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3
回覆列表
  • 1 # 郭老哥ME

    舌尖上的中國算嗎?

    《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國中央電視臺播出的美食類紀錄片,主要內容為中國各地的美食生態。透過對中華美食的多個側面,來展現食物給華人生活帶來的儀式、倫理等方面的文化;見識中國特色食材以及與食物相關、構成中國美食特有氣質的一系列元素;瞭解中華飲食文化的精緻和源遠流長。

    《舌尖上的中國》從2011年3月開始大規模拍攝,歷時13個月拍攝完成,這也是國內第一次使用高畫質裝置拍攝的大型美食類紀錄片。攝製組行走了包括港澳臺在內的全國70個拍攝地,動用前期調研員3人,導演8人,15位攝影師拍攝,並由3位剪輯師剪輯完成。

    舌尖系列包括《舌尖上的中國1》、《舌尖上的中國2》、《舌尖上的中國3》。

    由《舌尖上的中國》原班人馬傾力打造的電影版《舌尖上的新年》於2016年1月7日公映。

    我看過幾集,但是並沒有全看完,但我覺得拍的很好。

    這是美食獻給普通勞動者的頌歌,不見“烹飪大師”,不見“美食專家”,更沒有“廚藝大賽”。

    有的是手工挖蓮藕、兩小時採竹筍、全中國只剩5人繼承的高蹺式捕魚,70多歲吉林“魚把頭”、賣黃饃饃的陝北老漢、陪外婆製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

    《舌尖上的中國》對食物樸素細膩的描述,對人和食材的關係的微妙理解,悄然傳達出幾千年來華人在勞動中所產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覺審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觀者的濃濃思鄉之情。正是因為這些,才使這部紀錄片呈現出與眾不同的魅力感召。

  • 2 # 零零候鳥

    對於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把定義的範圍擴大——戶外紀錄片+旅行紀錄片。不然,大家推薦的紀錄片,就會在這兩者之間模糊跳躍。

    說幾部我已經看完、看了部分、以及正在看的紀錄片。

    一.《搭車去柏林》

    拍於2009年夏天。喜歡旅行的人,恐怕大多數都知道這部紀錄片,這部紀錄片也被認為是國內首部真正意義上的“搭車旅行公路紀錄片”。(好吧,好像是我生造出來的一個詞)我在大學即將畢業時,偶然看到過這不紀錄片,好像是旅遊衛視對谷嶽和流暢的採訪,不知道有沒有記錯,但當時並沒有特意去看。

    大學畢業後,我來到北京。記得應該是2012年,還是2013年去了一趟首都圖書館,當時谷嶽在首都圖書館舉辦類似驢友見面會之類的。因為當時來圖書館有事,另一方面我當時還沒去看《搭車去柏林》,還不是谷嶽的粉絲,所以就沒去,但是我的朋友,也是一位特別愛旅行的朋友,聽說谷嶽來了,就特意去看了下。於是,我就這樣錯過了與谷嶽的第一次見面,雖然現在仍舊沒有面對面見過他。

    之後,北京的夏天到了,想要出去短暫旅行的心也開始騷動起來。但是,時間太短,沒有假期,於是就選擇窩在家,找到了這部紀錄片《搭車去柏林》。沒想到自己,一看就一發不可收拾,像我看很多喜歡看的電影、電視一樣,我選擇把紀錄片從第一集到最後一集,一口氣看完。於是,後面的三四年,每年的夏天基本都會把這部紀錄片翻出來重溫一下。

    說了這麼多紀錄片之外,但又跟這部紀錄片的一些相關東西,稍微說點正題。

    谷嶽,是美籍華裔,一個環球旅行者。劉暢,一個紀錄片導演。兩個人都是一頭長髮,對他們熟悉之後,會覺得是兩個“文藝青年”,但是對於不熟悉他們的人來說,尤其是對那些被他們倆搭車的車主來說,說不定會被懷疑是“文藝流氓”,而拒絕給他們搭車。

