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魚羊讀史

    民國時期的學者是如何做到精通各國語言的?這個問題我想從:我們為什麼懷念民國語文教育?開始回答。

    其實語文英語作為語言工具的屬性,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語文英語的學習也不會更不能以犧牲對方為代價。語言是思想的工具,語文、語文教材,緊密聯絡著社會文化,是文化的載體,能集中反映出一個時期的精神風貌與思想潮流。民國語文,自然承載了我們民族這個時期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價值取向,是我們今天所不能丟棄、離我們最近的文化遺產。當然,面對如今語文日益功利化特別是大學語文日益邊緣化,追溯民國也是對現實的鏡鑑。

    回望民國語文,我們在懷念什麼?不是一切為了高考

      民國時期現代的教育體制剛建立,有較多的辦學自由,剛脫胎於傳統,學生的所謂"國學"底子自然都比較厚實。另外,民國時期能上學的人極少,國民大多數都是文盲,那時主要是精英教育,比現在的語文教育水準高很多。而現在國家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所有人都能上學,是公民普及教育。

    ▲燦若星河的民國大師

      最重要的是,在如今應試教育下,語文教育愈發功利化、機械化和程式化。相比之下,民國的培養理念跟現在有很大的差別,因為那時沒有全國統一高考。其實,民國時期也曾經有統一的全國性高考。跟現在的高考大同小異,也是按計劃招生,也分文理科,只不過時間比較短,只存在了短短三年。但是在戰爭時期,全國統一高考面臨著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找不到一個安全的考室。在1912年到1937年之間,民國高校招生都是各校自己組織進行,命題也是各校自己出。這就是大家現在很提倡的"自主招生"。而且對於大師輩出的年代,大學語文教育得到了很好的發展。

    文學大師操刀教材

      一方面,那些不管是從日本、歐美留學的,還是從私塾裡面薰陶大的文化學者們,他們都非常重視語文教育,像蔡元培、胡適、魯迅、這樣的人都來參與制定國文教科書。如《開明國語》的民國課本,由葉聖陶親自編寫,豐子愷先生負責插畫,全部是創作或再創作。出版社都投入了很大的力量,聘用一流的學者來研究這些教材,每一課就那麼寥寥一二十個字,但他們都要反覆地考量。另一方面,對於教材的編寫,還要看他們的教學理念是不是先進。比如葉聖陶,他不僅僅是大家,他的教育理念在當時也是非常先進的:突出學生的自學能力、主體地位,肯定學生個體差異性等等。在那個時代,中西文化教育在開放的氛圍中互相沖撞,吸收交流,沒有一道很明顯的界溝,所以那時的教材有很多閃光點。那個時代葉聖陶他們是把這個當成事業來做的,真的是全身心投入,不是作秀,不是一個完全的商業行為。

    ▲民國教材封面

    語文的人文情懷

      1922年是壬戌年,這是一箇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最具影響力的變革年份。這一年,胡適、陶行知、蔣夢麟、陳鶴琴等當年一大批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的畢業生在那段民族自新運動中所起作用。而關於其七條指導思想拿來指導今天的教育完全契合:適應社會進行之需要,發揮平民教育精神,謀個性之發展,注意國民經濟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於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縮餘地。而在這種教育思想指導下,語文教育改革在人文教育、生活教育等方面得到了凸顯。

    而如今,具有一種溫柔的價值核心,這是大半個世紀語文教育和教材一直缺乏的也是最珍貴的價值。單就教科書而言,人文情懷和童真童趣瀰漫滲透於字裡行間,並且自然流淌出來,這需要編者具有人文大境界和醇厚而性靈的語言文學的文化積澱。比如民國課本,一方面要讓課文更具有漢字的美感,另一方面能照顧到孩子的興趣。拿一篇民國課文來說,大家就因為用“來來來,來上課”好,還是“去去去,去上課”好,爭得不亦樂乎;因為“來”字筆畫多,“去”字簡單點,但是不夠親切,最後選的還是“來”。遺憾的是,當下的語文教育日漸呆板和機械,更是缺乏人文關懷。

