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玩姐
-
2 # 醉飲紅塵外
當然是真的,現代人的頭髮鬍鬚一樣茂盛啊,你讓一個男人三天不刮鬍須看成什麼樣子,只是古代人秉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得有絲毫損傷’,理髮也只是修下邊邊角角而已,所以就顯得很多的樣子。再加上古代人用的洗髮水都是天然自制不傷發的,所以髮質好過現代人這是肯定的。
當然是真的,現代人的頭髮鬍鬚一樣茂盛啊,你讓一個男人三天不刮鬍須看成什麼樣子,只是古代人秉承:“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得有絲毫損傷’,理髮也只是修下邊邊角角而已,所以就顯得很多的樣子。再加上古代人用的洗髮水都是天然自制不傷發的,所以髮質好過現代人這是肯定的。
古人常把頭髮比作“三千煩惱絲”,從影視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代的人無論男女,基本上都蓄長髮,並且長髮及腰。各個都是烏黑濃密的長髮,並且大多數男士還自帶美人尖。
像這樣
這樣
還有這樣
還有這樣
1、皂角
皂莢 ,又名皂角樹,是中國特有的蘇木科皂莢屬樹種之一,生長旺盛,雌雄異株,雌樹結莢(皂角)能力強。皂莢果是醫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及洗滌用品的天然原料。
把皂莢剝開,內表面是柔柔滑滑的一層物質可以刮下來,也可直接整體碾碎,泡水,濾汁,就是純天然無副作用的洗頭液。完全不用擔心有化學成分致癌。
2、木槿葉
木槿花含肥皂草甙,係一種黃酮甙,並含異牡荊素。此外,尚含有皂甙及粘液質。根含鞣質和粘液質。種子含脂肪油。
浙江永嘉縣烏牛鎮蘆池村流傳著一種古老的民間洗髮方法:人們用一種溫州話叫做“菜園籬”的植物葉子來洗頭。他們先把葉子揉一揉,再用溫水沖泡,然後將葉子去掉,用留下來的汁液洗髮,洗後的頭髮變得烏黑、柔軟。這種菜園籬就是木槿。
3、草木灰
在成分上分析,草木灰含碳酸鉀。的確有去汙能力。
一般會配合木槿葉或者皂角來使用等。農村有種土方子:春季的稻草灰去汙效果非常好,以前的人們還常常用它來洗頭髮。稻草灰水與木槿洗髮液的比例為1∶3,洗髮效果好,去汙效果增強。
4、柏葉、桃枝
柏葉,就是側柏樹的葉子,葉扁而側生。性善,微溫,能涼血、止血、去風、理溼、輕身、益氣,使人增強抵抗寒暑的能力。桃枝,能祛除邪惡之氣,解蟲毒,止腹痛,除疫癘,治黃疸,蝕瘡殺蟲。.
古時湖南江漸一帶在七夕時,婦女大多采摘柏葉桃枝,用以煎湯洗髮。因夏季天氣乾燥,洗物易幹,用它洗髮就會清爽潤滑,不垢不膩。
5、淘米水
不少地方大概都有這種說法,淘米水天然中性無刺激,又含維生素,用來洗頭自然沒問題。古人還用它來洗臉,清潔又護膚。
6、潘或稷
比淘米水多了一道煮的工序,但不能簡單理解成米湯。又稱“潘”,或“稷”,包括用慄黍之類煮成的汁水。需要燒熱的同時洗。
《禮記·玉藻》詳細描寫了貴族大夫的洗髮雅情:“沐稷而靧梁,櫛用樿櫛,發晞用象櫛。進禨進羞,工乃升歌”。大概意思為洗髮以稷谷之類的潘汁,同時洗面以高梁之類的潘汁連鬍鬚都一起清洗順滑。剔垢時以比較堅硬的白理木製的梳子,待發乾燥後再以象牙制的梳細細通理,避免傷發。洗沐完畢喝杯小酒,配以豆子之類的下酒小菜,樂工們升堂以琴瑟而歌。全程舒爽通泰,補氣益神,此樂何極!
7、豆花水
把做成水豆腐後的水用罈子裝起來,那些水是做水豆腐的必備品,好象就是兌制好豆花後其餘清澈微黃的液體。等第二次做水豆腐成功後,就有了更多的那種水,然後就把那些水煮熱來洗頭。
它本身就是有一定的鹼份,能起到止癢的作用。
8、芝麻葉
“脂麻葉,湯浸涎出,婦人用梳頭沐發去蝨”(《家塾事親》)。因為芝麻味甘,性平,能補肝腎,益精血,潤腸燥。對枯發、早白髮確實有裨益。
9、蘭葉
“江南婦女採蘭葉置發中,令頭不脂”(《經驗方》)。 蘭可是很多洗沐用品中都常見的,單獨的功效主要是護理大過洗滌,想脫汙的話要綜合其它。
另外,其實古人是十分重視修整鬚髮的啦,比如:
1、出生後,胎毛一定要剃。
相關記載 元雜劇《灰闌記》一折雲:“現放著剃胎頭收生的老孃,則問他誰是親孃,誰是繼養?”二折又云:“現放著收生的劉四嬸,剃胎頭的張大娘,俺孩兒未經滿月,早問道我十數遭”。
2、小時候也是剃的:
《金瓶梅詞話》第五十二回:
西門慶坐在一張京椅兒上,除了巾幘,開啟頭髮。小周兒在後面桌上鋪下梳篦家活,與他篦頭櫛發。觀其泥垢,辨其風雪,跪討賞錢,說:“老爹今歲必有大遷 轉,發上氣色甚旺。”西門慶大喜。篦了頭,又交他取耳,掏掏身上。他有滾身上一弄兒家活,到處都與西門慶滾捏過,又行導引之法,把西門慶弄得渾身通泰,賞了他五錢銀子,交他吃了飯,伺候與哥兒剃頭。
3、成人後,髮際脖根的雜毛要剃,當然,講究的人是這樣的:
元代《樸通事諺解》: 叫將那剃頭的來,凡梳頭者,必剃去腦後頂上際細毛,故曰剃頭……不要只管的刮,刮的多頭疼……剃了撒開頭髮梳,先將那稀篦子了,將那挑針挑起來挑針 用牛角作廣箴,上一端作刷子者多者,厚難梳,故先梳之,以此箴插置上頭更梳下,今俗猶然。用那密的篦子,好生著,將風屑去的爽利著,梳了綰起頭髮來。將那 鑷兒來,摘了那鼻孔的毫毛。將那鉸刀斡耳捎息來,掏一掏耳朵以禽鳥毳翎安於竹針頭,用以取耳垢者,俗呼為訊息,舊本作蒲樓,翎兒朵作垛,是俗去聲讀,與你 五個銅錢。
明代佚名的《松下雜鈔》所記皇宮“篦頭房”: 篦頭房,近侍十餘員,專習為皇子女請發、留髮、入囊、整容之事。凡誕生皇子女,彌月剪胎髮,百日命名後,按期請發者,如外之每次剃頭者然,一莖不留如 佛子焉。皇子戴玄青縐紗,六瓣有頂圓帽,名曰瓜拉冠。至十餘齡留髮,約年餘,又擇吉入囊,總束於後,冬用玄色紵,夏用玄色紗作囊,闊二寸許,長尺餘,垂於後,至選婚有妃,始擇吉行冠禮,此皇子事也。皇女戴寸許闊小頭箍,至十餘齡留髮,約年餘,又擇吉扒角,至選婚有駙馬,始擇吉上頭,此皇女事也。
這些記載都說明,古人其實也是理髮的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