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王頭談歷史

    袁崇煥,字元素,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進士。明熹宗後期,自薦到遼東邊關任職,鎮守寧遠。

    在抗擊後金的過程中,他曾先後取得寧遠大捷、寧錦大捷,但因大宦官魏忠賢從中作梗、發難而辭官回鄉。

    明思宗繼位後,卻把他給凌遲了!

    有人說,袁元素之死,是因為朱由檢誤中皇太極的“反間計”。真是如此,還是另有隱情?

    下面讓我們來捋一捋,朱由檢與袁崇煥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然後再判斷他的死因。

    明思宗與袁崇煥的主要過節。

    1、擅殺大將。明思宗朱由檢即位後,重新啟用了袁元素。 袁崇煥(像) 朱由檢召見他時,向他詢問了一些有關遼東防務的事項,並對他的一些想法,表示贊同,甚至欣賞。 明思宗(劇照)

    於是,明思宗給了他一柄尚方寶劍,讓他去總督寧遠防務。 袁崇煥到了寧遠後,以十二條罪狀,用思宗給他的尚方寶劍誅殺了皮島大將毛文龍。 毛文龍(像)

    皮島雖是遼東南部海中的一個小島,但地勢很重要。北邊可抵擋後金,東邊可抑制北韓,西南則可守護膠東半島的蓬萊、登州。

    皮島守將毛文龍,抗擊後金有功,是魏忠賢的乾兒子。貪汙腐敗、橫行不法的事也是有的。據說他還與皇太極有密切聯絡。

    袁元素為了安定邊關形勢,消除隱患,便於公元1623年七月,將其捕捉殺了。

    2、支援議和。當時後金的皇太極考慮到自己的一些實際情況,一直想與大明議和,得點好處,以休養生息。

    袁元素也從中斡旋、助推議和活動。

    但崇禎自視天朝大邦,根本看不上一個撮爾小邦,就死活不同意。

    3、不尊聖意。議和不成的皇太極,於1629年11月率兵十餘萬,繞開袁崇煥駐防的寧西,從西路直奔北京。袁崇煥得知後,火速勤王。 後金軍進擊北京(劇照)

    到了北京的袁元素,統領了幾路後來到的軍兵。在思宗督促他趕快與後金軍決戰,將其擊敗、驅離時,他以決戰時機不成熟而不同意,認為堅守不戰是正確的。

    4、被捕入獄。圍困北京的後金軍隊,在城外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使京郊的百姓大受其害。崇禎身邊的幾名太監也都有田產在京郊,自然也遭受損失。

    因此,這些閹宦就在思宗身邊不住聲地埋怨袁崇煥引來了後金兵,並以“擅殺島帥”、“與清廷議和”、“市米資敵”等罪名彈劾袁崇煥。無事生非的宦官(劇照)

    一時之間,朝廷內外不利於袁元素的輿論就漫天而起。很多老百姓甚至大罵他是漢奸,導致朝野人心惶惶。

    加之,後金軍設計離間,說他與後金軍有秘密約定。事已至此,思宗不得不將袁元素逮捕下獄。

    5、獄中召將。袁崇煥的部將祖大壽得知情況後,十分驚慌恐懼,於是便率軍回錦州。

    明思宗得知後非常恐慌,害怕此時已撤圍而去的後金軍去而復返,就派人去獄中讓袁元素寫信,召回祖大壽。

    第二年的8月,北京城又進入了和平狀態後,明思宗把他處以了極刑。 即將受刑的袁崇煥(劇照)

    《劍橋中國明代史》稱:“他(崇禎)相信了謠言,於1630年9月22日在北京殺了他最有才能的將領袁崇煥。”

    明思宗殺袁崇煥的主要原因。

    綜合上述,淺析一下袁崇煥被殺的原因:

    1、“反間計”不應是主要問題。

    袁崇煥不是後金行使“反間計”時就被處死的,而是在第二年的8月被殺的。這說明,“反間計”只是讓明思宗對他更加懷疑或者不滿,不至於將他凌遲處死。

    2、擁兵自重可能是主要原因。

    其一,明思宗知道毛文龍被殺後非常驚訝,認為他擅殺大將別有用心。

    因為,皇帝給的尚方寶劍是可以先斬後奏的,但那也要看在什麼時候,對誰使用。

    毛文龍是大將,正是需要撫慰其鎮守好邊塞的時候,你連個招呼也不跟思宗打,就把他給殺了,明思宗自然會想多了——擁兵自重,目中無人!

    清朝學士張廷玉在撰寫《明史》時,就認為袁崇煥殺毛文龍是“妄殺”。 張廷玉(劇照)

    這就更坐實了明思宗對他的看法,擁兵自重,圖謀不軌。 縱觀歷史,擁兵自重最為帝王所忌憚。

    3、建議和談也是一個動因。

    其一,皇太極想與思宗和解一段時間,袁元素也幫著勸說過明思宗,但明思宗堅決不同意。這自然給明思宗留下了協同皇太極要挾他接受和談的印象。

    其二,後金軍兵臨北京城時,明思宗命他迅速決戰,可他沒有遵旨而行。

    他的這一行為,既被明思宗認為是擁兵自重,更認為他是在要挾、強迫自己與後金議和,甚至有謀朝篡位的想法。

    明末將領徐石麒也認為,袁崇煥表面上主戰,而實際上是想以擒殺毛文龍的方式取信於清廷,從而促成議和。

    人家不想辦的事,你卻逼著或者誘導著他去辦,後果可想而知。尤其是在逼誰!

  • 2 # 小龍女5505

    明末悲情之將袁崇煥含冤慘死最主要的原因是擁兵自重擅殺大將毛文龍,被崇禎帝痛恨並猜忌其有朝一日會起兵謀反、威脅他的帝位,才以通敵叛國、欺君不忠之罪下旨將一代名將袁崇煥凌遲處死,註定了一代名將的悲慘結局。

  • 3 # 九山疑

    崇禎用全部力量支援袁崇煥的五年平遼大話,要什麼給什麼、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可袁崇煥做了什麼呢?

    (崇禎劇照)

    好比一個職業經理人吹牛說要五年把企業做到五百強,然後把合作伙伴都趕到了對手那邊、把最牛的銷售團隊幹掉了,兩年時間虧得賣大樓了——被炒掉了還說“我五年本來能做到的”。

    袁崇煥遇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咐託不效:

    崇禎把整個對後金的作戰都交給袁崇煥了,要錢給錢要人給人,甚至把其他人的尚方寶劍都收回了。可是袁崇煥呢,不說答應的“五年平遼”,也不說阻擋後金繞路,後金數萬主力大軍集結出動,袁崇煥竟然連點風聲都沒打聽到,這不是瀆職是什麼?

    2.專恃欺隱:

    後面說的市米資盜、謀款斬帥,都是在沒有知會皇帝的情況下做的,說他欺騙隱瞞毫無問題;

    3.以市米則資盜:

    明知蒙古人會把糧食賣給後金的情況下,仍然把糧食不限量的賣給蒙古人,事實上幫助了後金;

    4.以謀疑則斬帥:

    (毛文龍)

    斬殺毛文龍,導致孔有德等一大批將領出走,又玩弄手段把東江兵力一分為二,極大削弱了皮島的戰力;

    5.縱兵長驅,頓兵不戰,援兵四集盡行遣散:

    遣散了實現集中在薊州的援軍,然後一仗沒打就放數萬黃臺吉大軍越過了薊門要地,造就了軍事史上離奇的“薊門潛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諸葛亮的繼任者姜維其戰略思維水平如何?為何他要堅持北伐?