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學聯盟

    題主這個問題問得好。

    書生誤國這一說法在小編看來,只是一個經驗結論,而不是金科玉律。有書生誤國,也有書生救國。後者有一個最好的例子——大明正統十四年土即公元1499年發生了一場讓大明王朝由盛轉衰的歷史事件——土木之變,瓦剌軍隊在俘虜了大明皇帝朱祁鎮以後直逼大明都城,也就是北京城。書生救國的故事也就在這時候發生了,他就是寫下《石灰吟》的于謙。于謙是書生出身,但是如果歷史沒有于謙,大明可能早就滅亡了。蒙古可能會再次統治中原。這等民族英雄,卻落了個冤死的下場。大明景泰八年,被景泰皇帝朱祁鈺軟禁的親哥哥朱祁鎮乘朱祁鈺病重之際,復辟重新當了皇帝。為了給自己復辟找一個合適的政治理由,于謙變成了替死鬼。恐怕比竇娥還冤的就是于謙了。他可謂是救國救民的大英雄,卻因為種種原因而被冤枉成歷史罪人,當年朱祁鎮給於謙的定的罪名是謀逆之罪。迎立藩王為帝,本來是特殊情況下的明智之舉,但是在這時候成了大罪了。

    于謙是書生救國的一個好例子。此外,我們還能舉出很多例子。比如北宋的包拯,唐朝的狄仁傑等等。但是,書生誤國卻成了一個習慣用語。這和歷史上一些不懂政治、兵法,只會死讀書的書生有關。比如明朝時期的建文皇帝朱允炆便是一個書生,但是面對能力比他強得多的四叔朱棣,朱允炆跌了一個大跟頭。朱允炆是一個典型的不會活學活用的書生。如果他像他父親那樣,那麼朱棣必定當不了皇帝,甚至會被剿滅掉。此外,王莽也是如此。王莽當皇帝,基本是大漢王朝統治下的儒生們的集體願望,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選舉出來的皇帝。但是王莽的治國方針,基本是照搬照抄周禮,結果新朝沒有維持幾年,就爆發了綠林赤眉起義。

    書生誤國也好,救國也罷,對於古代中國這樣皇權至上的國家來說,其實意義不大。專制主義下的國家,本來就是一言堂,獨斷專制的皇帝歷史多了去了,偏聽偏信的皇帝比比皆是。運氣好的皇帝聽了書生的善言,運氣差的皇帝聽了書生的謊言。然後寫歷史的在從結果出發,反推出國家的安定或動亂是書生導致的。這樣的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對國家的規劃其實毫無意義。當代中國既然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政治指導思想,就要堅持實事求是,廣開言路,兼聽兼信,這樣才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歷朝歷代之動亂與滅亡之禍,無不是因為偏聽偏信,有問題一拖再拖,最終積重難返。這或許才是歷史對當代最大的幫助。

  • 2 # 身心舒展

    書生誤國是指那些完全相信書中內容而缺少獨立思考的書生。

    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

    書中的知識也只是作者的思考經驗總結,我們要審時度勢依據現實生活透過自己的思考、實踐總結出自己的經驗,而不是將書中的知識當做聖言,完全相信失去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歷史上比較有名的馬謖就是吃了“盡信書”的虧。他自小熟讀兵書,也一直在諸葛亮身邊做事,可以說他擁有豐富的理論知識。但是,在著名的街亭之戰中他剛愎自用,不聽諸葛亮和副將說勸,一意孤行相信憑藉他的豐富的兵書知識必定可以大獲全勝。但是,他沒有想到理論知識只是我們思考的工具而不是決斷的最終因素,所以街亭失守。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那為什麼同樣是書生的諸葛亮會神機妙算?諸葛亮不僅熟讀兵書,他還會檢視地形、觀測天象,他將所有的因素都考慮周全再下決斷。所以他可謂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在日本作家原尻淳一的著作《高效能閱讀》中,他提出讀書的目的是為了實踐。將書本的知識精華總結出來之後,我們要將他們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一一實踐,再從實踐中挑選出適合我們自己的經驗作為總結。這樣日積月累我們也會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論知識,這樣的經驗分享給別人再引發別人的思考,這樣的讀書才更有意義。

    比方說,我是做銷售的,那麼我就可以將有關銷售的經典書籍以及同公司的前輩經常看的書作為一大類,進行閱讀。將書中的知識總結出來,實踐再總結。經常讀同類型的書會讓我們發現事物的本質,而這樣的本質幾乎可以通用在任何領域,這樣我們不知不覺成為了專家,還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理論和實踐是相輔相成的,他們就像人的左右手缺了哪一個都不行,不管缺了哪一個都會讓我們的能力削弱減半,理論結合實踐才是讓書本知識發光發亮的正確途徑。

  • 3 # 好雨知時節88

    以國家興衰為己任的書生,是國家的棟樑。以自身利益為重,賣國求榮,是損害國家的蛀蟲。

    知識是把雙刃劍。知識掌握在愛國書生之手,國家能經久不衰。自私書生能誤國。

  • 4 # 走吧一起看世界

    謝邀!這句話老了點,現代社會對書生和武夫界定的不明顯,如果你每天之乎者也的,也沒人給你委以重任。相反如果你每天打打殺殺的,也成不了什麼氣候。毛主席說:沒有文化的軍隊是個愚蠢的軍隊。不管是國家建設,還是國防抵禦入侵,現代科技起了具大的作用。當然,做事不停留在書面上,真才實幹,將士裹屍沙場,這才是真實的社會。

  • 5 # 老慢

    誰才算是“書生”?“誤國”的根本原因又是什麼?為什麼“書生”最有可能誤國、誤人子弟?這其中的邏輯是什麼?