    這部紀錄片的名字為什麼叫《搭車去柏林》,是因為谷嶽的女朋友是德華人,住在柏林。谷嶽思念他的女友,想以一種特別的方式去見她。谷嶽喜歡旅行,於是選擇了搭車的方式去柏林。

    谷嶽的搭檔劉暢,自認為是比較悶的一個人,但是在旅行的途中,尤其是在走出國門後,在與很多旅途中的人打交道的過程中,開始變得更加主動,更加開朗和健談,雖然有些時候,顯得有點點刻意,但這似乎又是必須的,也是面對旅途環境、場景的不斷變化,主動接納環境,主動改變做出的選擇。

    他們倆出發的地點是北京後海。國內搭車的旅途不是很順利,尤其是開始搭車的第一天,遇上大雨,同時在人口、交通相對西部省份要密集的省市,搭車這一情況,本身就不多見,兩個長髮青年,各自揹著一大袋東西,行為怪異,車主選擇讓他們搭車,首先得要獲得車主的信任,畢竟車主也得考慮自身的安全。

    國內搭車並不順利,但再怎麼不順利,他們倆最終還是在預定計劃內,搭車走出了國門。然後中亞幾國,西亞幾國,是整個旅途的看點,畢竟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迥異,旅途中的見聞也顯得有趣,印象深刻。

    尤其是在《鹹海守墓人》這集,這個出生,成長於前蘇聯時期的哈薩克的鹹海水手,蘇聯的鼎盛,鹹海湖水面積還比價大、比較深,自己也處於青年時期,一切都是這麼美好,而現在卻是蘇聯解體,小鎮經濟凋敝,鹹海面積萎縮,大片的湖底裸露變成沙漠,只留下很多殘骸與破船,曾經的水手也已成了這個“景點”的守墓人。

    其他的看點,就不一一列舉。每個人看的過程中,都會自有體會。

    順便說一句,這部紀錄片比較適合在夏天的時候觀看,畢竟是在夏天拍攝的,就類似吃飯一樣,吃一些“應季蔬菜”,看紀錄片,也可以選擇看一些“應季紀錄片”。

    二.《一路向南》

    拍於2010年9月。這部紀錄片可以看做是《搭車去柏林》的續集,或許是《搭車去柏林》播出之後太火,而兩人的旅行動力更是被激發了出來,不過紀錄片的播出平臺“旅遊衛視”似乎再次火了一把,煥發了第二春,注意我這用的是“再次”,畢竟旅遊衛視之前也還不錯。

    主角仍舊是谷嶽和劉暢,只不過旅行的路線是從北美的北極到南美的最南端,穿越了整個北美大陸。片子我到現在還沒有看完,倒不是說太長,而是可能旅途並沒有《搭車去柏林》那般新奇,畢竟北美在媒體、電影、電視劇中的曝光實在太多,對這塊陸地有更多耳聞,間接熟悉。

    同時,由於《搭車去柏林》的大火,《一路向南》從拍攝開始,有些部分刻意的痕跡就開始顯現出來,似乎這很難避免,觀眾觀看的過程中,倒可以不用過多關注這些成分。對於那些沒有看過《搭車去柏林》的人來說,先觀看《一路向南》也是不錯的選擇,至少不會受“先入為主”思維的影響。而且,畢竟這部紀錄片我沒有真正看完,所以評價也必須有所保留,不可片面和極端。

    不過,在開篇的北極部分倒還可以看看,谷嶽拿出帶著的“北冰洋”汽水,喝完之後,裝上了真正北冰洋的海水。然後,兩人跳進寒冷刺骨的北冰洋游泳,不過由於實在太冷,所以時間很短,更多的或許是留下“到此一遊”的經歷。

    3. 《世界上的另一個我》

    紀錄片從2012年開始拍攝,2015年初才正式首映。

    楊帆,一個90後紀錄片導演,以一種“尋找世界上與自己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這種特別的方式,騎著挎鬥摩托車,開始了自己的環球旅行。

