緩解這一矛盾,清廷選擇任用漢軍旗人和漢人出任督撫。歷史也證明,清廷的策略是正確的。它對於鞏固新生政權、緩和民族矛盾,起了重要作用。

    到了乾隆朝,滿清政權基本穩固,社會矛盾進一步緩解,漢人勢力也逐步加強。面對這種情況,以乾隆帝為首的滿族最高統治階層,為了維護滿族權貴的利益,在督撫人員的選擇上,一改過去的做法。儘可能多用滿人,而少用或不用漢人和漢軍旗人。以至於在乾隆時期,漢人極少官至督撫的,就連出任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也不多。

    此後,在任用督撫人員上,嘉慶、道光和咸豐繼承了乾隆的做法。不過較之乾隆朝,此時的漢族督撫比例有所增加。必須指出的是,這時任用漢人督撫不是為了緩和滿漢矛盾,而是因為漢人比滿人更有才能。白蓮教起義爆發後,清代社會匪亂不斷。在鎮壓騷亂的過程中,漢人表現的比滿人更出色。

    到了晚清,由於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起義的衝擊,清王朝的權威大大衰落。八旗、綠營根本無法平亂,不得已又得倚重漢人。於是曾國藩、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等便被朝廷授以總督或巡撫,負責平定叛亂。這些漢人督撫便趁勢崛起,並形成了漢族督撫多於滿族督撫的局面,直至清朝滅亡。

    綜上所述,清代督撫人員的選擇,因為各個時期政治環境的不同而不同。清前期和清晚期,漢人督撫多於滿人督撫;清中期則滿人督撫多於漢人督撫。

  • 2 # 洪鐘財經

    清朝入關後,為了鞏固地方政權,任用大批滿洲八旗和漢軍八旗的官員為地方督撫,此時他們不信任漢人。到了康熙朝之後,由於社會穩定,民族矛盾緩和,加強參加科舉的漢人多了起來,由漢人出任督撫的情況越來越普遍,但還是少於八旗子弟(包括二狗子——漢軍八旗)。很多督撫名字像漢人,其實都是漢軍八旗的人,根本不是漢族。

    直到晚清,清朝出現了各種起義,尤其是太平天國起義的爆發,導致漢人督撫實力崛起。清廷不得不依靠這些漢人鞏固政權。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人督撫成為國家中流砥柱。

  • 3 # 雁小驢

    一、順治年間的兩江總督

    其實,順治年間的兩江總督只是兩江總督的前身。擔任總督的都是表面上是漢軍旗,實際卻是明朝的降將。清朝開國,根基不穩,所以需要利用這些漢人治理江南。

    二、康熙年間的兩江總督

    康熙年間,政局穩定,滿人牢牢控制了政權。於是,大批大批的滿人登上了兩江總督的寶座,與之相對的,則是漢人被排擠到了邊緣。康熙朝15名總督中,漢人僅佔了三名。這三人任職都不長。而且,于成龍算得上一代名臣,竟然臨死前才混到個兩江總督,也算鼻酸。

    三、雍正年間的兩江總督

    雍正年間,兩江總督基本上還是滿人的天下,六名兩江總督中,漢人僅佔兩名。

    四、乾隆年間的兩江總督

    乾隆年間,不用問,還是滿人的天下。他和他爺爺時候一樣,15位兩江總督中,漢人僅佔3人。而且,這三人的任職時間都不長。

    五、嘉慶年間的兩江總督

    嘉慶是一位平庸的皇帝。看一下他治下兩江總督的年齡,我們就可以發現,除去兩名年齡不可考的兩江總督,50多歲的兩江總督2人,60多歲的4人,70以上的2人,這樣的政府,老齡化極其嚴重,掌權力度又豈能不鬆懈?