    書,聿+主題與內容+口。聿,把握根本,引申,手持筆桿寫字;口:天理,合理的,符合大趨勢的;故,“書”字的造字本義是:把符合天理時勢的東西,以詳盡的方式寫出來。

    所以,古人認為,不是是個人寫的東西就是書,也不是寫什麼的都可以稱為“書”。你寫的東西要符合天理,符合客觀環境需求和發展規律,而且主題內容要儘可能的詳盡。

    所以,古人成書不是鬧著玩的,首先你自己修煉到一定程度,修身修好了,確實懂得天理了,才有資格出書,出書就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一種途徑,就是三不朽之中的“立言”。

    “生”字的造字本義是:因為匹配所以應運而生。這是天下萬物“生”的原理。

    所以,“書生”是指:真正按照天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這樣的人,才能因為言談舉止所作所為與客觀環境需求匹配而應運而生。

    誤,言+吳。言:趨向於天理的,從天理角度講;吳:夭的道理,即,看似有道理,其實是與當前的實際情況和時勢需求不匹配的歪理邪說;故,“誤”字的造字本義是:看似講的頭頭是道,也有幾分道理,但是,與當前的實際情況、環境需求、發展趨勢不匹配,不可能給大家帶來普遍且可持續的好,這就是“誤”的根本原因。

    所以,“誤”字其實告訴了我們如何區分“正理”和“歪理”的具體辦法。他講的東西符合當前的客觀實際情況、符合整體公需、符合當前大環境、大趨勢的需求,不僅如此,按照他的說法,確實能給天下帶來普遍且可持續的好,那麼,他講的才是正理,否則,就一定是歪理邪說,就一定會誤國、誤人子弟。

    國,口+戈+囗。口:天理;戈:發揮長處的,盛行的;囗:範圍之內;故,“國”字的造字本義是:這地方是有天理、講天理的地方。天理,就是從大局、大趨勢的角度看問題,追求普遍且可持續的好。

    所以,“書生誤國”的邏輯是:書生本該是凡事符合天理,按照天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但是,他並沒真正學好學會如何符合天理,所以他的言談舉止容易具有欺騙性,看似也有些道理,但不符合客觀實際情況,也不符合當前的環境需求和發展趨勢,所以,如果按照他的歪理邪說辦事,必然誤國、誤人子弟。

  • 6 # 甄成83880053

    見識短淺的書生會誤國,迂腐不通,拘泥不化的書生會誤國!舉個例子:衛鞅欲變法,說孝公道:有獨到見解的人,不屑於普通民眾的一般見識,愚笨之人就算事成之後,也看不明白其中成功的道理,聰明的人卻能事先預見結果,討論至德不與世俗之人同流,成就大業不與目光短淺的眾人謀劃!因此只要能使國家強盛,就不一定非要沿用舊法,只要利於人民,就不必非要遵循舊禮,甘龍對道:說的不對,聖人不改變民俗而施以教化,聰明人不改變舊法而治理國家,順應民風民俗施以教化,不費力就能成功!沿襲舊法而治理天下,官員習慣而百姓安定,鞅言:甘龍說的是世俗的言論,一般人安於舊有習俗,讀書人拘泥於書本上的見聞,這兩種人奉公守法可以,但不能與他們談論改革,三代禮制不同都能統一天下,五伯法制不一而各稱霸一方,聰明人因情制定法度,愚笨的人為法度制約,賢能之人因時變更禮制,尋常人為禮制約束!

    同為書生,誰興邦?孰誤國?自己去分辨!

  • 7 # 月下沒有花

    “書生誤國”這個說法屬於老生常談,感覺無甚新意,但細品起來還蠻有意思。

    首先,不是什麼阿貓阿狗都能“誤國”的!能夠到“誤國”級別,在他所處的時代,那也都是頂級牛人。起碼你的聲音能夠上達天聽,擱今天至少是能夠上內參的吧。

    你要是隻能在村裡跟人嗶嗶,或者按今天的標準,只能在網上跟人嗶嗶,任你說的天花亂墜,也就是牛逼點的清談而已。所以一般人還不配“書生誤國”,咱普通人哪有資格誤國,哪有本錢添亂。套用趙太爺對阿Q說的話,“你也配誤國?”

    古今中外,甭管你是什麼主義,任何一個靠點譜的政權,統治集團無一例外都是由精英分子構成的。甭看那些穿越小說寫的古人都跟弱智兒童似的,古人沒那麼蠢,也沒那麼好管理。

    要管明白一個國家,就得保證最聰明的人被提拔到統治階層上,所以不論是舉孝廉還是科舉制,或者是其它的選拔手段,其目的都是一樣的,把最聰明的人挑出來。選拔培養合格的高階管理人才,不論哪個時代,都是統治集團最下血本的投資。

    讀書人群體,不能說個個都聰明,但一定是聰明人出現比例最高的群體。這個道理,你只要不是有意抬槓,應該都能想明白。這就好比清華北大不能說全都是高階人才,但高階人才出現的機率能比一所三本成教學院還低麼?

    所以,“書生誤國”其實是個偽邏輯。因為大部分時期,領導這個國家的都是書生(讀書人群體),甭管是興國還是誤國,歸根到底都是這幫人。

    “書生誤國”,比較客觀的說法應該是,“不懂變通的書生意氣誤國”,或者“只會空談而誤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楊被禁賽八年,是真的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