    看第一集的時候,我驚訝的發現,原來他拍攝了關於上海男籃(老闆為姚明)的紀錄片,而我在多年前看過這部紀錄片,只是不知道導演竟然是楊帆,年紀這麼小,就有這樣的經歷和成就。

    不過,也正是因為他的成名早,所以第一集關於姚明等人對他的寄語,以及他本人的背景介紹,出發前的“興師動眾”,讓我對這部紀錄片抱有很大的“質疑心態”。覺得這部紀錄片不夠“紀錄”、不夠“真實”,包裝成分太重,差點就放棄繼續觀看。

    不過好在第二集開始,講述蒙古開朗、樸實、勤勞、堅強的90後媽媽“巴森扈”的故事,我才徹底改變對這部紀錄片的印象,感慨差點錯過了一部好的紀錄片。於是,開啟了我“一口氣全部看完的模式”。

    與很多旅行類的紀錄片相比,本片的最大看點是“人物故事”,基本上每一集一個國家,每一集一個人物,前提是與楊帆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本身要去一個陌生的國家,第一次去的國家可能就是一大挑戰,更要在茫茫人海中,透過自己或者尋求幫助,藉助他人的力量,找到同年、同月、同日生的人就是一個更大的挑戰。

    所以,尋找過程本身就充滿挑戰性、故事性;然後,找到之後,基本上每個人物又都有各自獨特的故事。看完整部紀錄片之後,你會覺得這是一部內容(故事)還比較充實的紀錄片。

    尤其是,蒙古《90後媽媽》的故事,更是濃墨重彩,佔了上下兩集的篇幅,也是這部紀錄片我最喜歡的一個故事。懷孕9個月,還在做大量家務,你會看到巴森扈的勤勞;一向堅強的她,醫生抱著剛剛出生的嬰兒給她看時,卻留下了眼淚,你會看到一個年輕媽媽初為人母的複雜情感(幸福、喜悅、不易...);

    你會看到草原下,他們的感情還比較樸素,嫁給了一個窮小夥子,開始的時候,沒車沒房,甚至沒有工作,寄住在岳父岳母家。同時,好在窮小夥還比較上進,有事業心,是一個愛妻子、愛小孩,愛家庭的男人。

    本來以為艱苦的生活,會讓她變得不開心,變得抱怨或抑鬱寡歡,但巴森扈性格卻一直很開朗,很愛笑。《90後媽媽》這集的故事,讓人明白生活的不易,家庭的責任,最重要的一點是樂觀。

    4.《世界上的另一個我.歐洲季》

    歐洲季是《世界上的另一個我》的續集或第二部,之所以分開來講,是因為一方面故事相對獨立,另一方面場景放在了整個歐洲背景下。由於第一部的大獲成功,第二部在愛奇藝平臺的支援下,似乎變得更加“精緻”,相比很多窮遊者的手持自拍,《歐洲季》專業水準高了一個檔次。

    所以很多網友認為,《歐洲季》的“精緻”,除了本身拍攝的專業,潛臺詞另一方面也有指“太小資、太文藝”,如果說第一部是“青蛙版”,第二部是“王子版”。第一部還會有很多風餐露宿,車子拋錨,出現很多旅行紀錄片中應該出現的“不容易”。第二部則是歐洲美景、美人、美餐....甚至出現了採訪冰島總統的內容。

    此外,還有時不時巧妙植入,以及尷尬植入的“贊助廣告”,拍攝需要成本,況且楊帆自己還有一個“紀錄片工作室”需要養活,所以廣告,我也並不敏感和反感,可以理解。

    兩部紀錄片中,經常會出現楊帆彈吉他唱歌,說實話楊帆唱得很爛,但是文字還不錯,挺有文筆。拍攝也挺專業,讓男同胞羨慕嫉妒恨的或許是她的“女人緣”,歐洲季似乎有一種跟每個故事的“女主角”在談戀愛的感覺,能走入女人的心。