    懷念是一種懷舊?還是一種尋找?懷念民國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尋找

      有一些人在說,懷念民國是不是一種病?有人問我懷念民國是不是一種懷舊?每一次我都斷然否定了,我說,懷念民國不是懷舊,而是一種尋找。經濟學喜歡講一個詞,叫"路徑依賴",教育也要講"路徑依賴"。今天的教育,可能更多的強調外面的資源、橫向資源,而往往會忽略本土資源、縱向資源,那就是往前追溯。往前追溯我們有兩大傳統,一是孔夫子以來的人文教育,二是晚清以來的新式教育傳統,我們只有這兩個傳統。從路徑依賴來說,往往只有本土資源更有可以轉化成一種動力,成為一種內在的力量;外在的資源,我們在借鑑的時候,不容易轉化成自己內在的生命力量。當我們回望民國的時候,是要尋找一種可以依賴的資 源,一種可以依賴的本土資源,因為從晚清到民國的半個世紀當中,我們的前人立下了一些規範,創造了一些可以讓我們今天重新接上的傳統。

    社會懷舊的現實詠歎

      民國未遠,就在1949之前。正當民國教材熱銷成為話題,有人便將這一現象與此前的"民國懷舊"作比。縱然懷古是中國文化的通病,但照通常邏輯,《開明國語課本》等民國時期老教材重印後,廣獲好評甚至備受熱捧,恐怕不能用懷舊、復古等加以 定義,尤其是眾多小學生一面捧著它們樂不可支,一面冷落現行《語文》課本的時候。當我們環顧目下,學生課本不但日益淪為說教的工具,其中《愛 迪生救母》等範文的真實性都飽受質疑,就連帝王插圖都成了"千帝一面",不能不說,學生"取捨"間,已然是一種現實的詠歎。也因此,市場的認可足以說明, 民國老教材熱銷絕非文化懷舊,而是人們在中國功利教育下的本能選擇。

    當下人們的一種理想或期待

    “差不多有十幾年的時間,在中國高等教育界、文化界裡,‘民國’是一個持續的熱點,這個熱點,到這一兩年才被概括成‘民國熱’。”大家對民國時期的事感興趣,開始是對教育感興趣,後來對文化感興趣,這幾年大家對政治也發生濃厚的興趣。“現在凡是講民國的事情,基本上都 是講民國的好處,甚至有一點美化或者神化的傾向。一個時代的好壞,跟這個評價者的歷史體系有關。為什麼大家願意把民國曆史說得好一點?這當中體現了我們當下人的一種理想或者一種期待。我想這是我們判斷民國時代歷史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就是我們關心歷史,這當中的情感是由當下出發的。”謝泳舉例說明,比如民國 的教育為什麼被大家稱讚,“道理很簡單,因為當下我們中國的高等教育,尤其是重點大學裡面的教育體制出了問題,現在的大學沒出什麼思想,緋聞倒出了不少, 現在的教授不像個教授。”

    對當下語文之痛,有怎樣的借鑑意義?當下語文教育的問題是被教歪了?

      在應試教育的語文課堂上,一方面充斥填鴨式的說教灌輸,一方面死記硬背仍然是硬道理。祖國語言的博大精深被簡化成了"中心思想、段落大意、主題表達",作文考試更是機械化、程式化。有人更是質疑語文越來越像數學,答案都是標準化的,錯一個字,少一個字可能都不得分。有人更贊成語文培養的是孩子天馬行空的思考能力,而非數學培養孩子的嚴謹能力。此外,最近熱議的大學語文更是變成了高四語文更是將語文教育推向風口浪尖。大學老師從頭說到尾,灌輸式的教育讓大學生對大學語文再次失去了興趣。當下語文教育,教育模式和方式應首先反思。

    ▲現代教育的弊端

    語文英語之“爭”:英語權重過高致語文水平下降?

      有人認為正是英語權重的過高導致今天學生母語水平下降,不過這種說法值得商榷。的確,在初高中的學科版圖上,語文的受重視程度一般,有時甚至不如數學、英語 等同樣權重的科目。但語文教育的根本問題恐怕仍然是其自身設定的弊端。將學生語文水平下降怪罪於英語權重過高是打錯了板子。現在說要增加語文分數的權重,固無不可,但如果語文教學的基本方式仍然不變的話,恐怕增加再多的分也無濟於事。

    民國語文大師,更是外語大師

    其實語文英語作為語言工具的屬性,在某種程度上是相通的。語文英語的學習也不會更不能以犧牲對方為代價。反觀民國的學者和大師,很多在國學和外語方面都造詣頗深。有在美國用英文連續寫了《生活的藝術》、《蘇東坡傳》等暢銷書的林語堂;有拖著辮子、精通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等9種語言,並通曉文學、儒學、法學、工學與土木工程的文化怪傑辜鴻銘;有在繪畫、戲劇、詩詞中極有造詣和天賦卻後來出家的李叔同;有能詩擅畫、精通通曉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種文字的"政治和尚"蘇曼殊;有在大學二年級,就為漢學家用英文寫序言品評中國詩詞的錢鍾書;更不用說魯迅、蔡元培、胡適、周作人等等,真是文化大師輩出的年代,他們很多人既能純熟使用外語,又對中國文化和語言有極深的造詣。

