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楷書13

    兩字名,叫著順當,就像詞,古代單音節的詞多,現在雙音節的詞多。《水滸傳》成書時,看來社會上就有雙音節詞的趨向,起碼口語裡大行其道。我這是個人揣測,對不對難說,除非去問一問施耐庵。

  • 2 # 15991982979

    我個人的理解,古代人名和字是分開的。名在官場比較莊重的情況下使用頻率較高,且名一般單字的較多;字相當於一個人的別名,在一般場合朋友之間相互稱呼較多,這樣更顯得親切一些,隨和一些。一般情況下以兩個字的居多。名與字的區別在古代是比較明確的。在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名與字區分的很明顯。如劉備,姓劉名備,字玄德;關羽,姓關名羽,字雲長;諸葛亮,複姓諸葛,名亮,字孔明;司馬懿,複姓司馬,名懿,字仲達。諸如此類。還有少數個例,如盧俊義,姓盧,雙名俊義,無字。另外,《水滸傳》與《三國演義》在人物的姓名上有明顯不同。如108將中,大部分人都是有名無字的。我想這可能與當時的習慣或習俗有關吧。

  • 3 # 半五近三

    一:水滸傳中的單名現象

    水滸傳108將中,雙字(複名)的只有盧俊義、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郝思文、單延珪、魏定國、安道全、金大堅、鄭天壽、陶宗旺、丁得孫、王定六、鬱保四、段景住,15人。扈三娘、顧大嫂、孫二孃這三人未曾告訴名字,不確定。108位中,姓名三個字的有18位,姓詳名不詳者3人,姓名兩個字(單名)的達到90位。如宋江、吳用、林沖、魯達、朱仝、雷橫、楊志等。

    此外,書中四大貪官:楊戩、童貫、高俅、蔡京,姓名都是兩個字。書中還有很多單名的,如:晁蓋、王倫、王進、董超、薛霸、趙哲、洪信、祝龍、祝虎、祝彪、扈成、公孫勝、呼延灼、黃甫端,書中的單名佔據了一大半人物。

    翻開宋史,很多人都是單名,如:岳飛、岳雲,蘇洵、蘇軾、蘇轍、蘇過、李綱、趙普、張美等,單名佔據了絕大多數。

    二:歷史上各個朝代的單名現象

    秦朝:嬴政、李斯、白起、商鞅、王翦等。

    三國時期,首先曹魏政權:曹操、曹丕、曹睿、曹芳、曹髦、曹奐都是單名;蜀漢政權:劉備、劉禪也是單名;東吳政權:孫權、孫亮、孫休、孫和、孫皓也全是單名。

    而三華人物如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孫堅、孫策、周瑜、魯肅、黃忠、馬超、袁紹、袁術、呂布、王佐、蔣幹、夏侯淳、黃蓋、陸遜、許褚、張遼、孟獲、馬稷、姜維、司馬懿、司馬昭、鄧艾、華陀等,都是單名。

    被後人稱讚的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禹、應瑒、劉楨與放浪形骸的“竹林七賢”嵇康、阮籍、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劉伶,無一例外都是單名。

    春秋時期:孔丘,李耳、莊周、墨翟等大思想家都是單名。

    而被孔子樂道的“鬱郁乎文哉無從周”的周朝:武王姬發、周公姬旦、成王周誦、康王姬釗、穆王姬滿(就是見過西王母那位。)也都是單名。

    唐朝時期,覆命所佔比例有所提升,如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三兄弟都是複名。

    到了明朝,覆命所佔的比例進一步提升,如:王守仁、陳九疇、陳友定、周起元、左光斗等。這個時期覆命佔據了半數之多。

    三:複名出現的原因

    複名出現有一個規律,但凡是複名大量出現,往往都是少數民族入侵過後,複名就會有所增加,因為少數名族入侵,避諱制度便會受到衝擊。比如隋唐、明朝開始大量出現複名。一個是五胡亂華不久,一個是元朝少數民族統治時期結束。到了清朝,滿人入關,覆命更是進一步增加。還有一個原因便是為了避諱,當時宗族之間要避諱,一些大的宗族人員較多,漢字都用的差不多了,為了避諱只得找一些生僻字,可是這生僻字又不便於交流,所以出現覆命。

    四:名的由來與單名盛行的原因

    一般情況下這個名只有父母長輩或者可以叫,其他人只能稱字,直呼其名是非常不禮貌的。

    字是由自己所起,往往與名之間有所聯絡。比如岳飛,字鵬舉,大鵬舉翅就是飛。白居易,字樂天,樂天居易。屈原、字平,平與原相通。

    單名盛行,自周秦始,到東漢、三國、西晉達到頂峰。原因之一便是文化傳承,一代傳一代,上一代是單名,傳到下一順其而然的也就是單名。至於在東漢到西晉時期達到頂峰,一:因為王莽篡漢後實行“天下間不得有二名”的政策使然,二:承襲舊制導致,至於第三個原因,便是古代以單音字為主,單名也足夠表達父母期許。

    宋朝單名居多的原因也不外乎以上三點,所以水滸傳中的人物也大多是以單名為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和你的同桌有沒有什麼浪漫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