    於是,滿人獨霸天下的情況,在嘉慶年間有了悄悄的變化。

    首先,十名兩江總督中,漢人雖然還是三人,但比之前,比例已經有了上漲,而且,這三人的任職期都不短。

    六、道光年間的兩江總督

    道光年間,漢人終於揚眉吐氣,在兩江總督的舞臺上與滿人平分秋色了。隨著八旗子弟越來越向紈絝化發展,他們中間的大部分人就是爛泥糊不上牆,不能擔任封疆大吏的重任。小編認為,即使沒有即將爆發的太平天國,滿人地方官也將被漢人取代。這世界,本來就是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

    七、咸豐年間的兩江總督

    咸豐年間,是一個過渡期,很快,漢人就要在兩江總督,乃至所有督撫的位置上大放異彩了。

    八、同治年間的兩江總督

    同治年間,漢人把滿人擠出了兩江總督的行列。7名兩江總督,6名漢人,一名回回。這在有清以來是絕無僅有的。而且,同治年間的兩江總督也是清代最年輕化的。同治中興,還真有個新氣象。

    九、光緒宣統年間的兩江總督

    漢人依舊在光緒宣統年間稱霸兩江總督之位,比起同治年間,他們向老齡化邁進,而清朝也徹底老大帝國滅亡了。

    兩江總督民族

    兩江總督年齡

    滿漢兩江總督變化圖

    滿漢兩江總督走勢圖

    滿漢兩江總督柱狀圖

  • 4 # 滿樓說書

    清朝對地方的管理體制其實是多元的,總督巡撫制只適用於十八行省,也就是漢人區域,在非傳統漢人區域之外,則為將軍制,如東北的盛京將軍,還有伊犁將軍等。

    此外,因為漕運及治理黃河的緣故,還設有漕運總督、河道總督等。

    不過就帝國的主體部分而言,總督巡撫制則是絕對的主流,這個是需要研究的。

    通常說,清朝的總督管轄兩到三個省,巡撫只及一省,其中總督設定如下:

    兩江總督管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

    雲貴總督管轄雲南、貴州兩省;

    兩廣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

    閩浙總督管轄浙江、福建兩省;

    湖廣總督管轄湖南、湖北兩省;

    陝甘總督管轄山西、甘肅兩省;

    此外,四川總督、直隸總督是之管轄一省,即四川與今河北。

    而有三個省份,是不設立總督的,如河南巡撫、山西巡撫、山東巡撫。

    至於擔任總督巡撫的是滿人(應該說旗人)還是漢人多,這個是要分時期的。

    總體來看,在清朝268年中,滿漢總督的比例為,滿總督57%,漢總督43%;

    巡撫則為:滿巡撫48%,漢巡撫52%;

    從資料上看,滿人總督比例高於漢人總督14個百分點,巡撫則大體持平,漢人巡撫比滿人巡撫多4個百分點。

    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為總督的軍事職能比較多,因而滿人擔任更為合適吧!

    至於之下的官職,如布政使為:滿28%,漢72%;知府則為:滿21%,漢79%;

    可見中下層官員主要以漢人官員為主。

    到了基層的州縣官,滿人比例只有6%,其他都是漢人知州或知縣,漢人具有壓倒性優勢。

    不過,滿人在高層佔據多數的狀況到太平軍後有所改變,由於八旗戰鬥力的眼中衰退,而湘軍、淮軍等漢人武裝的崛起,滿人在總督的比例降為35%,滿人巡撫則降為22%。

    換言之,到了晚清時期,無論總督、巡撫還是知府、州縣官,漢人都佔據絕對的比例。

    從這個意義上說,大清帝國更接近於一種“滿漢共治”的體制,而在晚清更是如此,漢人的作用遠遠壓倒了滿人(旗人)。

  • 5 # 夕陽下的晚楓

    清代統治中國近300年,共有30餘個省,總督和巡撫一朝數易其人,若進行大資料統計的確是個難事。因此對於總督和巡撫究竟是漢人多還是滿人多,很難有精確的數字進行統計。即使有人採用了一個一個的數字進行統計,也難免存在問題。