    未來語文教育之路該走向何方?熊丙奇:語文教育改革要突破形式主義

      中國基礎教育,包括母語教育的最大問題是應試教育,語文的閱讀、寫作都變為應試閱讀、應試作文,學生學語文,首要目的是考出好的分數,而不是提高人文修 養。要讓基礎教育的母語教育真正得到重視,必須改革應試教育體系,而眼下北京的高考改革,並沒有觸及製造應試教育的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而只是在考試分值 上做文章。表面上看,這是對母語的"重視",可實際上,在應試教育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分值只會導致語文應試教育更加嚴重,難以起到"強化"母語教育實際作用。[詳細]

    劉海明:教育要有點"時過境不遷"的精神

      縱觀我們的教育事業,有時變化的步伐太快,有時改革被異化成"革命",丟掉了傳統教育的精華。這樣的轉陡彎式的改革,不出現後遺症反倒不大正常。以母語教育為例,大中小學對漢語的教學重視程度、學生對母語的學習投入明顯低於先前。由此造成的尷尬是,一些英語成績不錯的學生,甚至英語教師,讓他們翻譯點漢語,他們顯得比較難為情。究其原因,在於母語功底欠缺,對母語理解有難度,理解不到位,翻譯成外語自然不大容易。反觀民國時期的一些學人,因為先夯實了母語基礎,再去讀其他領域的書,再去修外語,他們的外語實際運用能力則相對較高。

  • 2 # 星羅歷史

    楊絳先生《錢鍾書先生讀書筆記》錢會中文,英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拉丁文,義大利語。

    不妨我們以錢鍾書先生為例,看一下他是如何做到精通多國語言的。根據楊絳先生《錢鍾書是怎樣做讀書筆記的》:許多人說,錢鍾書記憶力特強,過目不忘。他本人卻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他做筆記的習慣是在牛津大學圖書館(Bodleian——他譯為飽蠹樓)讀書時養成的。

    因為飽蠹樓的圖書向例不外借。到那裡去讀書,只准攜帶筆記本和鉛筆,書上不準留下任何痕跡,只能邊讀邊記。

    ······

    做筆記很費時間。鍾書做一遍筆記的時間,約莫是讀這本書的一倍。

    他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

    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發現。

    ······

    鍾書的筆記從國外到國內,從上海到北京,從一個宿舍到另一個宿舍,從鐵箱、木箱、紙箱,以至麻袋、枕套裡出出進進,幾經折磨,有部分筆記本已字跡模糊,紙張破損。

    鍾書每天總愛翻閱一兩冊中文或外文筆記,常把精彩的片段讀給我聽。

    我曾想為他補裰破舊筆記,他卻阻止了我。他說:“有些都沒用了。”哪些沒用了呢?對誰都沒用了嗎?我當時沒問,以後也沒想到問。

    以上是錢鍾書讀書的經歷,大致勾勒出了他學外語和外國文學的方法,“天道酬勤”,有些東西,堅持一年是一個境界,堅持十年是另一個境界,堅持一輩子就是錢鍾書的境界了。

  • 3 # 風輕雲淡望斷天涯路

    民國時期是一個大師輩出的時代,如傅斯年、陳寅恪、辜鴻銘、羅家倫、趙元任等。這些學者都是留學歐美數年,學貫中西的學者、大師。他們中的代表就是陳寅恪,史學大家,語言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

    陳寅恪曾留學日本、德國、英國、美國等國在各大名校中刻苦學習,不計文憑。學識淵博,他曾說過最看不起一類人偷機取巧,唯學歷至上者。認為碩士、博士頭街這是用來裝點門面的,陳寅恪在德國留學期間,學習筆記現有六十四本,門類繁多。有藏文、蒙古文、突厥回鶻文、吐火羅文、西夏文、滿文、北韓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俄文等二十二種語言文字。

    有一次,陳寅恪無意間翻了侄子陳封雄中學史地圖冊,發現刻有巴利文的出土碑偈,仔細一看搖頭說:“不對,是突厥文,”許多年後,陳封雄回憶六叔陳寅恪那時表情。

    陳寅恪被稱為“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一生恪守“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碩筆記本開機只有電源燈亮,是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