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保健時報
-
2 # 景五全
我非常贊同中醫的觀點:人體小環境要依從宇宙大環境的變化而化,該冷的時候一定要冷,使人的精氣收聚於腎。該熱的時候一定要熱,使毛孔開放,人體垃圾隨汗液排出體外。夏天到哈爾濱避暑,冬天到海南過冬。把人體小環境全部人為干擾了,人能不得病嗎?
-
3 # 手機使用者58434011321
病理學教授諫言
想必大家聽說過 ,應激反應,這個
詞,改變了的生活環境條件就是導致應激反應的因素,這些條件因素致使動物機體自律神經系統興奮,腎上腺素消耗增加,此種狀況持續日久,會導致內分泌紊亂,失調,甚至死亡,從而造成不可挽回的嚴重後果。所以老年人應該慎重考慮是否應該選擇候鳥式樣的高反差環境生活方式。
溫差大——避開最冷的季節遷徙
很多遷徙老人喜歡在嚴冬遷徙、春暖而歸。據專家介紹,遷徙式養老的人群中東北地區人口居多,人們通常在隆冬之際遷徙至海南,溫差在30℃以上,短期內巨大的溫度變化對心臟是嚴峻考驗。前來就診的候鳥患者中,剛到達海南的比例較高。氣候變化,特別是氣溫、相對溼度的變化與AMI的發病和預後密切相關。溫度升高,人體汗液排洩增多的同時體表隱性失水明顯增多,導致身體不同程度脫水,血容量下降。同時,體表血管明顯擴張,有效迴圈血量下降,為保證各重要臟器供血供氧,人體心率增快以增加心臟輸出量,心臟舒張期縮短,冠狀動脈灌注減少。因此溫差是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的重要誘因,特別是已經患有心腦血管基礎疾病的人群,發病的風險會增高。
專家提醒:應避免在最寒冷的季節,最好在冬季來臨之前完成遷徙。在原住地與遷徙地溫差不明顯的季節遷徙。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由大幅溫差造成的心腦血管事件發生的潛在風險。
不吃藥——氣候改善不能替代藥物治療有宿疾的老人,遷徙到溫暖的地方,由於生活環境的改善,身體的感覺舒適度明顯增高,人們對疾病治療產生誤區,認為溫暖環境下血管擴張,心腦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降低,放鬆了原有的藥物治療,進一步增加發作的危險。
專家提醒:遷徙後不要因為遷徙地的溫暖舒適,而放鬆對藥物的服用和對身體健康的管理。遷徙後心腦血管病患者要定期複查,一旦出現任何不適症狀,要立刻尋求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
醫療條件不均衡、交通不便轉運困難——遷徙老人最好有專人照護在遷徙人群中,以老年人居多,特別是高齡的老年人居多。由於老人自身的特點,生活能力部分喪失,社會適應性較弱,若遷徙後無專人照護,存在很多潛在健康風險。
專家介紹,她在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分院工作期間,接診的AMI患者不僅有來自三亞、海口等交通便利的城市,還有很多來自保亭、五指山等醫療配套條件相對弱、交通不方便的地區。一方面,老人本身年齡大,應對突發性健康問題能力缺失;有部分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不能儘早識別疾病,使用電話聯絡外界、不會駕駛、醫療自救能力弱。另一方面,一些醫療條件相對較弱的城市暫時不具備急診、手術的醫療條件,又因為交通不便不能及時轉院治療。延誤就診導致延誤治療,進而造成臨床預後差的結局。
專家提醒:經濟條件允許的老人應儘量選擇醫療衛生條件好、交通便利的城市遷徙居住。老人在遷徙後身邊最好有專人照護,也可以選擇正規的養老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