    值得一提的是,《年輕,要什麼穩定》一季,中法混血的“羅蕊”確實是很漂亮,氣質也比較獨特,有一種頹廢氣質,以及對音樂的認真勁。在歐洲季的所有故事中,似乎是播放量最高的一集,雖然很多人可能真的只是被她的“顏值”吸引。

    5.《揹包去環遊》

    拍於2013年,一直更新至今。一對80後夫妻辭職環球旅行,不過如果他們自己不說是80後,其實也很難看出他們的年紀。這部紀錄片,是我目前還在斷斷續續看的,宣傳是國內首部實時自制旅行紀錄片。

    當時看的時候,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並沒有期望太高,因為之前看到的資訊是“80後夫妻辭職環球旅行”的噱頭大於實際意義。但是,隨著不斷觀看,對這對小夫妻——袁斌、陳夢霞,好感度也逐漸增加。

    除了兩人本身確實很有夫妻相,所以旅途中也有很多玩笑,也很合時宜。雖然很多玩笑是自黑,黑對方,但往深點想的話,卻可以認為是兩人隔著螢幕,在觀眾面前“秀恩愛、拉仇恨”。

    但是觀眾卻對他們的這種秀恩愛很買賬,至少我自己似乎已經把他們倆當成了很熟悉的人,跟著他們的旅途逐漸變得熟悉。

    兩人在鏡頭面前,還是非常自然,尤其是陳夢霞,自然到有時候感覺她忽略掉了鏡頭的存在,或者說是習慣了鏡頭在旅途中的存在,雖然整部紀錄片都只是兩人手持自拍完成。

    跟著他們的旅途,跟著他們的鏡頭,他們的深度、體驗式旅遊,確實也讓觀眾瞭解了很多國家以前不知道的一面,增長了見聞。

    # 總結 #

    這幾部紀錄片,《搭車去柏林》、《一路向南》給人的感覺是“在路上,一直在路上”,《世界上的另一個我》則是“在路上,更在故事裡”,《揹包去環遊》則是“在路上,但在地球村”。

  • 3 # DOCO熱紀錄

    《弗朗西斯科的海岸之旅·蔚藍的地中海》詩境海域,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不知道從何時起,“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橫空出世。有人說過,一生中至少要有兩次衝動,一次為奮不顧身的愛情,一次為說走就走的旅行。地中海,這片謎一樣的海域,混雜了這兩種青春的萌動,我將為之赴湯蹈火。

    這場旅行不需要徘徊方寸之間,也不需要糾結眼前得失,只需要一次踮起腳尖、觸碰靈魂的衝動,只需要打破常規、瀟灑走一方的勇氣,只需要敢說敢做、敢於承擔的膽量。

    普拉鬥獸場,“澤國江山入戰圖,一將功成萬骨枯。”從前人們在這裡觀看“精彩”的生死之戰,因為只有最英勇的戰士,才能活著走出這個神殿。

    聖母瑪麗亞教堂,“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斑斕的壁畫傳遞出普世哲學,富人、教皇、樞機主教,死神不會因身份貧賤有所區分,離世的一剎那,你我無異。

    深海燈塔,“社谷賽秋聞坎坎,塔燈照夜望層層。”暗夜,燈塔的光劃破濃霧,如同等待丈夫歸來的妻子,這是屹立不變的愛,未曾半途離開,刺眼奪目的光那是最後的救贖。

    戴克裡先宮殿,“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一位皇帝退隱後的選擇,半生的風浪榮辱,歸於沉寂。皇家帝苑,一如舊時王謝堂前燕,如今依居尋常百姓家,消隱著昔日的輝煌。

    這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放空自己,拋開瑣碎,隨心而行。只願,在我還年輕的時候,到這片詩境海域,來一場瀟灑自由的說走就走的旅行!

    DOCO君陪你 悅享真實世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娃外出,被娃坑的尷尬瞬間,你有遇到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