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搜史君

    曾經被任正非最看重的“小夥子”李一男,因為被“調劑”而選擇離開華為,如果任正非將李一男招進華為並一路提拔,讓李一男認為任正非就是自己的伯樂,而之後的“調劑”對李一男來說就是懷才不遇了,李一男是“技術流”,而任正非給他的華為電氣Quattroporte和華為內部的美國研究所所長的職位並不是他想要的,於是才有了後來的離開。

    任正非是軍人出身,做事的風格很果斷,而華為的員工對於任正非的敬畏主要來自於對任正非的能力還有他的軍人氣魄,而任正非對於在人才的培養上,大多以信任和升職為原則,但在對李一男的“調劑”上確使得華為損失一員大將。

    2000年12月,任正非批准了李一男辭職,而連薪水帶股份一共分到了一千多萬的鉅款,而帶著這筆鉅款李一男準備在“巨龍”和“大唐”的舊址上建立自己的通訊“帝國”。

    而目前北京的電信巨頭都已經構不成威脅,而這片地方(北京)距離任正非的勢力還是很遠的,所以選擇在北京“重啟”是李一男最好的打算,而對於華為來說在電信行業裡一片屬於華為的海洋中就多了一個“港灣”。

    李一男的“創業”之路和任正非截然不同,任正非當年創辦“華為”後為了活下去是什麼賺錢搞什麼,先活下去再談其他,而李一男組建的“港灣公司”是有著充足資金和詳細業務規劃的“公司”,可以說李一男的創業絕對要比任正非的創業要正規的多,而對於李一男來說他在華為任職期間也是攢下了很多經驗他知道在當時的華為:資料通訊領域是一個相對薄弱的地方,但對於其他公司和華為來說這恰恰也會是一個潛在的機會。

    而華為既然在資料通訊上面有可乘之機,那麼李一男自然不會放過這個機會,李一男建立的港灣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華為內部的“國中之國”有著這樣的便利條件李一男就將重心放在了資料通訊產品上,而華為正是他的代理物件。

    商業嘛,就是這樣即使李一男出來單幹了,但並不是說就和華為沒有任何聯絡了。

    從李一男不但將自己公司的資料通訊產品交給華為代理還為華為建立與資料通訊產品的相關培訓基地,看來李一男的港灣並不能馬上徹底的脫離華為,即使他所研發的東西是華為不擅長的資料通訊產品。而對於越來越成熟的華為來說,李一男的舉動對華為是構不成威脅的。所以任正非對於李一男態度就是:“你出去自立門戶我不在意,只要你不傷害華為,華為依舊錶示支援和理解。”

    而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李一男擁有華為發展戰略和管理上面的經驗,所以很快就在資料通訊領域上做出了很大的成績,在加上網際網路技術的輔助,使得網路資訊產業在後來逐漸取代了傳統通訊技術成為了一個新興的產業,網際網路的發展使得資料通訊擁有了更大的商機,“港灣”品牌在業界內一炮而紅,這其實就歸功於李一男一向精通的技術研發,而不是市場調研或者行政等其他方面。

    有統計表明港灣在當時的研發經費佔整體銷售額的12%~15%,甚至港灣近乎一半的員工都是就職於技術研發部,也可以說港灣就是一家以研發創新為主的網路公司,而從01年到03年僅僅三年時間港灣的銷售額就達到了十個億,港灣的快速成長也使得李一男開始“擴充套件”,他想做下一個“華為”。

    為了擺脫分銷商“華為”,李一男準備籌備重金進行風險投資,用這筆資金徹底擺脫華為。

    而當時國內的通訊企業只有中興可以和華為相互抗衡,但是如果明目張膽的找中興合作就等於說是和華為徹底撕破臉皮,對華為宣戰,在當時來說一點也不客觀,所以李一男選擇了“外援”。從國外企業獲得資金支援來壯大港灣。

    而在01年到03年港灣頻繁的和外企建立合作關係,終於讓任正非忍無可忍,任正非覺得:

    “這些公司在美國的IT泡沫破滅中慘敗後,轉向中國,以挖空華為竊取華為積累的無形財富來擺脫它們的困境。”

    後來,任正非談起當時的情況時說:

    “……華為那時瀰漫著一股歪風邪氣,都高喊‘資本的早期是骯髒的’口號,成群結隊地在風險投資的推動下聯手偷走公司的技術機密與商業機密,好像很光榮一樣。真是風起雲湧,使華為搖搖欲墜。”

    有人說任正非與李一男曾情同父子,李一男很有可能就是“華為太子”而看到李一男這般舉動,他肯定不會坐視不理。於是,華為和港灣的戰爭也一觸即發。

    其實很多人知道李一男要說沒野心是肯定不可能的,野心就是人類的慾望,而一手將李一男提到華為副總的寶座上後,任正非有選擇將李一男放到市場部,這又怎麼說呢?不得不說大佬的思維真是琢磨不透,如果李一男當時沒走,華為又會是怎樣的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腦開不了機了,按開機主機電源燈亮了一下,又滅了,又亮了一下又滅了,一直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