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天雨秀

    除去急功近利,不走正路,突擊式的所謂學書法之外,正常地熱衷書法有什麼不好?書法藝術涉及多方面學問,是文化基礎的基礎。只見寫不好字的人多,少見有過於熱衷書法的人。文化差的人,其他方面智慧怎會好呢?

    至於模仿聽話一說,對於初學書法者,不摹帖,不聽師話,怎麼學呢?如果有哪位想獨樹一幟自立門戶,是另一回事。別忘了,書法是一門大眾認知的學問,你自己所創的字型得不到共識何用?書聖王羲之當初還得聽他老師的教導吧!

    不熬衷、不模仿、不聽話,自已寫吧……。

  • 2 # 江山聖石劉三

    書法分硬筆和軟筆之分,硬筆書法指用材質較硬的筆寫出來的字,如鋼筆書法;軟筆書法指用毛筆寫出來的書法。我想你的問題應該是以軟筆書寫著重吧。寫好中國字是每一個華人的責任,字如其人,能寫一手飄亮的字,對工作和生活很有好處!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是指按照文字特點及其含義,以其書體筆法、結構和章法書寫,使之成為富有美感的藝術作品。漢字書法為漢族獨創的表現藝術,被譽為:無言的詩,無行的舞;無圖的畫,無聲的樂等。當我們告別軟體書寫做為工具的當下,軟體書法就成為表達情感和藝術美的追求,熱衷追求是應該懇定表彰的!

    軟筆書法在現代已不是生活的必需,但書法是高於生活的追求和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我們是要懇定和表彰熱衷書法的愛好者們的熱情。書法的練習必須經過臨帖讀帖過程的,就是古人用軟筆書寫的年代,也是要尊師學古臨募碑帖的,學古是必須的,不用懷疑模訪的這個過程。從像到神釆是功夫,從臨寫像到個性風格是要用時間做保證的,學習書法必須熱衷,必須學古溫故,但過於拘泥古人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正確。

    不知這樣解釋你是否滿意?

  • 3 # 抱庸詩書

    根本問題其實就是學習法帖會不會扼殺創造性,成為泥古食古的抄書匠。問題其實提得很好,不少書友可能覺得題主有點杞人憂天,能把古人的書法臨摹好就可以了,談什麼創造性。實則不然,真正意義上好的書法,必須具有個性特質,或者說是原創成分。比如,現存最普遍出現的《蘭亭序》版本,是馮承素的摹本,臨摹得好不好,我覺得臨摹得很真,簡直是真的不能再真了,但馮承素在書法藝術領域的地位及貢獻,能與王羲之相比嗎?摹得再像,也是人家的東西,沒有著作權。

    書法需要創新是不須爭議的,而書法追隨傳統也沒有錯,關鍵是如何追、怎麼創。

    創新的書法在當代大多是失敗的,比如形形色色的“現代書法”,這種創新割裂傳統、摒棄傳統,甚至公然宣稱要巔覆傳統,比如近期比較火的以北鴻為代表的楚漢印象書畫派,就是要推翻傳統打倒經典,搞書法藝術根本性變革。還有一些書法名人,熱衷於另僻蹊徑搞立異標新,把傳統寫意拙樸與日本書道及西方塗鴉潮流混雜在一起,搞出些吼書、射書、釣書、亂書等等,走火入魔自我陶醉,重度汙染了當下書風。

    與之相對的保守傳統派則又滑向另一個極端——食古不化。從近期的蘭亭大賽提名獎來看,二王,鍾繇,米芾,王鐸,何紹基等等始終是熱點,很多入圍作品,簡直就是集字臨帖,不具備一點個性元素,不具有一點原創氣息。看來看去,都是清一色古人的字,惟一不同的是各種經過形式包裝的“展覽體”。如果僅靠臨摹就能拿到蘭亭獎,只能說大賽評委團隊的水平確實太Low。這種入展作品,只能被丟進拉圾筒,不可能流傳下去的。

    書法的學習研究,應是繼承中的開拓,是古人書法之路的自然伸張。食古不化與標新立異都是扼殺書法藝的毒藥。在技能“原始積累”的階段,就是要學古人學經典,臨得越像越好。在進入書法創作階段,則必須滲入自已的認識與態度,出於古而不泥於古。書法是長期的修奍,貴在堅持,在臨摹學技法的階段,不要怕臨得太像,而一旦進入創作階段,就不要原封不動把再去搬照原帖了。

    抱庸淺談。插圖自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與父、母親溝通,如何讓他們幸福地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