    這個問題只能從另一個角度看待,也就是說,清朝是否因滿人是特權階層,值得信賴,於是便將封疆大吏之職歸於滿人,而漢人在此方面便比較吃虧,實則不然。

    清朝在對待總督和巡撫的任用方面,大致以太平天國而劃分為兩個階段。清前期,主要偏重於滿人,而太平天國運動以後,清朝開始重用漢人官僚。

    總督和巡撫屬於外官。總督為正二品,最初主管一省或數省的軍事事務。巡撫主管一省的民事事務。

    就清代的軍隊而言。包括兩種體系,一種為八旗軍隊,一種為綠營兵。八旗主要是由將軍、都統或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員統領的,駐紮在全國各地,有事出徵,無事防守,實際上更多的作用在於清統治者鎮壓漢人的反抗,用於維穩。而綠營兵主體為漢人,當然,綠營的官員如副將等官員也多用滿人。

    總督總管一省軍務,實質上,其能調遣的主要是綠營軍隊,至於八旗統歸將軍和都統等調遣,總督無此項權利。

    清初,總督主管軍事,部分地區,隨著軍事民事的合一,總督便主管一省的軍事財政事務。直隸地區便是最為典型的例子。直隸最初設定巡撫,後於雍正二年,取消了巡撫的設定,直接改設總督。總督不僅管理軍務,而且管理各種事務包括財政、河工、刑事案件等等,可以說是地方事務的Quattroporte了。

    巡撫為從二品,且側重於管理民事事務。特別是在部分設三省或兩省總督的地區,巡撫就顯得尤為重要。如閩浙總督,陝甘總督等,這樣各巡撫便主抓當地的民事事務,以配合總督,達到雙重管理之效。

    清前期,在總督和巡撫的設定方面,側重於滿人的任用,特別是清前期的軍事統一戰爭頻繁,總督的作用更是十分重要。

    如大學士鄂爾泰,滿洲鑲藍旗人,便擔任過雲南巡撫、雲貴總督、雲貴廣西三省總督,均因改土歸流,統一苗疆的軍事形勢的日益嚴峻,於是鄂爾泰也日益受到重用。

    以康雍乾時期的川陝、陝甘總督為例,包括鄂善、圖納、查郎阿、慶復、尹繼善等等均是滿洲人。當然,也不乏嶽鍾琪、年羹堯(年羹堯屬於漢軍旗人,本質上是漢人)等能征善戰的漢族大將擔此要職,也必須為皇帝的心腹才能擔此大任。

    特別是乾隆朝,十分重視滿漢區別,保持滿洲本性,更是對滿人極為重視。可見,清前期,統治者是將封疆大吏牢牢掌握在手中的階段。

    清後期,隨著清政府的逐漸腐敗,中樞權利逐漸下降,漢人地主官僚逐漸崛起。而這一特徵以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為界,表現的十分明顯。

    清後期的總督設定,也逐漸以漢人為主。以直隸總督為例,天平天國之前尚有琦善、桂良、崇厚等人任職,天平天國之後,單單李鴻章就把持了直隸總督長達二十年之久。

    漢人官僚的崛起也成為了清後期的一大特色。雖然從地位上,漢人官僚無法與滿洲貴族相提並論,但實權已經被漢人官僚所牢牢把握,由此看來,滿人建立的請政權衰亡是遲早的事。

  • 6 # 東北虎男323

    漢人多,因為,滿族人太少了,幾億漢人,幾十萬滿人(別把漢軍旗漢人,錫伯族人鄂倫春人蒙古人北韓人當滿族行嘛?),

    第一,順治康熙年間,總督巡撫,旗人佔大多數,但是旗人總督巡撫中居大多數是漢族人,典型的貪官總督葛禮

    第二,雍正乾隆嘉慶,一樣是旗人多數漢人少數,但是漢人比例增加,因為旗人中漢人還是更多,所以還是漢人多,比如《電視劇李衛當官》,李衛江南總督,旗人,漢族

    第三,道光咸豐同治光緒,時代,基本上漢人絕大多數了,滿人基本喪失了管理國家能力,官文那種都是奇葩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待馮小剛的《芳華》與嚴歌苓原著之間的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